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秧歌,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山西臨縣傘頭秧歌繁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傘頭秧歌是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屬山西省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它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說唱于一身,每逢重大節日在廣場和街頭表演,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歌舞藝術。因一人手執花傘領頭舞蹈、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氣勢粗獷豪放、規模宏偉壯觀,并廣泛流傳于山西省以臨縣為中心的大部分地區。通過對山西臨縣傘頭秧歌特征、表演形式、隊形變化、服裝道具和秧歌唱詞的分析,突出傘頭秧歌的藝術表現形式,以便于人們對它的更好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秧歌;傘頭秧歌;表現形式;山西臨縣
在我國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中,秧歌這一獨特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是一朵璀璨的明珠,其中,以傘頭秧歌最具代表性。傘頭秧歌是流行于山西省呂梁地區和陜西省榆林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一、傘頭秧歌的歷史淵源
秧歌藝術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因各地風俗民情、人文地理、生活習俗等的差異,形成了各地區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燈會、年節中必不可少的歌舞習俗。山西地區秧歌種類繁多,尤以臨縣傘頭秧歌最為出名。
臨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東以呂梁山為屏且連接方山,西臨黃河,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臨縣深厚的黃河文化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傘頭秧歌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自然人文與民俗基礎,提供了無數韻味無窮的故事原形,這成為傘頭秧歌經久不衰、妙趣橫生的重要原因。
臨縣傘頭秧歌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起源已無從考究,只能從傘頭秧歌表演時間、表演形式、本身的名稱以及清代以來的點滴文獻資料加以推測。在表演時間上,古代的迎神賽會是在農事完畢之后舉行,傘頭秧歌的活動都集中在春節期間,是人們農忙結束后歡慶豐收,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的時節;在表演形式上也有很多相同之處,秧歌出場的第一天,必須由社主組織秧歌隊,端著水酒等祭品到村外祭祀風神、雨神、谷神、田神,并拜謁大小廟宇,這種祭神拜廟的方式一直是傘頭秧歌的重要活動之一。行祭時所有人員一起跪拜,社主焚香獻酒,傘頭跪唱祭祀秧歌,傘頭秧歌的這一活動習俗,正是古代祭祀活動的遺存;傘頭秧歌這一名稱是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之前民間習慣叫“鬧社火”“鬧會子”“鬧秧歌”“鬧紅火”等。古代社火之日,鄉民舉行迎神賽會活動,用儀仗、鼓樂、雜戲等迎神出廟,周街游巷,以祭祀土地神。古代這種迎神賽會的活動形式,至今在傘頭秧歌中仍有明顯的留存。
臨縣傘頭秧歌這一傳統民間藝術,起源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祭祀活動,植根于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并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生產勞動和民情風俗不斷推陳出新,它是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
二、傘頭秧歌的藝術表現形式
山西臨縣傘頭秧歌植根于黃河東岸這塊黃土地上,距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其獨特的特征、表演形式、隊形變化、服裝道具和秧歌唱詞極具晉西地方特色,是區別于其他秧歌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
(一)傘頭秧歌的主要特征
傘頭秧歌是古代臘日帷祭活動、春社活動以及漢代興盛起來的元宵節活動的復合,是原始宗教儀式在漢族民間的遺存,它具有很強的原始性;傘頭秧歌的功能由娛神轉為娛人,漸漸演化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歌舞活動;每逢元宵時節,人們自覺地組織起自己的秧歌隊,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氛圍,具有鮮活的娛樂性;傘頭秧歌兼具歌、舞、吹、奏于一體,是群眾性歌舞活動的藝術大展示,具有集體藝術性的特點。
(二)傘頭秧歌的表演形式
