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與中國婚姻財產法的勃興:回顧與展望

2018-02-22 00:53:36姜大偉
學術論壇 2018年5期

姜大偉

婚姻財產制是規范和調整婚姻財產關系的重要制度,是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婚姻財產法的變革除受民眾的婚姻觀念、財產觀念影響外,與一定時期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社會經濟發達程度以及民眾財富積累水平不無關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的現代轉型,民眾的財產觀念、財產數量、類型及結構均發生了深刻轉變。“法律以社會為基礎”,為因應婚姻財產關系發展變化的實際,婚姻財產法規則亦經歷著由概括到細致、由薄弱至充實的革新進程。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回顧、總結及反思40年來我國婚姻財產制度建設的成就與不足,有利于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婚姻財產法律制度,為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及市場交易安全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一、傳承與發展:40年來中國婚姻財產法革新的主要成就

(一)法形式:相對完善的婚姻財產法體系的形成

1978年后,為撥亂反正、促進社會主義新型婚姻家庭關系的恢復與發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1980年婚姻法,并廢止1950年婚姻法。就婚姻財產立法而言,1980年婚姻法僅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條文稍顯單薄,用語過于簡約概括,為彌補審判實踐中制度供給之不足,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貫徹民事政策法律問題意見》,對離婚時婚姻財產性質的認定及分割予以補充規定。20世紀90年代,為因應婚姻財產關系趨于復雜、既有婚姻財產法不能圓滿調整婚姻財產糾紛的實際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結合審判實踐,及時出臺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離婚財產分割問題意見》)及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離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問題的解答》,為解決婚姻財產糾紛提供更為明確、操作性更強的指引性規則。

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財產來源、數量及表現形式上均發生了較大變化,財產觀念在市場思維的影響下亦出現由單一到多維的深刻轉變。1980年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制問題簡單、概括和抽象的規定,已不能對日益復雜的夫妻財產關系進行有效調整,雖然1993年《離婚財產分割問題意見》試圖對婚姻財產法進行制度細化和漏洞補充,但仍存在許多立法空白[1]。因此,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1980年婚姻法加以細化、補充與修正。此后,最高人民法院結合審判經驗,相繼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三)》(以下分別簡稱《婚姻法解釋(一)》《婚姻法解釋(二)》《婚姻法解釋(三)》)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理夫妻債務糾紛解釋》),對婚姻財產法律制度在實踐中的應用予以細化,使其更趨完善。由是觀之,40年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體、司法解釋為補充的相對完善的婚姻財產法體系,為有效調整婚姻財產關系提供基本法律依據。

(二)法制度:由抽象概括至具體充實

1.婚姻財產制類型及結構不斷充實完善。總體來看,我國婚姻財產制經歷著類型由單一到多元、結構由簡單到充實的不斷完善的過程。1980年婚姻法僅用一個條文規定“婚后所得共同制”為法定財產制,至于約定財產制,僅以“夫妻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之但書表述,既無約定形式之要求,也無約定內容之規定,嚴格說來不能謂其為“制度”之構造,充其量為法定財產制的附庸或補充。然此規定雖簡陋單一,但較之1950年婚姻法僅規定“一般共同制”為婚姻財產制而言,夫妻財產約定雖無章可循,但畢竟于法有據,因此對于婚姻財產制的充實完善較有進步意義。隨著婚姻財產關系趨于復雜的社會情勢,以簡單抽象、過于概括為特質的1980年婚姻法已呈制度供給乏力之勢,2001年新《婚姻法》遂針對其制度缺失,對婚姻財產制類型及結構予以補充。就法定財產制而言,增設特有財產制,修正婚后所得共同制為“有限制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就約定財產制而言,設置專門條款特別規定婚姻財產約定的時間、形式、范圍、類型與法定財產制的關系以及對內對外法律效力等,使約定財產制逐漸擺脫法定財產制的附庸地位,成為與其相并列的夫妻財產規則,為夫妻婚后能夠自主地安排婚姻財產提供基本依據。2001年新婚姻法奠定了我國婚姻財產法的基本格局,使我國婚姻財產法類型及結構之設計更趨科學合理。

2.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界限更加明確。1980年婚姻法有關婚姻財產之規定,但條文過于簡約概括。依文義解釋,凡夫妻一方或雙方婚后所得之財產,均為共同財產。依反面解釋,凡婚前所得之財產,均自可為個人財產。然依其司法解釋有關夫妻個人財產轉化以及共同財產推定規則之規定,凡屬個人財產的房屋和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8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過4年,均視為共同財產;凡無法確定屬于婚前或婚后之財產,亦均推定為共同財產。由此而言,1980年婚姻法對共同財產之范圍過于寬泛,幾乎限制甚至剝奪了夫妻個人在婚姻生活中可以自由支配的財產,尤其是個人財產轉化規則,此種所謂“財產轉化”缺乏法理和法律根據,與“保護公民財產所有權”的原則不盡符合[2]。2001年新婚姻法結合當時社會實際,基于對夫妻個體要求擁有一定獨立財產的關切,對婚姻財產法規則加以適度改造,一是以列舉加概括式立法技術對共同財產之范圍予以明晰,二是增設夫妻個人財產的特別規定。同時2001年《婚姻法解釋(一)》明確廢止個人財產轉化規則。與1980年婚姻法相比,2001年新《婚姻法》一改前者“重共同財產輕個人財產”的價值傾向,對婚姻共同財產范圍予以限縮,以合理劃分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之邊界,既鞏固了婚姻共同生活所需的必要財產基礎,也滿足了夫妻個體要求加強個人財產保護的需求。同時,此種以列舉加概括式立法技術對婚姻財產范圍加以明確,使法的確定性及可操作性大為增強,便于民眾知法用法,是科學合理而且切合社會實際的。

