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輝南
摘 要:“凹線紋凸、精巧美觀”的篦紋陶紋飾展現了中華祖先的智慧與工藝,將文化性質與年代發展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遞到現代文化的繁榮發展中。篦紋陶陶瓷紋飾文化來源于我國北方地區的白金寶文化遺存,這種富有表現力的篦紋陶傳統工藝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與時空范疇,很大程度促進了北方地區各區系陶瓷文化表面紋飾的繁榮發展。針對篦紋陶作為白金寶遺存中具有鮮明特色的考古文化代表,通過分析紋飾特點與類文飾母題的組合規律,探索松嫩平原的篦紋陶紋飾的文化堆積與遞變發展的特點,推進現代考古工作對于篦紋陶特殊紋飾工藝的研究。
關鍵詞:白金寶文化;篦紋陶;類文飾母題;規律組成;布局分割
[課題來源: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白金寶文化時期設計藝術特點的研究,項目編號(16YSE08)]
談及我國北方陶瓷紋飾的制造特點與工藝,最具影響力的陶瓷紋飾工藝主要包括早期青銅文化的彩繪陶、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白金寶文化的篦紋陶這三大種類。篦紋陶制作工藝不同于彩陶,篦紋陶追求素面的本色裝飾,不趨于華美艷麗的色彩,在素色的基礎上進行紋飾的創作,紋飾的形狀多種多樣,具有濃厚的意蘊,所以展現出來的紋飾更具有表現力。篦紋陶紋飾的傳統制造工藝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發源于東北的遼西地區,從興隆洼文化一直延續到紅山文化,這種篦紋陶紋飾的制作工藝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不斷革新,篦紋陶紋飾的設計制造始終與筒形罐的制作相結合,二者的協調發展模式促進了篦紋陶紋飾工藝的進步。第二種篦紋陶紋飾的制作工藝與人們了解的紅山文化制造工藝有所不同,富河、紅山文化的篦紋陶制作工藝在陶胎表面進行連點排序工藝,而這種制作工藝在生產完后會留下明顯的壓制痕跡,這種篦紋系采用的是平行纏繞纖維或者是細繩的片狀工具進行壓制。
一、白金寶文化篦紋陶紋飾分類特點概述
白金寶文化的篦紋陶第一次挖掘中在肇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的原生堆積里發現眾多帶有精美紋飾的素面的陶瓷紋路,這種細密的篦紋紋飾包括幾何圖形、動物紋飾等。在白金寶文化的二、三次發掘中又挖掘出近3成的篦紋陶,在精細觀察這些篦紋陶后,發現陶工在繪制紋飾時會根據陶瓷的器型繪制不同的圖案。大多數篦紋陶為泥胎薄壁,器型經過打磨之后比較周正。白金寶文化時期的篦紋陶紋飾種類有很多種,最常見的紋飾母題有近10種,可以劃分為幾何、象生與具象三大類,下文做出簡介:
(一)具象類篦紋陶紋飾母題
具象類紋飾母題中具象主要指的是物體的景象,既可以是景物的景象,也可以是動態事物的景象,但過去人們的繪畫能力有限,時代景物有風格的時代性,具象的主體主要包括水波紋、網紋、房屋紋、魚簍紋和樹紋等等。任何簡明的意象都可以被選為篦紋的題材。
1.水波紋:篦紋陶中的水波紋,古人將這種紋路分為有無邊框兩種,水波紋的線條比較粗獷,水波峰浪相疊加,形成水波的圖案,傳遞著古人的寫意風格。
2.樹紋:篦紋陶紋飾中的樹紋有明顯的樹干與樹冠,在傳統的考古文獻中,人們稱樹紋為“仿蟬紋”,這種紋飾的具象取材于針葉林或者是落葉林。
3.房屋紋:篦紋中的房屋紋的基本形狀像一個尖尖的房屋,主要突出尖式房屋的主體結構,雖抽象,但更為直觀。
