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穎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如今,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在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得到廣泛應用,大學生媒介素養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在微時代背景下,存在大學生對媒介素養認識不足、媒介利用娛樂化傾向明顯、媒介批判力不足等現象。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媒介素養缺失的表現的基礎上,建議從建立健全政策導向以凈化媒介環境、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提高教師隊伍媒介素養,正向利用媒介增強大學生的媒介意識等方面入手,以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微博、微信等微傳播平臺的產生,從而拉開了微時代的大幕。微時代的新傳播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具有主體大眾化、信息碎片化、交互性強、渠道多樣化、及時性強等特征。媒介素養研究最早源自西方,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關注公眾的媒介素養問題。關于媒介素養的概念,通常將其定義為在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通常包括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等。學界對媒介素養有不同的闡釋,也沒有形成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統一界定。媒介素養教育一般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培養對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識,正確認識媒介,加強信息選擇和辨別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媒介資源,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建設活動。
媒介素養伴隨媒介形態與格局的變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也逐漸成為公民在信息社會生存的一種基本素養。高校求學階段是大學生樹立價值觀最重要的階段,各種信息在新媒體中呈現?;ヂ摼W時代媒介渠道越來越多,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要求也更高。提升媒介素養有利于其更有效地辨別媒介、利用媒介內容,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通過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訪談調查發現,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對媒介的需求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容易受情感支配,傾向于滿足個體感性需求。在當前復雜的媒介環境中,他們對信息的選擇、鑒別、運用容易迷失自我,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即使基于理性的媒介需求,他們在選擇、傳播信息等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是有限的。
當前,真正意義上面向全體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并未得到普及,與快速發展的新媒體相比,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相對滯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主要是在現有的經驗與個體知識積累基礎上形成的,并沒有形成合乎邏輯的課堂指導或系統的訓練,因而由于個體經驗和學識的限制,這種自發狀態下形成的媒介素養層次淺、水平低。這也使得他們對媒介素養的認知存在明顯不足,對媒介的利用也不充分。大多數學生的媒介素養是在個體無意識狀態下形成的,很容易被信息的表象所迷惑。近年來,大學生被網絡詐騙、深陷校園貸等現象就是例證。
90后大學生對于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需求,喜歡媒介中的虛擬化溝通。微博、微信等作為自媒體的平臺,與傳統媒體不同,媒體的話語權向大眾“賦權”,人人都是自媒體。微時代的大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新媒體的功能,更傾向于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表達觀點。在校園里隨處可見埋頭看手機的大學生,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表示不能長時間離開手機。大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便利的條件接觸各種新媒介,依賴新媒介實現人際交往。他們排斥面對面的交流,避免人前的緊張與膽怯,躲在網絡背后與人交往更加自由、輕松。他們傾向于在微博、微信等虛擬空間傾訴感情、結交朋友,維系人際關系,甚至出現宿舍室友不面對面交流,需要用微信溝通的現象。過度滿足于虛擬化溝通,使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越來越弱。
大學生在媒介使用上出現了較明顯的娛樂化傾向。許多大學生在媒介上耗費大量時間用于娛樂消遣,部分大學生即便認識到了應該改變這種狀態,但往往難以掌控自己的行為,依然沉迷于媒介信息海洋里不能自拔。有學生談到“我知道玩微信浪費時間,但是不刷朋友圈,我不知道干什么”。許多媒體為獲得更多的閱讀量,充斥著低俗、媚俗的信息,使大學生沉溺其中無法自拔。由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微媒體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視聽享受與交流體驗,他們一旦進入交互性強的媒介環境,很容易沉溺于媒介帶來的強大娛樂功能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大學生的注意力很難聚焦,他們利用媒介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使用媒介沒有計劃性,面對選擇很糾結。缺乏媒介素養,難以形成與媒介的良性互動,大學生使用媒介的目的趨向于娛樂化。
媒介信息所塑造的世界帶有一定的態度指向性和意識偏好,它基于一定的客觀事實,但只是一種構建的現實。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媒介辨別能力,但缺乏社會經驗,知識結構不完整,對媒介內容缺乏深刻的思考,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在雜亂的媒介信息面前,大學生缺乏理性認知,也沒有一個正確的信息判別標準。某些情況下,他們會對信息的判斷產生從眾心理,遵從意見領袖或大多數人的看法,有時候對信息的真偽毫不在意,以第一印象作為自己的判斷依據。面對開放、多元、即時、交互的微媒介提供的各種信息,大學生缺乏深入分析信息的能力,往往在盲從和固執己見間左右搖擺,媒介批判能力較弱。