3.夫妻債務的認定及清償規則趨于合理。多年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相關司法解釋、司法政策和指導案例為補充的夫妻債務認定規則體系。從其規定看,1980年婚姻法以及2001年新《婚姻法》從有利于維護婚姻共同體利益角度出發,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皆采“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用途標準,有力地保護了夫妻財產權益和婚姻家庭利益,但因其并未明確規定夫妻與交易相對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而導致在實務中經常出現夫妻雙方通謀以“假離婚、真逃債”的方式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危及市場交易安全和破壞穩定的交易秩序。鑒于此,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應運而生,在司法審判中確立了夫妻一方于婚姻期間具名舉債原則上認定為共同債務的時間推定標準。此推定標準的提出,對于提高司法機關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效率雖確有幫助,但顯然不利于對案件基礎事實進一步查明,從而造成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不高以及法官對夫妻共同債務問題的“技巧性回避”,難以服判息訴[3]。結果是極大地保護債權人利益,但卻可能損害夫妻非具名一方的財產權益,在具名一方與“債權人”惡意串通,偽造共同債務的情事下尤甚。事實而言,無論“用途”抑或“推定”標準,皆存有制度漏洞及邏輯不周延之處。采用“用途”標準,可能存在夫妻雙方通謀移轉共同財產而損害債權人利益之情事;采用“推定”標準,亦可能發生具名舉債一方與“債權人”惡意串通虛構共同債務而損害非具名一方利益之情事。是故一味堅持“用途”抑或“推定”標準,難以調和夫妻利益與債權人利益、婚姻安全與交易安全的矛盾沖突,只不過由此極端劃入彼極端而已。

夫妻債務的認定,事關夫妻個體財產權益的保護以及婚姻家庭的和睦穩定,同時也涉及市場交易安全和穩定的交易秩序的維護。質言之,夫妻個體財產權益以及債權人合法權益均應受法律的平等保護。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審理夫妻債務糾紛解釋》中,基于審判實踐經驗的總結及對社會效果的考量,對夫妻共同債務之認定標準從司法維度予以補充修正。新司法解釋有關夫妻共同債務之認定,摒棄時間“推定”標準,而在繼續堅持共同生活的“用途”標準基礎上,新增夫妻“合意”標準。總的說來,新司法解釋對社會關切及時回應,妥善協調了債權債務雙方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了債權債務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有利于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4]。

4.共同財產分割的原則及方法更趨細致公平。共同財產分割規則作為婚姻財產制度的重要部分,其制定之繁簡詳略甚至可謂檢視一國婚姻財產法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亦是衡量其能否公平保護、合理分配夫妻各方,尤其是弱勢一方財產權益的重要參考因素。縱觀我國婚姻共同財產分割規則之構建,40年來,業已形成形式上由婚姻法為主、以司法解釋為補充,內容上由抽象至具體,理念上由形式均等到漸趨實質公平的相對完善的規則體系。從法形式上看,無論1980年婚姻法抑或2001年新婚姻法對共同財產分割皆作原則性規定,至于分割的具體原則及方法則在司法解釋中細化,1984年《貫徹民事政策法律問題意見》、1993年《離婚財產分割問題意見》以及《婚姻法解釋(二)》《婚姻法解釋(三)》中均有相應規定,此不贅述。從法內容上看,婚姻法規定原則抽象,僅規定分割方式可以協議抑或判決,以及判決分割時應堅持照顧女方及子女利益原則為之。相關司法解釋在此基礎上則予以具體細化,使其可操作性趨強。1984年《貫徹民事政策法律問題意見》中明確判決分割時應酌情考慮的因素,比如結婚時間、財產來源、數量及實際狀況、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等。1993年《離婚財產分割問題意見》增加堅持男女平等、照顧無過錯方等為財產分割時應依循之原則,同時根據民眾財富表現形式趨于多元之變化,對特殊的共同財產分割原則及方法分別具體規定。2003年《婚姻法解釋(二)》又對投資性收益以及價值較為貴重的房屋產權認定與分割規則予以專門規定。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則對父母出資購房、婚前按揭購房以及用共同財產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在離婚時產權認定及分割規則予以明晰。上述規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時提供較為明確的指引性規范,對于合理分配財產權益以及保護各方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從法理念上看,基于平等原則之維護,立法明確原則上應予均等分割。但慮及“一刀切”式堅持形式上之均等原則,而忽略個案中具體情況,則恐有損夫妻一方的正當權益,立法遂變通規定可根據財產情況以及雙方實際,發揮“物盡其用”,個案中允許存在差別。另外,立法亦有對離婚時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等損害共同財產行為的夫妻一方,在分割財產時可以少分或不分之規定,其亦在體現合理分配夫妻財產權益,彰顯公平正義之價值理念。毋庸費言,雖然我國夫妻財產分割規則還存在諸如缺乏分割夫妻財產的保障措施等許多不足[5],但總體而言,其規定比較符合我國實際,為解決夫妻財產分割糾紛預設較為明確的權利義務規范,值得肯定。

