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鎮江)汽車有限公司 鄭菲
企業安全管理是指按照國家的法律和相關規定以及技術標準,運用各種管理手段,保證企業生產的安全狀況,避免事故的發生。企業安全管理的內容包括行政管理、技術管理和職業衛生管理等,管理對象不僅包括生產人員、設備和環境、還包括生產的動力、能量、信息和資料,所以,安全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企業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更新,安全管理信息化已成為企業安全管理的一大需求,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建立與有效實施是企業安全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助力。
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管理系統,它能夠提供一條便捷、高效的溝通渠道,把所有的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遞到相關工作人員手中,縮短各級管理層次反饋問題所需的時間;它能夠實時采集現場的安全管理基礎數據信息,對比數據庫模型,及時、準確做出預測預警;它能夠對安全隱患信息的上報、整改和驗證及時跟蹤,真正實施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的閉環管理;它能夠更加便利的查閱企業安全管理歷史信息,向公眾如實發布企業安全管理現狀,實現信息和數據共享。
建立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就是要實現安全管理標準化,數據實時采集和分析,管理制度和經驗的共享,各過程的PDCA閉環管理等需求,以保障企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長效安全管理機制。筆者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結合國家和地方強化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的要求,對標了同類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經驗,確立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包括企業基礎信息、安全管理、職業衛生、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保衛6個主要模塊和安全教育、安全協議簽訂等14個基礎過程(見下圖)。

企業安全管理內外部環境和管理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改進的管理活動?,F場的隱患、設備設施的運行參數、人員和車輛入廠后的運行軌跡、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變化等都需要一個高度智能化的動態信息系統來維護。因此,企業需要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將現場各類涉及安全的信息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分類匯總和對比分析,形成大量的數據源,從而實現安全動態管理。
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將獲取大量的現場安全基礎數據,例如: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實時變化數據、車輛和人員入廠后的活動軌跡數據、設備設施運行參數數據等,通過對比這些實時采集數據與數據庫中標準數據的差異性,就可以對企業的安全管理現狀進行定量的數據分析,找出未來的變化趨勢,實現預測預警,給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安全基礎信息:包括企業簡介,安全管理組織機構,企業愿景、價值觀及安全方針,企業安全績效情況公示,企業適用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企業安全管理標準,企業應急預案等基礎信息,安全信息化系統必須具備批量數據導入和導出功能,減少繁重的數據輸入工作。
安全管理系統:針對安全管理各要素,形成標準化的管理流程,規范各類安全管理行為;通過對安全管理基礎數據的統計、匯總和分析,自動形成分類匯總臺賬和分析圖表,為進一步管理管理提供依據。
2.1 安全教育過程
形成員工從入職到離職的全過程安全教育數據庫,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行數據交換,當出現人員入職、離職、崗位變動等信息時,自動進行安全教育預警提示,指導員工和管理人員完成安全教育工作
2.2 安全協議簽訂過程(見下圖)

流程說明:
(1)收集安全環保協議基礎資料:根據不同項目性質,收集商務合同或確認函、施工安全保障方案、入廠人員清單及身份證復印件、入廠設備清單及特種設備資質材料、入廠人員保險繳費記錄、授權委托書等資料.
(2)提交安全環保協議簽訂流程:由申請部門安全管理人員預審后,提交申請,并上傳基礎資料。
(3)安全環保協議基礎資料審查:由人力資源部審查基礎資料充分性和合規性。
(4)通過審查,辦理簽訂手續:通過審查后,由申請部門至綜合管理部辦理蓋章手續。
(5)形成相關方電子臺賬:形成電子臺賬(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2.3 事故調查處理過程(見下圖)

流程說明:
(1)發生事故:各類事故(事件)發生。
(2)應急處置:按應急預案進行現場處置。
(3)事故快報:利用移動終端填報事故快報,并上傳現場照片和傷者照片。
(4)組織事故調查:按調查權限,調查部門組織事故調查,收集調查資料(包括:現場照片或布置圖、證人證言、醫療證明、技術分析報告等)。
(5)填報事故調查報告:按規定模板填報事故調查報告,并上傳事故調查資料。
(6)推送相關責任部門:依據事故調查部門判定的責任部門,推送相關責任部門負責人。
(7)填報防范措施落實情況:責任部門按事故調查報告防范措施要求,填寫防范措施落實情況和完成時間。
(8)防范措施驗證:事故調查部門驗證防范措施落實情況。
(9)形成事故臺賬(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2.4 隱患排查治理過程(見下圖)