與傳統報紙、書籍等紙質媒體不同,微媒介會提供更多碎片化的信息,大學生滿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處理,對事物不求甚解,不愿探究,邏輯思維簡單化、淺薄化。久而久之,大學生的媒介應用局限于瀏覽,不做積極的思考與論證,更不愿意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遠離深度閱讀和獨立思考之后的結論,只能隨波逐流。習慣使用微語句也使他們的表達變得碎片化,對媒介環境缺乏深度參與。
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涉及政策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合作。
當前,媒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經濟利益的驅使使一些媒介傳播的內容出現偏差。除了依靠傳媒從業者自身的道德約束,健全制度、加強法律規范、提升社會監督效力來促進社會媒介環境的改善,制度約束是更長效的機制。因此,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新媒體運行機制,為網絡媒介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性導向;加強對傳媒行業的監督和管理,凈化媒介環境;媒體從業人員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行業自律;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行動,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制定宏觀的政策導向,多方聯動,共同構建和諧的媒介環境,促進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目前,高校對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對學生運用新媒體產生偏差往往采取事后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停留在堵、防上面,而不是疏、導。大學生作為微時代最活躍的用戶群體,他們的媒介素養對校園環境乃至未來的媒介環境有重要影響。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高校應著眼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角度,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應當面向非新聞傳播專業的普通學生設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優化課程設置、設定教育目標、加強教材選編和師資培訓等,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大學生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輔助作用;教授媒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加強學生處理、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學習如何運用媒介增強自身綜合能力。
高校教育者要認識到新媒體的應用已經成為不可逆的潮流,媒介素養也是公民素質的一部分。我們不能用過去簡單粗暴的方式阻止手機媒介進入課堂,拒媒介于千里之外既不可行,也難有效果。高校教師要轉變自身觀念,變拒絕與代替為主動參與,樹立媒介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習慣等。高校教師要嘗試通過學生喜愛的微媒介與學生溝通交流,生產學生感興趣的、有益的媒介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用媒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當代大學生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要學會自我管理,增強自律意識,理性地使用媒介,不應過分沉溺于媒介的娛樂功能。同時,加強當代大學生對媒介素養的認知,提升其媒介素養。在新媒體迅速普及的當下,媒介素養成為與大學生專業素養、道德素質比肩的素質。大學生應該高度重視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通過課堂教授或自學媒介傳播知識,善于思考,加強自身的媒介批判力,恰當地運用媒介促進自我發展與完善;加強媒介道德,將媒介道德內化為自主行動。大學生作為媒介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有義務監督媒介信息,不信謠、不傳謠,為創造積極正向的媒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是媒介傳播最活躍、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學習和提升媒介素養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在需要,也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大學生在享受微媒介帶來的信息便利的同時,也需要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提升媒介素養。
[1] 莫文.信息碎片化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J].青年記者,2016(12):23-24.
[2] 胡瑋.“微時代”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05):133-137.
[3] 張愛國.基于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技術與應用[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7(03):86-87.
[4] 高俊,熊淑云.分布處理計算機系統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03):81-82.
[5] 辛誠琨.信息管理技術在網絡安全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7(22):55-56.
[6] 吳小華.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7(11):200-202.
[7] 金航飛.互聯網環境下電子商務營銷渠道優化探索[J].商業經濟研究,2017(22):46-48.
[8] 金祖旭.電子商務市場中“她經濟”模式精準營銷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7(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