二、中國婚姻財產法的理念更迭:從價值取舍到價值整合

法是利益的體現與表達,任何法律規則的創設本身即是不同利益之間博弈與均衡的結果。綜觀我國婚姻財產立法的變遷過程,亦是在不同主體間分配和調節婚姻財產利益的過程,皆反映著立法者于不同時期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變化,在社會、家庭與個體利益之間所作出的抉擇與取舍。

(一)價值取舍:社會、家庭與個體利益間的博弈

制度是理念的基本反映,不同的夫妻財產制形式,其價值理念及所保護的法益亦各有側重。比如,分別財產制旨在追求個體經濟之獨立,注重保護家庭之中個體的財產權益;共同財產制崇尚婚姻共同體之營造,強調婚姻共同利益的維護;而剩余財產共同制則在保障夫妻地位平等、維護婚姻共同生活之同時,亦利于維護第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6]。當然,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婚姻財產關系的實際變化,一國婚姻財產立法不獨在形式及內容上得到充實與延展,價值理念亦在制度變革之中發生著深刻變化。

1980年婚姻法有關婚姻財產關系之規定,在法理念上繼承1950年婚姻法之衣缽,繼續以側重維護家庭成員共同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依歸。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為例,基于共同財產是維護婚姻共同體利益及實現家庭職能的物質基礎,1980年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不僅概括性地規定夫妻在婚后之所得為共有財產,并賦予雙方平等的處理權,同時確立夫妻共同財產推定規則以及婚前個人財產轉化規則,以加大對共同財產的保護力度。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同時亦漸趨體現保護個體財產利益之傾向。比如,明確規定夫妻可以對婚姻財產進行約定,其尊重夫妻個人意志及保護個體財產權益之價值傾向已初露端倪。1984年《貫徹民事政策法律問題意見》明確規定,婚前的個人財產和雙方各自所用的財物,原則上為個人財產。雖然婚前個人財產經此后確立的個人財產轉化規則而自動轉化為共同財產,使夫妻個人財產限縮,但畢竟為保護個人財產預留適當空間。1993年《離婚財產分割問題意見》又對個人財產范圍加以擴充,比如,增加復員軍人回鄉生產補助費為個人財產等。1980年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的價值追求及其規則設計,與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改革中的經濟體制正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轉型,民眾生活水平雖略有提升但總體上仍不寬裕,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家庭仍擔負著養老育幼的基本職能,在此背景下,婚姻財產法以維護家庭成員共同利益和社會利益為價值追求具有深刻的社會基礎。與此同時,基于對社會中漸趨增強的個人財產保護觀念與追求經濟獨立意識的關切,1980年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同時對加強個體財產權利的保護及時作出補充性規定,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2001年新《婚姻法》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于成熟、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個人財富觀念不斷加強的時代背景下出臺的,因此有關婚姻財產關系之規定,與前兩部婚姻法均表現出忽視財產法,有關婚姻家庭中的利益關系、財產關系或空缺或簡略帶過的特性有較大不同[7],不僅于制度上提供較為具體豐實的規則設計,而且于法理念上一改以往忽略個體利益保護的價值導向,在繼續堅持保護婚姻共同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之同時,對家庭成員個體利益亦給予必要關注。不僅于財產制形式上增設約定財產制,而且于法定財產制條件下增設個人特有財產制,以限縮夫妻共同財產之范圍,并為夫妻個體開展獨立經濟活動提供必要的財產保障。由是觀之,2001年新《婚姻法》力求在家庭共同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個體經濟利益之間覓尋合理的均衡,使三者在婚姻生活共同體內皆能得到妥適分配以及同等保護,這契合我國當前婚姻財產關系尤應注重維護家庭成員共同利益、平等保護夫妻權益以及社會第三人交易安全的立法宗旨。

此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社會經濟實際和審判實踐,通過頒行司法解釋的形式對既有婚姻財產關系規范加以補充,而其規則所反映的理念則在個體、家庭與社會利益之間,愈來愈注重夫妻個體利益之維護,比如,明確廢止婚前個人財產轉化規則以及以例示方式不斷限縮共同財產范圍等。然當個體利益與社會第三人利益相沖突之時,則優先保護社會第三人利益及交易安全。比如,基于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信賴利益的考量,將夫妻一方在非因日常生活需要擅自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認定為有效之規定,而對可能損害夫妻個體利益并甚至危及家庭成員共同利益之情形卻熟視無睹。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中的規則及其價值理念均遭致不同程度的質疑。有學者認為,該司法解釋有關財產關系之規定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偏離”,走向了過分保護婚姻個體財產權利的極端[8]。更有學者指出,在房產上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建立個人所有制,基本就等于在家庭中建立資本主義式的個人財產制,該司法解釋的出臺使婚姻法從人身關系法徹底轉變為投資促進法,中國式家庭已吹響資本主義化的號角[9]。此種見解雖有商榷余地,但立法過于注重保護個人財產利益的價值偏好尤值關注。

