趙帆寧+張曉宇



摘 要:宋代好古成風,曾掀起復古運動,隨著金石學的興起以及《考古圖》《宣和博古圖》等古器物圖錄的出版,使得玉器、青銅器、瓷器等器物在造型上多崇尚和仿照“三代”青銅器的造型。主要以考古資料為基礎,從仿古入手,以宋代仿古陶瓷香爐為研究對象,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梳理分析宋代仿古陶瓷香爐的形制特征。
關鍵詞:宋代;仿古;陶瓷香爐
一、宋代仿古陶瓷香爐概述
宋代時期仿古的陶瓷香爐數量較多,仿古陶瓷香爐在器型上與青銅器最大的不同是:仿古的陶瓷香爐是不設置爐蓋的。這一典型特征使得陶瓷香爐在后世的發展當中有了辨識度,對后世的陶瓷香爐在造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宋代仿古陶瓷香爐器形分類
宋代仿古陶瓷香爐多則仿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型,在仿古陶瓷香爐中比較常見的有簋式爐、鬲式爐、鼎式爐、筒式爐、高足杯式爐等。
(一)鼎式香爐
鼎式香爐的造型來源于商周時期青銅鼎的造型,也是宋代仿古陶瓷香爐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典型的瓷器造型。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宋代陶瓷鼎式香爐沒有商周時期青銅鼎上的繁復的饕餮紋、云雷紋等裝飾圖案,而是通過自身的釉色進行裝飾。如圖1哥窯的鼎式爐,米黃色雙耳三足鼎,高17.1厘米,口徑13.3厘米,足距9.2厘米。唇口,口下略內收,口上立起兩環耳,圓腹,豐底,下承以三柱足,足中空。通體施釉,釉面光潤,呈 米黃色,釉面布滿金絲鐵線紋,雖不高大,但隱約透露著神圣不可侵犯的霸氣。
(二)鬲式香爐
鬲式香爐的造型來源于商周時期的青銅鬲,商周時期的青銅鬲與宋代的仿古鬲式香爐比起來,沒有太多的繁復的裝飾,整體比較簡潔。鬲式爐的造型特征特點是:具有飽滿的鼓腹和三個乳狀的足部。有些仿古陶瓷鬲式香爐有雙耳、有些無耳。如圖2宋代龍泉窯鬲式爐,高10.5厘米,口徑14.1厘米。器形屬于仿青銅器鬲而成,香爐的造型和裝飾都為官窯范制,平口、束頸、鼓腹,腹部分為三個袋足,各接一個柱形足根,整體簡潔大方。
(三)簋式香爐
簋式香爐的造型來源于商周時期的青銅簋。整體造型的特點為束頸、鼓腹、底足較平,幾乎都有細小的雙耳。如圖3,哥窯青釉簋式爐,高5.3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5.7厘米。器物雖小,但氣度不凡,頗有皇家風范。爐為敞口,口沿下內收,腹部外凸,重心偏上,圈足。外觀線條不及上器圓潤,使其與近乎方形的戟耳相匹配,頗有硬朗風韻。
(四)高足杯式香爐
高足杯式的造型來源于商周時期的青銅豆形香爐,類似于青銅盛食器的豆形器。高足杯式香爐的尺寸比較小,足較高,底座呈敞開式喇叭形,如圖4,宋代定窯白釉喇叭形高足杯,高12.6厘米,口徑15.3厘米,直口,平折沿由內向外下展,筒形腹上收下展,喇叭形高圈足,器形古樸雅致。
(五)筒式香爐
筒式香爐的造型源于戰國時期的青銅尊,整體的造型特征是爐身呈直筒形,有些筒式香爐口部會比底部大,呈斜筒狀,底足多為三只獸足。如圖5定窯的弦紋三足爐,高20.2厘米,口徑15.9厘米, 足距14.4厘米。爐的筒腹,器外凸起三道六條弦紋,由上至下二、三、一排列,下承三足,器形優美端莊,為定窯弦紋三足鼎的標準式。
三、宋代仿古熏香爐大量出現的原因
宋代在政治思想上追求“復古風”,希望通過恢復到三代的“禮樂制度”來創建理想和完美的治世,因此“三代”具有等級代表性的青銅器為宋代帝王所喜愛。古器物的復興是其政治意圖表面化的一個表現形式,包含在其政治意圖。同時,帝王對仿古制造的重視和支持是促成仿古造作高峰的重要因素。
經濟方面:宋代經濟變革,使得宋代社會國泰民安、政治安定,經濟的富裕也使得瓷器業鼎盛發展,各大窯系的燒制工藝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提高,從而大大促進了手工業的快速發展,也直接造成了制瓷業的迅速發展。
文化方面:宋徽宗時期編著的《宣和博古圖》詳細記載了商周時期的古器的形制、銘文,使得有了可參照的模本。復古觀念,對當時的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且客觀上促進了“金石學”的發展。
四、結語
宋代仿古陶瓷無論是當時社會的好古成風,還是統治者對“古制度”的向往和崇尚,總體上來說,在造型上,宋代仿古陶瓷香爐在造型上趨向小巧簡潔,原因是受到當時的熏香文化的影響。總之,仿古陶瓷香爐在宋代興起和繁榮,是統治的需求,更是精神的訴求。宋代的仿古陶瓷香爐滿足時代審美特有的美感,并且極力滿足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需求,既具有藝術美感,又滿足功能需求,是宋人的智慧的結晶。
參考文獻:
[1]鐵源.宋遼陶器鑒定(下)[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5.
[2]劉偉.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傅正初.瓷器鑒賞[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4]李輝柄.兩宋瓷器(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羅雨林.宋代陶瓷藝術研究[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海南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