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集體性的娛樂活動,俗稱大會子。一支秧歌隊伍的組成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二三百人,除了樂隊和儀仗隊之外,其余的人都扮演各種角色,由傘頭的“歌”和其他角色的“舞”組成。它的表演順序依次為:儀仗隊、樂隊、龍舞(由兩條彩色巨龍飛舞隨行)、傘頭(現代秧歌隊里通常有兩名以上的傘頭,必須是雙數)、架鼓子(一支秧歌隊可以有若干組架鼓子,每架鼓由打鼓的、拉花的、扇風的三個不同的角色組成)、小會子、民間傳統舞蹈(如“跑驢”“竹馬”“大頭娃”等)、旱船、獅子舞(秧歌隊的收尾,至少是一對獅子)。
(三)傘頭秧歌的隊形變化
傘頭秧歌主要由“唱秧歌”和“扭秧歌”兩部分組成,講究唱時不扭,扭時不唱。這里主要講扭秧歌。扭秧歌包括“過街”“掏場子”“小會子”三種形式。
“過街”又稱排場,是秧歌隊在街頭邊走邊表演的一種形式,人們在音樂的節奏聲中,根據不同的角色,邊扭秧歌步,邊變換蛇蛻皮、交叉梅花等隊形。
“掏場子”又稱大場子,是秧歌隊在表演場地不斷變化隊形,形成不同的圖案。掏場子的圖案有天地牌、十二連城、四里外八、三顧茅廬、黃河十八陣、秦王亂點兵(圖1)、十字梅花(圖2)等二十六種。
“小會子”又稱小場子,一般三至五人為一組,演唱一出出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小歌舞,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節目有傳統的,也有應時的,有談情說愛的,也有文武帶打的,凡民間文藝活動均可參與進去,是一個群眾性的文藝大雜燴。
(四)傘頭秧歌的服裝道具
1.傘頭的服裝道具
傘頭秧歌因一人手執花傘帶頭歌唱、舞蹈而出名,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他的主要職責是指揮秧歌隊伍,選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串院、掏場子,起著統帥全局的作用。傘頭衣著整潔,并隨時代變遷而選定服裝,在民國之初多為長衫禮帽,現今卻是西裝革履。其道具為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響環俗稱“虎襯”,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環狀圓筒,直徑約十公分,縫朝外沿開,內裝小圓球,形似手鐲,搖動時發出串鈴般響聲。現今的傘是普通的花傘,周圍綴有紅綾,表演時隨著音樂節奏向左旋轉,上下晃動,輕盈自如。endprint
2.“打鼓子”與“拉花子”的服裝道具
如果說傘頭在秧歌隊伍中的主要任務是唱,那么扭秧歌要數“打鼓子”與“拉花子”的了,他們由青年男女扮演,人數視鼓子多少而定。“打鼓子”一般由男角扮演,額前用白毛巾扎成英雄結式樣,身穿漢民族彩服,斜挎腰鼓,雙手拿鼓槌。“拉花子”的由女角扮演,緊跟打鼓子者起舞,舊時多像戲子打扮,頭飾比古裝戲的旦角稍簡單些,身穿彩衣,腰系百褶裙,外披一件花綢披風;現在多穿大襟彩衣,腰系紅綢,道具為左手提綢,右手耍扇。
(五)傘頭秧歌的伴奏樂器
山西臨縣傘頭秧歌的伴奏樂器同樣不可小覷,多變的節奏給舞蹈本身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傘頭秧歌不僅是一種可供欣賞的舞蹈,更是一種可以“聽”的藝術。傘頭在隊伍中起著領導者的作用,也是主要的發言者,他通過即興編唱的方式向外界傳遞祝福,歌詞又準又快,可分為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十二字句四種,每四句一首。傘頭秧歌的伴奏樂隊也頗為宏大,由吹管樂、絲弦樂和打擊樂組成。前兩者包含的樂器依次有:大小嗩吶、笙、管等及板胡、二胡和低胡等。打擊樂又可具體分為大家具和小家具兩類,分別有大鼓、大馬鑼、大鐃、硬鉸子和軟鉸子;戰鼓、堂鼓、小鑼和小镲等。根據演出場合的不同,大小家具和吹管樂、絲弦樂搭配演出,具有不一般的演出效果。
三、結語
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新事物的產生是傳統民間藝術面臨沖擊的重要原因,傳統的民間藝術正在面臨著現代社會的挑戰。山西臨縣傘頭秧歌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有著濃郁的本地特色,反映了真實的民風民俗且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但因其傳承方式單一,創新劇目不多等原因面臨困境。綜上,我們應該對傘頭秧歌采取保護與搶救的措施。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和支持創作研究,在與當地民俗生活相結合的前提下保護和發展傘頭秧歌,明確其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的不同之處,取其精華,發揚光大。其次,要專注于傳承人的挖掘和培養,注重題材創新和舞臺表演形式的創新,與時俱進。在保留臨縣傘頭秧歌本身所具有特色的同時,挖掘其新時期的文化內涵。
2008年6月,山西“臨縣傘頭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這充分說明了傘頭秧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如何更好地保護秧歌藝術,怎樣將其更好地傳承下去,成為我們音樂研究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李亮亮.黃河飛歌——臨縣傘頭秧歌百年精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22-25
[2]王杰文.儀式、歌舞與文化演變:陜北晉西的“傘頭秧歌”研究[M].北京:北京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75-80
[3]郭丕漢.臨縣傘頭秧歌:臨縣縣志[M].臨縣縣志編纂委員會,1985:103.
作者簡介:
柴丹丹,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