可以看到,在個體、家庭和社會利益之間,1980年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在注重維護家庭利益之同時,雖然在保護個體利益上初現“曙光”,但仍存不足。2001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雖然在個體、家庭與社會利益上予以調和兼顧,但其相關司法解釋之規定愈來愈表現出注重個體利益和社會第三人利益保護的新傾向。誠然,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與繁榮的當下中國,家庭以及家庭中的個人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市場經濟中獨特的“商”思維及觀念亦在時刻浸染和改變著作為家庭之一部的個體的財產意識及家庭觀念,個體權利正在家庭之中崛起,個人主義正在家庭內部擴張,但鑒于“家”之價值依然堅固留存,國家法律對家庭價值的發現,對家庭和睦的維護同樣重要,立法應避免陷入“絕對的個體主義”和“絕對的家庭本位”的非此即彼的泥淖之中[10]。新時期中國婚姻財產法規則在價值理念上如何取舍與抉擇以避免落入非此即彼的窠臼?當個體、家庭及社會利益彼此發生沖突之時,尤應進行價值整合,盡力在三者之間作出妥適的分配與調節。

(二)價值整合:社會、家庭與個體利益間的衡平

婚姻財產,不惟是靜態意義上以動產或不動產為表征的價值物甚或財產權利,更重要的是,承載著維持夫妻共同生活、撫育子女及贍養老人的重要職能。無論過去、現在抑或未來,婚姻家庭都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生活單位。無論社會經濟將來如何發達、科技如何進步,其能改變的僅是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婚姻家庭不會消亡,其所承載的養老育幼職能亦不可能改變。尤其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體制仍待健全、居家養老仍為主流的社會情境下,家庭扶養職能在相當長時期內只會加強而不是削弱。立法加強對婚姻家庭的保護,既是維護家庭成員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題中之義,同時亦與“婚姻、家庭、母親及兒童受國家保護”的憲法精神保持一致。

婚姻財產是保障婚姻共同生活穩定的重要經濟基礎,為實現“幼有所養”和“老有所依”,構建幸福、和睦與穩定的家庭生活團體,立法尤應加強對婚姻財產的保護。但同時必須注意,個人主義正在家庭內部擴張,那種傳統上家庭成員與家庭的“支配—依附”關系正悄然改變。雖然我們依然強調發揮家庭共同體的價值功用,但必須承認應建立在個體獨立(包括經濟獨立)的基礎之上,此時家庭成員與家庭以及相互之間已轉變成彼此尊重、互助與協作的新型家庭關系。家庭中個體的財產權益亦須加以保護,以給予個體獨立發展的自由以及必要的財產保障。與此同時,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庭或家庭中之個體不可避免地與社會第三人因經濟往來而發生各種交易關系,交易相對人信賴利益的保護以及社會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的維護同等重要,皆須立法加以關注和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當個體、家庭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孰種利益尤應優先保護?依筆者之見,個體、家庭及社會利益三者之間,并非絕對的“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相互排斥關系,相反應是彼此融通與互補的包容關系;在立法規則的創制以及個案的具體適用中,應據其情境妥適地予以選擇優先保護的法益,而避免“顧此失彼”,陷入“非此即彼”的漩渦之中。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之所以遭致多數民眾之非議,其根本原因在于優先保護個體利益及社會第三人利益而過于忽略婚姻共同利益的價值偏向。比如,該解釋有關婚后雙方父母共同出資購買的不動產視為按份共有之規定,因其使雙方工于心計、過分算計,不利于鼓勵夫妻同心同德共同實現婚姻家庭扶養之職能,且不符合我國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基本精神[11],而頗受批評。又如,該解釋有關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房產之效力適用善意取得之規定,因其對婚姻家庭住房權缺乏優先保護,且與婚姻法優先保護老人、兒童及婦女權益原則的精神相悖違[12],而廣遭質疑。由是,婚姻財產規則之制定,事關夫妻個體利益的保護,亦攸關婚姻家庭的穩定與社會第三人利益及交易安全之維護,因此務須在個體、家庭及社會利益之間尋求妥當的價值均衡支點,以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立法評點:40年來中國婚姻財產法變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定財產制結構及部分內容尚需完善

1.法定財產制結構之缺失。法定財產制在結構上由通常法定財產制與非常法定財產制組成。就適用而言,通常法定財產制是法定財產制的主要表現形式;非常法定財產制是因發生損害夫妻一方或債權人利益的法定事由,通常法定財產制“失靈”,為保障婚姻共同生活以及公平保護當事人各方財產權益而適用,是通常法定財產制的補充。比較法上,非常法定財產制有單一宣告制與復合制之分,前者指程序上經夫妻一方申請由法院宣告,而改用分別財產制,德國、法國、意大利、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如是①見《法國民法典》第1443條、《德國民法典》第1448條、《意大利民法典》第193條、《澳門民法典》第1624條。;后者指除宣告外,尚包含出現特定事由(夫妻一方受破產宣告)時當然適用分別制之情形,瑞士立法、我國臺灣地區的有關規定如是②見《瑞士民法典》第185條,我國臺灣地區有關規定第1009、1010條。。至于宣告事由,比較法上規定不一,大體包括:夫妻分居;夫妻一方不履行家庭生活費用負擔義務;夫妻個人財產不足清償個人債務或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共同債務;夫妻一方對共同財產管理顯有不當或濫用管理權,經對方請求而不改善,或一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對共同財產的通常管理予以應有協作或拒不同意他方為夫妻財產上的處分行為;其他重大事由[13]。