4.網紋:網紋的邊框多為矩形,內置網格線紋,有的網紋根據具象進行繪制,有的則是利用幾何圖形進行拼接。
具象類篦紋陶紋飾母題并不常見,但更具特色。它和象生類母題的取材來源于生活、生產的某些片段與畫面,既展現了原生居民的生活環境,又可作為物質文化的基本素材。
(二)幾何類篦紋陶紋飾母題
幾何類篦紋陶紋飾母題在紋飾設計中應用廣泛,是篦紋陶最具代表性的一類紋飾。
1.折線紋:折線紋在篦紋陶紋飾幾何繪制中廣泛應用,折線紋可以配合許多線型進行繪制,很少單獨使用。紋飾繪制組合主要以橫向二連為主,間隙利用三角形紋飾填補。
2.梯格紋:梯格紋在篦紋陶紋飾制造中,很少應用。梯格紋線條較粗,很少有變化,風格單一。
3.三角紋:三角紋是篦紋陶中基本的紋飾,包括典型三角紋、內疊加三角紋、外疊加三角紋和綴聯三角紋等,每種三角紋都有獨特的表現力。
(三)象生類篦紋陶紋飾母題
象生類母題紋飾主要包括各類動物的圖案,動物紋飾可以說是篦紋陶最具表現力的特點,羊紋、鹿紋、鳥紋、犬紋、魚紋、蛙紋還包括個別變體動物紋與抽象動物紋。
二、白金寶文化篦紋陶紋飾組合特點與構圖規律
(一)構圖主畫與副畫
篦紋陶紋飾工藝的加工制作過程中通常會把陶瓷面分為主畫面和副畫面,以筒形罐為例,主畫面要繪制各種母題條紋踐行紋飾組合,主畫面繪制主要在陶罐的腹部位置,作為陶器的主要位置,腹部形狀平緩,可增大主畫面的繪制面積,更加適用于二連方圖案的繪制。
(二)五種篦紋陶基本構圖單元簡介
所謂基本構圖單元,指的是反復出現被切割的母題紋飾,但母題紋飾不包括象生類寫實動物紋。基本構圖單元分為5種:直線分割的矩形單元、斜線分割的交錯三角形單元、斜線分割的平行四邊形單元、折線分割的凸字形與梯形單元、菱形單元。
(三)各類篦紋陶紋飾母體的組合規律
1.寫實動物象生類母題的一元組合特點。象生類寫實動物母題的篦紋陶紋飾繪制,常見的特點為一元組合。即一種象生動物紋飾為主題,畫面風格單一,例如羊、鹿、犬、魚、蛙紋等,也有個別的組合,例如鳥紋與疊加三角紋幾何圖案混合的現象。
2.抽象動物與具象象生類母題的二元組合特點。篦紋陶紋飾繪制的二元組合主要應用在大多數具象母題與象生類抽象動物母題紋飾中,利用動物的紋飾與其他景物紋飾相結合,例如鹿紋與折線紋、鹿紋與網紋等,寫實動物紋飾繪制主要利用陶器的主體空間,而二元組合的方式是左右相間、上下交錯。endprint
3.三角紋與折線紋為幾何類紋飾的基本母題。在篦紋陶的幾何紋飾中,折線紋與三角紋是繪制中應用最多的兩種紋飾,但折線紋很少單獨使用,通常情況下會其他的幾何紋飾搭配使用,組成二方連續構圖。三角紋的篦紋陶紋飾不僅可以單獨繪制,也可以配合其他紋飾組成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紋飾多元組合。十字紋是三角紋中華最為復雜的一種紋飾母題,繪制時對圖案的要求較高。此外,許多篦紋陶紋飾常見的抽象動物母題與具象類母題,實際上也是有三角紋與折線紋組合而成,由幾何紋飾展現出更多的象形意味。
4.副畫單一條帶圖形。主畫與副畫的有機結合才能彰顯篦紋陶紋飾的精美與傳統工藝的精湛。在繪制紋路時,副畫上通常會出現條帶圖形,從篦紋陶紋飾的范圍來講,這種條帶圖形不屬于一種紋飾母題。通常情況下,紋飾帶的分界線內,大致都由單一幾何紋飾組成,二元組合的紋飾搭配并不多見,即使出現組合情況,二元紋飾互不混組。
三、白金寶文化篦紋陶文化背景與遞變發展概述
白金寶文化篦紋陶的挖掘工作最早在19世紀的50年代左右,在嫩江下游沿岸的地表考古中就有發現,篦紋陶因其精美的紋飾令考古工作者不斷驚嘆。學者們根據篦紋陶的年代性與文化意義,將篦紋陶遺存歸屬于“細石器文化”,也有人將它歸為新石器時代末期或者是銅石并用時代的遺存。在19世紀70年代,嫩江平原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巨大的進展,漢書與白金寶兩種重要的青銅文化被發掘出來,人們將這將著兩種文化歸結到一起。
