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燈具僅僅只有單一的照明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燈具融入了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情感化設計已經逐漸成為燈具設計的主流趨勢之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文章主要內容是淺析情感化設計在燈具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通過對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探討,并從這些方面來分析燈具設計中的情感化表達方式。
關鍵詞:燈具設計;情感化;人性化
目前,燈具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之一。在當今時代下,燈具僅僅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照明需求是不遠遠夠的,還需要進一步關注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正如諾曼所說,好的設計應該不只是滿足功能,更需要激發出人積極的情感,讓設計與使用者建立情感聯系。[1]在現代燈具設計中,希望能通過設計的燈具向使用者傳達一種情感,并讓使用者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做的目的是使燈具產品能達到更具人性化的最終目標。這篇文章將從情感化設計的三個層面——即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來分析情感化設計如何在燈具設計中的應用,從而設計出更好為使用者所使用的燈具產品。
一、本能設計
人的本能反應是最直接的處理層面,用戶在最初見到產品時,能夠通過感官感知做出反應,例如從視覺上看到產品是圓形的、方形的等形狀,從觸覺上感受到的產品是柔軟的、冰冷的等感覺,從聽覺上產品帶給使用者悅耳、清脆等感受,以及從嗅覺上產品帶給使用者的感受。產品不同的造型、材質、顏色、氣味等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官體驗。為使用者的本能反應而設計實際上就是為情感設計:在特定情境下引起人們心理和情感上的反應,而不僅僅是美學設計。[2]
(一)明確使用人群及使用環境
本能設計的核心就是為使用者的本能反應而設計,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和本能反應是不同的,所以在設計燈具產品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產品的使用人群以及使用環境。一款燈具產品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情感需求,在設計燈具產品前需要明確使用者是誰、使用環境在哪里、使用這款產品的目的是什么,簡單的來說就是人、事、物這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使用人群,因為燈具產品最終是要為人們所使用的,所以使用者是我們研究的中心。人群從年齡上大致可以分為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三類,有時我們可能需要更加明確使用人群時可能需要細化年齡分類以及考慮性別、職業等其他方面因素,因為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以及不同職業的人的情感需求是不同的。其次是使用環境,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的心理和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設計時要注意產品的使用環境。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種環境下要設計怎樣的一種產品來營造某種氛圍與用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明確了使用者和使用情境之后,就可以明確在燈具產品設計時的需求是什么,接下來就可以根據需求來設計產品。例如:ALESSI的一款名叫BEBA的產品,這是一款小夜燈,它的使用者是小朋友,使用環境是小朋友的臥室,這款產品的外形就像童話里只會夜間出現的小精靈。在滿足夜間照明這一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該產品也營造了一種童話般的氛圍,與小朋友產生情感共鳴。
(二)明確用戶體驗需求
在本能層次設計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是體驗,就是用戶在特定環境中想要什么樣的體驗,這是在燈具產品設計中想要達到的體驗目標。良好的用戶體驗可以為用戶帶來愉悅感、樂趣感、幸福感等積極的體驗,相反如果產品使用戶感到不舒服,用戶就會產生不愉快感,樂趣感和幸福感也會降低,就會產生一些消極的體驗,會增加用戶對產品的怨恨情緒,就會導致使用者遠離產品,無論該產品如何優秀地實現了其他目標,一但產生這些消極情緒,使用者都會遠離該產品。所以在設計燈具產品時需要把目標用戶所需要的體驗——即使用者想要什么樣的感覺,融入到燈具設計之中,讓使用者在使用燈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燈具恰當地把這些情感體驗傳遞給用戶,這樣產品就能和用戶產生情感交流,讓燈具產品在原有的照明功能的基礎上,還能讓使用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就是在本能層面所要達到的體驗目標。
二、行為設計
人類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動是由其各種各樣的行為構成的,我們可以通過設計行為來更有效地控制人的本能反應以及反思反應。為了在燈具設計中更好地融入人機交互,主要關注點需要放在使用者的日常行為上,在本能設計和反思設計的輔助下,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幫助使用者構建人機交互的體驗方式。反之,如果不這么做,有可能導致使用者的最初印象和現實使用脫節。因此,在設計燈具時,為了讓使用者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應該更加注重行為設計,以行為設計為基礎,使本能設計和反思設計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在設計中,可以更多地關注使用者無意識的行為,將使用者的無意識行為轉化為設計概念,有利于用戶在使用產品時“不假思索”,自然地領會設計師所要表達的含義。[3]例如當我們看到一根下垂的繩子時,還是會無意識拉一下,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認為這是一個開關。例如深澤直人設計的托盤燈,就將使用者的無意識的行為與情感需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款臺燈的底座是一個托盤,使用者在夜晚回家后,順手把鑰匙丟進托盤,燈自然打開,在清晨離家上班時,順手拿起鑰匙,燈又自然熄滅。這種將使用者無意識的行為融入設計中的方式,自然而又不著痕跡,讓使用者在無意識的行為中滿足了自己的使用和情感需求。
三、反思設計
反思的定義就是看到一種事物從而引起的個人回憶,這一過程是間接的,包含有意識的思考和對記憶里經歷的反思。反思設計可能是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層次中最具挑戰性的一個,也是非常核心的環節,那么如何將這一環節更好地融入到燈具設計中呢?文化或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在燈具設計中融入文化內涵,會更容易與使用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當使用者在看到和使用燈具時會引起他們個人的回憶,以及對于他們所熟悉的文化內涵和記憶里經歷的反思,這樣就能達到情感上的交流。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是有差異性的,在反思設計層面,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歷史文化背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他們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為了在燈具設計中更好地融入文化內涵,要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文化背景,這樣更有可能引發使用者的共鳴,提高引發反思意義的可能性。例如,情感化設計的經典之作,飛利浦·斯塔克設計的榨汁機,我們可以看到這款產品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礎之上,還引發了當時西方人對獨特性和文化復雜性強烈的反思欲望。
四、結語
總的來說,對于信息時代下的燈具設計,僅僅滿足使用者最基本的照明需求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滿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在進行燈具設計時,從情感化設計的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層面來進行設計,首先要明確使用者是誰,在什么環境下使用,想要達到什么樣的體驗目標;其次了解使用者的行為,尤其是無意識的行為,讓這種行為與燈具設計進行更好結合,讓使用者在無意識的行為下使用產品;最后通過與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相結合,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引發使用者深入的思考與反思。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來進行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與使用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設計出來的燈具才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才能設計出好用的燈具產品。
參考文獻:
[1]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庫伯.About Face4:交互設計精髓[M].倪衛國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3]後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澤直人.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M].臺北:漫游者,2008.
[4]張家智.家居燈具設計中視覺元素的情感體驗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
作者簡介:
王曉佳,大連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品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