本質而言,夫妻財產關系是呈動態變化發展的社會關系,因此在法規范上必須有所反映,即設立通常法定財產制與非常法定財產制,前者調整通常狀態下的夫妻財產關系,后者調整特定情形下的夫妻財產關系,在保護婚姻共同體、夫妻個體以及第三人利益之間,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我國法無非常法定財產制之規定,無法滿足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現實需要,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則部分地填補了該制度漏洞。依其規定,夫妻一方在滿足不損害債權人利益前提下,當他方有實施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或他方不同意支付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之人的醫療費用時,可以請求法院裁判分產。然該規定因適用范圍狹窄、適用條件苛刻、配套規定未完善以及規范效力層級低等缺陷,仍難以在司法審判中發揮非常法定財產制的立法目的和價值[14]。為彌補我國法定財產制結構之缺失,應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對其適用條件和程序予以明確,以適應社會經濟關系日趨復雜情勢下,動態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實際吁求。

2.法定財產制部分內容之不足。

一是知識產權收益區分式立法有違公平。2003年《婚姻法解釋(二)》將“知識產權的收益”界定為夫妻一方或雙方在婚姻期間實際取得或已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而將知識產權中期待性經濟收益排除在外,如此界定顯有不足。依法理,財產權有既得權與期待權之分,現行法僅將知識產權既得財產性收益作為共同財產對待,而忽略期待性財產收益的財產權屬性,顯然與基本法理相悖。同時亦有違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原則及精神,不利于保護婚后專門或過多從事家務勞動的夫妻一方的合法權益。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價值理念在于,一方面為家庭扶養職能之實現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意在彰顯家務勞動的經濟價值和對家庭的貢獻,公平保護夫妻雙方的財產權益,以實現夫妻家庭地位的實質性平等。是故,知識產權中人身權雖為創作人所專有,但期待性財產收益作為知識產權收益之一部,為防止創作人惡意移轉財產,怠于將知識產權中的期待性經濟收益變現,將其作為共同財產才是公平合理的。

二是繼承或贈與之所得為共同財產欠合理。現行法將婚后一方繼承或贈與所得之歸屬認定分為兩種情形處理:凡遺囑或贈與合同確定只歸夫妻一方的財產為該方個人財產;除此之外,皆為共同財產。此規定貌似公平合理,實則不然。依文義解釋,除非遺囑或贈與合同非常明確地指定由夫妻一方享有財產所有權,否則仍為共同財產。依經驗事實論,我國傳統素無生前訂立遺囑之習慣,近年以來遺囑繼承雖隨民眾財產權利意識之提高漸有增多之勢,但此習慣一時仍難以普遍改變,更不消說在遺囑中明確訂立排除繼承人之配偶的遺產所有權條款。基于人情世故之故,贈與合同亦然。所以,現行規定適用結果即是,夫妻一方繼承或贈與之所得多數仍為共同財產,而此則有礙公平、有違法理。我國多數學者持反對意見,其理由主要有:繼承與贈與關系的權利主體具有專屬性,財產權利不能由他人分享,否則擴大了權利人之范圍;擴大權利人范圍違背原財產所有人之意志;此類財產的取得與婚姻關系無關,對方無絲毫貢獻;大多數適用共同財產制的國家都規定為個人財產[15]。筆者贊同此種見解,建議夫妻一方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規定為個人財產為宜。

三是未對個人生活用品價值予以限制顯失公平。現行法規定個人專用的生活用品為個人財產,顯然純系從生活用品的“個人專用”屬性予以認定,若非屬個人專用而為夫妻共用,則不為個人財產,若屬個人專用,而其價值之貴重則在所不問。依筆者之見,此種規定顯然失當。從該用品的來源看,其系由夫妻共同財產購買(若系個人財產購買或他方贈與,則在所不論),應視為共同財產的價值轉化物,只不過為方便個人生活,由其專用。若不論價值之貴重程度,一律為個人財產,則因生活中夫妻各方所使用生活物品價值之迥異,而妨礙公平。再者亦可給惡意移轉共同財產之一方可乘之機,以購買個人生活用品之名,而行移轉共同財產之實,無形中以合法形式隱藏其非法目的,實則損害配偶他方之合法權益。反觀比較法上亦有先例依循,俄羅斯以“除貴重物品和其他奢侈品外”之但書形式予以限制,法國及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則以例示方式(衣物及其他用品)對個人專用生活用品范圍加以明確①見《俄羅斯家庭法典》第36條、《法國民法典》第1404條、《澳門民法典》第1584條。。依筆者之見,為公平保護夫妻各方財產權益計,應對個人生活用品價值加以限制為宜。

四是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之歸屬規定不夠科學。依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個人財產于婚后所生孳息仍為個人財產。其背后邏輯是,既然孳息為由原物產生之額外收益,依物權法上孳息歸屬的一般原理,則該孳息歸屬于原所有權人是為妥當。然在家庭法語境下,其似與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原則及精神相悖違。依婚后所得共同制之精神,判斷夫妻一方取得之財產是否為共同財產,除符合婚后取得這一條件外,尚須考量他方對該取得財產是否存有貢獻。此處貢獻,或為直接貢獻,比如財力之付出;或為間接貢獻,比如家務之付出。凡夫妻他方有貢獻者,無論何種形式,一方取得之財產皆被認定為共同財產。據此而論,家庭法上個人財產所生孳息歸屬之認定,尚不能依物權法規則簡單裁斷。從比較法上看,概有三種模式:屬于共同財產,意大利如是;屬于個人財產,俄羅斯如是;部分共有、部分個人所有,法國如是①見《意大利民法典》第177條、《俄羅斯家庭法典》第36條、《法國民法典》第1401、1406條。。依筆者之見,無論將孳息認定為共同財產抑或個人財產,皆在保護個人利益與婚姻共同利益之間過于絕對,惟“部分共有、部分個人所有”模式不偏不倚,殊值贊同。有學者認為,應將一方財產婚后所生孳息歸于夫妻共有范圍,同時以但書方式排除個別類型孳息的共有,如存款利息等[16]。此見解契合婚后所得共同制之精神,值得肯定。自然孳息,若夫妻另一方對原物產生收益具有較大貢獻時,仍須酌情分配,而不能絕對認定為個人財產。法定孳息,除存款利息之取得無須他方協力外,至于房屋租金之取得,實踐中往往亦須他方配合,投入較多的管理和勞動付出,因此認定為共同財產為宜。