(一)白金寶篦紋陶文化堆積一期遺存
白金寶篦紋陶紋飾文化的一期遺存的發現,首次將白金寶文化作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在白金寶文化堆積的一期遺存中,詳細研究了器物種群與特征組合的篦紋陶紋飾。一期遺存中篦紋陶多以素面為主,陶器中篦紋稀少,或者篦紋較淺,主要有線形篦紋與戳印圓點紋。白金寶文化一期遺存大體年代在夏代晚期至早商。
(二)白金寶篦紋陶文化堆積二期遺存
白金寶文化二期遺存出土的文物仍然以柱形陶器為主,但篦紋的風格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繩紋的紋路發生變化,帶有泥條堆紋和繩紋的花邊口沿鬲并不是嫩江平原的風格因素,而是商周時期長城地帶較為流傳的花邊口沿鬲文化現象的此地區的映射。這一時期存在著眾多文化類型品交織并存的現象,篦紋陶紋飾出現內填平行的幾何構飾條紋,二期遺存可定位為在晚商前后,由于其文化交織的現象,現代考古學者有必要將它單獨確立一種考古文化。
(三)白金寶篦紋陶文化堆積三期遺存
白金寶文化三期遺存中,挖掘的遺址眾多,同時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陶器,篦紋紋飾不僅出現幾何類母題,象生動物母題的紋飾也逐漸被發現。三期遺存的挖掘使得眾多學者在白金寶文化陶器的分期研究,產生了不同看法。寫實的動物條紋與新出現的篦紋平行線填充的抽象動物條紋,再加上北方地區出土的彩陶文化,客觀反映現實材料難以說清演變關系。
(四)白金寶篦紋陶文化堆積四期遺存
白金寶篦紋文化按照現有的考古學文化認知,將它歸為漢書二期文化,四期遺存的大致年限在春秋時期到戰國初期,此時期的陶器流行細繩紋,曾經作為主流紋飾的篦紋明顯減少。在四期遺存大量發掘中,發現出土的陶瓷器皿上的三角紋與平行線均屬于復式篦紋陶,篦紋線與篦點的施紋工藝有較大程度的變化。有線型篦紋很少單獨出現,在陶器上會出現有篦點的紋飾,但這種紋飾在西漢時期已經基本消失了。回顧整體的篦紋陶紋飾發展過程,從夏商階段的出現,到白金寶文化的繁榮,再到漢書二期文化的衰退,松嫩平原篦紋文化體系發展獨立。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北方地區白金寶文化篦紋陶紋飾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與濃厚的文化背景,文章通過介紹篦紋陶紋飾的特點分類與設計工藝將嫻熟精湛的工藝技法與篦紋陶硬朗的紋飾風格生動的展現在人面前,促進現代人了解白金寶文化陶工突出的藝術水平與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傳播傳統文明的思想與內涵,激發現代考古行業的職業素質提升,拓展白金寶文化遺存的考察價值,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黑龍江肇源白金寶遺址1986年發掘簡報[J].北方文物,1997,(04).
[2]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龍頭山第一、二次發掘簡報[J].考古,1991,(08).
[3]上海博物館編.草原瑰寶——內蒙古文物考古精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110.
[4]朱永剛.夏家店上層文化向南的分布態勢與地域文化變遷[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東北石油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