流程說明:
(1)隱患上傳:各級管理人員在現場隱患排查中,移動終端拍照,并上傳照片。
(2)填報隱患信息:排查人填報隱患類別、隱患描述、責任部門及責任人、整改建議、完成時間等信息。
(3)隱患推送:根據信息填報的責任人,將隱患信息推送責任人。
(4)隱患確認:責任人確認隱患信息,并填報整改措施及計劃完成時間等信息。
(5)隱患整改:責任人組織隱患整改。
(6)整改信息確認:整改完畢后拍照上傳,并對整改措施完成情況進行描述,填報整改完成時間,隱患排查人對整改完成情況進行確認。
(7)形成隱患排查治理臺賬形成電子臺賬(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2.5 危險作業審批過程(見下圖)

流程說明:
(1)危險作業申請:危險作業需求部門提交申請。
(2)危險作業審批:根據危險作業分級,分別由申請部門、屬地部門、保全部、人力資源部、公司分管領導逐級審批(可實現電腦和移動終端審批)。
(3)生產危險作業審批單:生產危險作業審批單電子版或生產危險作業審批單二維碼(收集掃描識別審批信息)。
(4)現場公示:現場張貼審批單或二維碼。
(5)施工完畢確認:施工完畢后,由組織部門確認施工完畢。
(6)形成危險作業電子臺賬:形成電子臺賬(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職業衛生系統:全面梳理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和員工職業健康體檢數據,形成可追溯的勞動防護用品采購、入庫、發放、領用的全程管理記錄,建立健全員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3.1 職業健康監護過程(見下圖)

流程說明:
(1)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包括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檢測、年度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數據;采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在線檢測數據。
(2)確定崗位:依據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數據確定職業病危害崗位。
(3)確定人員:依據確定的職業病危害崗位,確定需職業健康監護的人員。
(4)職業健康體檢:依據職業病危害崗位和職業健康監護人員,組織崗前、崗中、離崗職業健康體檢。
(5)數據錄入:將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和職業健康體檢數據錄入信息化系統。
(6)形成分析缺失圖:由錄入系統的數據,自動生成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變化趨勢圖和員工個人職業健康體檢變化趨勢圖。
3.2 勞動防護用品發放過程(見下圖)

流程說明:
(1)建立發放標準:根據不同崗位作業性質,形成各崗位勞動防護用品配發標準。
(2)組織采購:提交年度采購流程和各采購批次訂單流程,組織勞動防護用品采購。
(3)入庫發放:到貨檢驗后入庫,填報入庫信息,按標準發放至員工。
(4)領用人確認:利用員工手機,采用APP軟件等方式,員工對勞動防護用品領用情況進行簽字確認。
(5)形成勞保用品臺賬:形成勞保用品出庫、入庫、庫存臺賬,形成員工一人一檔的勞保用品發放臺賬。

流程說明:
(1)基礎檔案資料:包括消防設備清單、滅火器清單、建筑消防審批資料等基礎檔案。
(2)資料上傳:將基礎資料上傳至信息系統。
(3)設備設施點檢:形成點檢二維碼,通過移動終端掃描二維碼完成點檢,并查看歷史記錄。
(4)故障提報:使用部門和監控室人員針對消防設備設施故障提報維修申請。
(5)故障排除確認:故障修復后,由使用部門確認維修情況,并予以確認。
(6)形成分類電子臺賬: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流程說明:
(1)車輛管理臺賬:包括駕駛人、產品車動車人員、公務車、職工自備車等基礎信息資料。
(2)資料上傳:將車輛管理臺賬上傳信息系統,具備批量導入和導出功能。
(3)人員離職提示:與人力資源部信息管理系統對接,自動提示人員離職信息。
(4)資料維護:根據系統提示信息,維護車輛管理臺賬。
(5)形成分類電子臺賬: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流程說明:
(1)人員出入:形成人員和車輛出入預約系統,通過電腦或移動終端進行預約,按審批權限完成審批流程。
(2)車輛出入:同上。
(3)人員軌跡跟蹤:在訪客證中植入RFID芯片,通過物聯網實時跟蹤人員在廠區內移動軌跡,并在非法進入設定區域時完成預警,增強公司保密管理。
(4)車輛軌跡跟蹤:同上。
(5)重點部位人員管控:針對試制車間、儲漆調漆間等重點保密、防火管控部位設置人臉識別系統,及時預警非法進入人員。
(6)形成分類臺賬:形成人員和車輛出入信息(具備分字段檢索功能,并分類形成分析圖表)。
本文通過對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需求進行分析,運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實現企業安全動態管理和預測預警根本需求。通過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企業安全管理數據的查找將更加快捷、檔案管理將更加清晰、數據統計分析將更加準確、安全管控對策將更加有效,為企業的長治久安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