五是欠缺財產相互補償之規定。財產補償,謂婚姻共同體中共同財產與個體財產相互間承擔本應由對方承擔的義務,應由受益一方以相當價值財產予以補償。在婚姻共同體內,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分別承載的價值功能不同,前者是維持婚姻共同生活和實現家庭扶養職能的財產基礎,后者則是確保夫妻個體于共同生活單位內經濟獨立的前提,二者是彼此相對獨立的財產單位,兩財團間一財團應負擔之債務,而以他財團之財產清償者,對于他財團應予補償[17],于此方為公平合理。在共同財產與個體財產之間,凡一財產替代他財產清償債務或一財產從他財產中受益,比較法上不少國家皆規定彼此間應相互補償,法國、德國、意大利如是②見《法國民法典》第1433條、《德國民法典》第1467條、《意大利民法典》第192條。。我國除1993年《離婚財產分割問題意見》曾有婚前個人財產于婚后自然毀損、消耗、滅失不予補償的規定外,婚姻法無任何相關之規定。然我國素有婚嫁中男方準備婚房、女方置辦嫁妝之婚俗。所置嫁妝所有權雖歸于女方個人,但通常婚后都用于共同生活,以動產為表現形式之嫁妝往往隨歲月流逝而價值貶損或物理性滅失。共同生活應由夫妻雙方共擔,女方卻以個人財產用于共同生活,減輕甚至免除對方家庭扶養之負擔,而使己之利益貶損,若不給予補償,似難謂公平。同時,現實生活中亦存在夫妻一方用共同財產清償個人債務或以個人財產清償共同債務之情事,若不許以相互補償,則勢必損害夫妻個體的合法財產權益。鑒于此,立法應增設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于特定情形下可以相互補償為宜。

(二)約定財產制的內容亟待充實細化

1.約定協議構成要件不具體。現行法分別從約定主體、財產范圍、財產制類型、形式及效力等方面對約定財產制的構成要件予以規定,但總體而言仍不具體。比如,協議訂立與生效時間、協議效力要件等均無規定,實踐中常難以把握。

一是關于協議訂立時間問題,比較法上有“限制主義”與“自由主義”兩種立法例。在前者,立法允許夫妻于婚前或結婚之時訂立婚后財產協議,但婚后不能廢止財產協議,法國如是;在后者,立法對訂立時間無限制,婚前、結婚時或婚后皆可,同時夫妻亦得隨時廢止財產協議,德國如是。依筆者之見,兩種立法例皆未免過于極端,“限制主義”不許廢止財產協議,與意思自治原則相悖;“自由主義”雖充分賦予夫妻財產關系安排之自由,但信憑夫妻改廢財產協議,于交易相對人利益之保護恐有不周。不妨允許夫妻可以于婚前、結婚時或婚后訂立或廢止財產協議,但夫妻一方根據廢止前財產協議與交易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交易相對人同意的除外。至于協議生效時間問題,應允許當事人約定,如無約定,則婚前訂立的協議于結婚時生效,婚后訂立的協議一經成立即產生法律約束力。

二是關于協議效力問題,民事法律行為之有效,必具備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公序良俗等條件。夫妻財產約定協議本質上屬民事法律行為[18],其效力之判斷,必以上述條件為旨歸。但夫妻財產約定協議畢竟為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財產行為,不同于以交易關系為基礎的一般財產行為,因此其有效要件之構成亦須有所變通,其中主要涉及的即是夫妻締約時行為能力有無之問題。有學者謂,我國法并未完全禁止限制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結婚,故一方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時,不妨許可訂立夫妻財產約定,只是應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和取得法院認可,以更好地滿足婚姻當事人的需要①見王洪:《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36頁。。依筆者之見,夫妻財產約定協議是有關夫妻婚后財產關系的安排,與當事人雙方的財產利益密切關聯,勢必要求各方在充分認識基礎上作出審慎之決斷,故以雙方有完全意思能力為必要。在夫妻一方為非完全行為能力人之時,為保護其合法權益,應實行法定財產制為宜。至于意思表示不真實(欺詐、脅迫)情形下訂立的財產約定協議,應賦予表意不真實一方享有撤銷權。若其內容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如規避近親屬間法定的扶養義務),或損害第三人利益(如將子女財產作為約定的對象)時,則該財產約定協議應為無效。

2.約定財產制類型內容過于概括。現行法僅對夫妻財產約定的類型予以“各自所有”“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的概括性規定,僅注重靜態意義上財產歸屬之調整,而疏于動態意義上夫妻財產權利與義務之安排。從其規定看,我國法實采“選擇主義”立法模式,對夫妻可約定的財產類型加以限制,僅能從一般共同制、限定共同制、分別財產制中擇取其一。在“選擇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選擇主義”雖能夠克服“自由主義”模式下夫妻財產約定因無章可循而陷入失序、混亂狀態以致滋生糾紛之弊病,但其規范過于簡單概括,缺乏不同約定財產制類型下具體的指引性規則,往往讓當事人無所適從。

