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清
(洛陽廣播電視臺,河南 洛陽 471000)
文化綜藝節目與純娛樂綜藝節目有明顯的差異,兩者的關鍵性區分點在于,文化綜藝節目采用了娛樂綜藝節目的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一定的人文知識與科學文化,從而使得藝術文化與電視多媒體產業實現融會貫通,進而使得電視綜藝節目從有趣味向有內涵轉變,這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升級,更是新媒體產業實現深化發展的重要前提。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作為近年來尤為火爆的文化綜藝節目,在全社會范圍內引發了“詩詞熱”,不僅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更為該類綜藝節目的興起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文化綜藝節目始終堅持發揚自身的文化品質,并始終致力于向社會傳遞文化知識,使傳統文化中的冷知識被逐步地轉化為社會公眾都高度重視的熱點。這不僅有效地提升了節目的收視率,更為節目、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文化綜藝節目的情感因素、工匠精神、社會屬性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電視節目的過度娛樂化致使受眾的價值觀產生惡性轉變,甚至對受眾的精神與信仰產生猛烈的沖擊,這主要是由于該類娛樂綜藝節目嚴重忽視了節目的文化品位,使受眾無法感受到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所幸的是,文化綜藝節目作為一種新興的節目形式,將國學文化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朗讀者》中的中國名文名著朗讀、《漢字英雄》中的漢字聽寫,這些節目使傳統國學文化極具娛樂色彩,是不失文學色彩的藝術表演形式。文化綜藝節目在破碎化、表層化的綜藝節目發展背景下,積極吸收優秀的傳統國學文化,將其運用到節目中,激發年輕觀眾對于優秀傳統國學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可感。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近年來我國最為火熱的文化綜藝節目之一,節目中的題目大多數采自中小學課本,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競賽一共包括10道題目,各個題目的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差異,難度系數循序漸進,這也使得整個節目有了較強的趣味性。例如,在某期節目中,主持人董卿用上海方言詳細地解釋了《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不僅使觀眾能夠更清楚地領會該首詩歌的內涵,也使方言演繹古代詩歌這一文化潮流興起。這不僅是對我國古代詩詞的繼承與發展,更是使文化綜藝節目增添藝術色彩與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
人類有意識與情感,可以用語言符號來表達自身的情感態度與內在思想。而文化綜藝節目所獨有的意義則是有效地傳遞出了傳統文化中安寧、肅穆的觀念,使得其能與現如今的時代節奏相適應,并有高度的契合度。
《朗讀者》為寓教于樂的代表性節目,該節目使文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使觀眾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感與交流感。著名演員張國立朗讀了曹禺老先生的回信,當年,曹禺老先生親自為張國立頒發了“中國戲劇梅花獎”獎杯,還特意為他書寫了具有特殊意義的橫幅。著名演員斯琴高娃在《朗讀者》這一節目中,更是有感自發地提倡:“若是各位的父母健在,那么就請你一定要好好地對待自己的父母,好好地贍養他們,就像當初他們伴著你長大一樣去陪著他們變老,否則你會后悔的。”
《朗讀者》的嘉賓不僅有文藝界人士,而且邀請了各個階層的熱心群眾,他們根據自身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去感受、認知相應的朗讀內容。例如,某一期節目的嘉賓便是一對從四川遠道而來的夫妻,兩人在婚后30年里每一天都保持著為彼此書寫、朗讀情詩的良好習慣。有一次在偶然的情況下,妻子問丈夫:“什么時候我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花園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丈夫自那以后便開始籌備,為自己心愛之人打造了一個一千多畝的花卉種植園。這對來自四川的夫婦雖然沒有說一口足夠標準的普通話,甚至在朗讀過程中帶著明顯的四川口音,但是其朗讀聲所散發出來的真情實感著實令人感動。
創新是文化綜藝節目穩步發展的重要前提。文化綜藝節目只有著力于創新發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中國國學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不僅涵蓋了語言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還涉及藝術文化、姓氏文化等各大領域,這些均可以在文化綜藝節目中被更進一步地傳承與發展。例如,皮影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近年來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現代社會對皮影戲的接受度、普及度、興趣度都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大打折扣,因此廣大綜藝節目工作者需要去逐步探索,在電視節目中傳播寶貴的傳統文化,促使電視節目引領文化熱的新潮流。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提倡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使兩者實現互取其長、互補其短,進而推動我國傳統國學文化的傳播。例如,《見字如面》是一檔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綜藝節目,最初由黑龍江衛視、騰訊視頻等多個單位聯合制作、出品,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該節目通過豐富的運營經驗獲取到了較為優異的收視效益與社會反應。首先,該團隊十分重視電視資源的再次開發,善于運用網絡新媒體來實現節目的社會價值,進而在增強節目創新性與主動性的同時增強節目的文化傳播價值;其次,《見字如面》不僅在電視端播出,更是被推廣到各大播放器、微博、微信等平臺,觀眾更可以通過手機閱讀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來了解與節目相關的具體內容,這不僅使得節目的粉絲數量與日俱增,更是進一步擴大了該節目的社會影響;最后,節目還邀請專業人士參與到節目中。最后一點在《朗讀者》中也有體現,如節目組盛情邀請了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老先生的參與不僅對視頻點擊率產生了積極影響,更是直接帶動了《紅與黑》這一文學名著的銷量。
眾所周知,如今,90后、00后已經成為文化綜藝節目的主要受眾,其思想特征、思維特點與老一輩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便要求文化綜藝節目不僅應當著力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應當關注這一群體的價值取向與興趣趨向。一方面,文化綜藝節目應當調整與更新制作團隊,年輕的、富有綜藝經驗的團隊才能為新一代青年制作出優秀的文化綜藝節目。另一方面,節目應當體現青春、活力,進而贏得新一代受眾群體的喜愛。
文化綜藝節目作為促進傳統文化現代化傳播的重要路徑,應當為社會各界所重視。盡管當前我國文化綜藝節目在發展進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筆者認為,文化綜藝節目只有依靠創新,才能在社會潮流中站穩腳跟,才能為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貢獻一臂之力。
[1] 楊番.強化節目精品意識 大力推行欄目品牌戰略——論地州電視臺節目品質創優之路[J].中國廣電技術文萃,2014(2):36-41.
[2] 姜榮文,王虹,金侹.新聞監督類節目的創新創優之路——以浙江衛視《今日聚焦》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1):103-106.
[3] 志成,浩雷.目標方向明確成長性突出——2014年度全省電視欄目創新創優評審綜述[J].視聽縱橫,2015(4):26-27.
[4] 金侹,陳婕.電視輿論監督欄目的建設性創新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