比較法上,凡采用“選擇主義”模式的國家大多對預設的財產制類型在內容上予以規范性指引。以瑞士立法為例,《瑞士民法典》不僅規定約定財產制主要包括共同財產制與分別財產制兩種類型,同時對不同類型的財產制的具體內容又加以明確。在約定的共同財產制項下,分別對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范圍、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債務清償、共同財產的分割等問題予以詳細規定;在約定的分別財產制項下,分別對財產產權不明時的推定,財產的管理、使用及處分,個人債務的清償,個人財產的補償等問題予以明確②見《瑞士民法典》第221-251條。,以供當事人參酌適用。除瑞士外,法國、德國、意大利皆循此種立法例。“選擇主義”立法模式既尊重夫妻間財產關系安排之自由,同時又為協議不明時財產關系之處理提供清晰、確定的權利義務規范,有利于維護婚姻家庭穩定、夫妻個體財產權益以及第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殊值贊同。筆者建議我國在制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時應采用此種立法例為宜。

3.約定協議欠缺公示性規定。夫妻財產約定協議是內部契約,具有相對性,一般而言僅具有夫妻內部約束力,是謂內部效力。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夫妻難免與社會第三人發生交易并形成一定的債權債務,此時原本較為私密的夫妻財產關系因財產交易之存在,不得不詳呈于交易相對人知曉,是謂外部效力。在對外交易活動中,交易相對人知道以及通過何種途徑知道夫妻財產關系之安排,對于保護交易相對人利益與非交易夫妻一方的財產權益至關重要。比較法上,夫妻財產約定協議產生對外對抗效力的公示性要件有單一制及復合制之分。前者如日本,以協議公證為對抗要件,我國臺灣地區以登記為對抗要件;后者如法國,夫妻財產約定協議應載于結婚證書或在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時作出申明,德國亦有相似規定,所不同的是其要求在法院的婚姻財產制登記簿上登記并公告。就我國而言,僅規定夫妻一方應承擔證明交易相對人知道之責任。相較而言,我國之規定公示性較弱,若不于訂立合同時為書面申明,則事后將因很難舉證交易相對人“知道該約定”,而承擔不利后果。就單一制而言,未免過于苛刻,假設在交易相對人已明知約定協議之存在或夫妻已盡告知義務情形下,僅因未登記或公證而不具對抗效力,會否發生知情相對人獲益而使非交易夫妻一方受損之后果?反觀復合制則較為靈活,為夫妻雙方根據己身實際情形作出選擇留有余地,于交易相對人及非交易夫妻一方財產利益均能得到有效保護,頗為可取,殊值采納。

4.債務清償責任規定不合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為共同債務,應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其主旨在于,凡所舉之債用于共同生活,皆為共同債務,而以誰名義(夫妻一方或雙方)負債在所不論,此為識別債務屬性的基本法律依據。然依該法第十九條第三款之規定,若夫妻雙方實行約定的分別財產制,則夫妻一方以自己名義所負債務為個人債務,由個人財產負責清償。依體系解釋而論,此規定則有悖第四十一條之精神。表面看來,既然夫妻各方婚后所取得之財產為個人所有,則以個人名義負債自然為個人債務,此種認知看似合情合理,實則不然。在現代社會,家庭仍是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夫妻作為這一生活單位的核心成員,其共同擔負起撫養子女、贍養老人以及維持家庭正常開支的重要職責,而此與夫妻之間實行何種財產制似無關聯,不因為其實行分別財產制,家庭共同生活就不復存在。所以,即使夫妻實行約定的分別財產制,為履行家庭扶養之共同義務而產生的債務,因其屬共同生活之一部,宜認定為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夫妻一方以其個人財產清償共同債務的,可以向他方請求相當價值的財產補償。

四、立法前瞻: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之婚姻財產立法完善之我見

婚姻財產法律制度是婚姻家庭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構建一套體系完備、邏輯嚴謹、規范實用科學的婚姻財產法制度,既關系婚姻共同體利益及夫妻個體利益之維護,同時亦涉及社會第三人利益與交易安全。鑒于此,筆者綜合上文分析,借鑒域外經驗并立足我國實際,對完善婚姻財產法制度提出以下管見。

(一)法定財產制的補充與修正

1.結構之補充。建議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就立法模式而言,因我國目前并無自然人破產制度,故應采單一的宣告制為宜,即在出現法定事由時,夫妻一方應提出申請并由人民法院宣告采用分別財產制。在適用條件上,建議在《婚姻法解釋(三)》第四條基礎上,借鑒域外經驗并結合當前實際予以明確。具體應包括下列情形:夫妻一方有隱藏、移轉、變賣、毀損、揮霍共同財產等損害共同財產利益的行為;偽造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有重大疾病需要醫治,他方不同意支付醫療費用;夫妻一方不履行家庭生活費用負擔義務;夫妻一方因感情不和分居;夫妻一方個人財產不足以清償個人債務或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共同債務;夫妻一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同意他方對共同財產為必要的處分行為;其他重大事由。在適用程序上,建議規定夫妻一方在發生法定事由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民法院在查明相關事實后予以宣告。當法定事由消失時,經夫妻一方申請,人民法院應宣告終止分別財產制。至于是否恢復原夫妻財產制,應由雙方協商決定,沒有協商或協商不成的,視為自動恢復。

2.內容之修正。一是明確知識產權期待性收益之歸屬。夫妻一方或雙方于婚姻期間取得知識產權的期待性經濟收益,除夫妻雙方實行分別財產制外,應為共同財產,離婚時可以根據方便生產、有利生活原則,給予非知識產權所有權人之一方經濟補償或待該期待利益實現后再行分割。建議將《婚姻法解釋(二)》第十二條有關知識產權的收益之釋義修正為“實際取得或應當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二是修正夫妻一方繼承或贈與所得歸屬之規定。夫妻一方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除夫妻雙方另有約定的外,應為夫妻個人財產。建議刪除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四項之規定,同時將第十八條第三項修正為“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三是個人專用生活用品的價值應予限制。夫妻任何一方婚后購置的價值較為貴重的生活用品,雖為一方管理使用,但應認定為共同財產,但夫妻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離婚時可以根據方便生產、有利生活原則,可以折價補償的方式予以分割。建議將婚姻法第十八條第四項修正為“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但價值較為貴重的除外”。四是修正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歸屬之規定。夫妻個人財產在婚后所產生的孳息,除銀行存款利息外,應當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夫妻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建議將《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修正為“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銀行存款利息與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五是建立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相互補償制度。建議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增補財產相互補償制度,內容如下: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后因用于婚姻共同生活而發生價值損耗或物理性滅失的,應由夫妻共同財產補償,不足補償的,由夫妻他方以個人財產就其應承擔的共同義務部分予以補償。夫妻一方用個人財產清償共同債務或用共同財產清償其個人債務,應由夫妻個人財產和共同財產相互補償,但夫妻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約定財產制的細化與充實

1.增補約定協議的構成要件。建議補充對夫妻財產協議訂立與生效時間以及效力要件的規定。一是關于訂立時間問題,建議揚棄“限制主義”與“自由主義”之優弊,采“有限制的自由主義”為宜。明確規定夫妻可以于婚前、結婚時或婚后訂立或廢止財產協議,但夫妻一方根據廢止前財產協議與交易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交易相對人同意的除外。二是關于生效時間問題,基于意思自治原則,應允許當事人約定,如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則婚前訂立的協議于結婚時生效,婚后訂立的協議一經成立即產生法律約束力。三是關于有效之條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的基礎上,明確規定“夫妻雙方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為協議有效條件之構成。四是關于瑕疵協議之效力,應規定夫妻一方為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所簽訂的財產協議無效;夫妻雙方簽訂的財產約定協議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公序良俗的,應認定為無效;夫妻一方在欺詐、脅迫情形下簽訂的財產約定協議,應認定為可撤銷為宜。

2.細化約定財產制類型之內容。筆者贊同現行法采“選擇主義”立法模式,但建議應對可選擇的財產制類型之內容予以細化。就夫妻約定適用“共同所有”的一般共同制而言,建議補充規定該財產制項下夫妻個人財產的范圍、共同財產的管理、使用與處分、夫妻個人債務的認定與清償等內容。具體而言,對于夫妻個人財產范圍問題,建議參照適用婚姻法第十八條之規定;對于共同財產的管理、使用與處分問題,建議明確規定夫妻雙方可以約定,約定不清或不能約定時參照適用法定財產制之規定;對于夫妻個人債務的認定與清償問題,建議規定為滿足個人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是個人債務,應由個人財產負責清償,共同財產代為清償的,應予補償。

就夫妻約定適用“各自所有”的分別財產制而言,建議補充規定該財產制項下夫妻共同財產的推定規則,個人財產的管理、使用與處分,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清償等內容。具體而言,對于共同財產的推定問題,建議規定對權屬發生爭議且無法提供有力證據證明的財產,推定為共同財產;對于個人財產的管理、使用與處分問題,建議規定夫妻對個人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一方處分財產不得妨礙其家庭義務之履行或危及婚姻家庭利益。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清償問題之建議,參見本部分相關內容之敘述,此不贅述。

就夫妻約定適用“部分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的限定共同制而言,建議補充規定夫妻約定不明時共同財產的推定規則,凡夫妻雙方約定不明的財產,應推定為夫妻共有。至于約定的限定共同制項下財產的管理、使用與處分,夫妻債務的認定及清償等問題,應允許夫妻之間協商,協商不成時可以參照適用法定財產制相關規定。

3.完善約定協議的公示性要件。建議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對外公示性要件采復合制。即為體現登記的公示公信原則,夫妻實行約定財產制應向婚姻登記機關登記,變更或終止約定財產制時亦得申請變更或注銷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若夫妻任何一方能夠舉證證明第三人知道該約定事實的除外。

4.完善分別財產制條件下夫妻債務的認定規則。履行家庭扶養義務是夫妻的共同責任,即使夫妻實行約定的分別財產制,為履行家庭扶養之共同義務而產生的債務,宜認定為共同債務。建議將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修正為“夫妻對婚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除依據該法第四十一條應認定為共同債務的外,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免费激情网站|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www.精品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少妇精品网站|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国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丁香婷婷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成人一区在线|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久久九九热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综合色88|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婷婷六月天激情|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日韩第九页|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a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AV在线天堂进入|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999在线免费视频| 呦女精品网站|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激情第一页|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在线| 国产迷奸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久久视精品|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免费看a毛片| 天天激情综合|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99视频在线|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久久黄色毛片|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91原创视频在线| 婷五月综合|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人妻21p大胆|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