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舟
(新疆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有學者將新媒體定義為相對于傳統媒體的一個概念,譬如網絡相對于電視就是一種新媒體。這種解釋是有失偏頗的?,F階段,新媒體并不是某一具體的媒介或技術?!啊旅襟w’主要指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高度互動性的媒介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這兩者融合形成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數字媒體形式?!保?]新媒體具有實時性、多樣性、便捷性、互動性、虛擬性、共享性、融合性等特征,它給公共話語權提供了一個高效、互動性強的廣闊平臺。
20世紀中后期,“話語理論”或者說“話語分析”在西方興起,到20世紀末逐漸延伸出了“話語權”這個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傳播學傳入我國。我國學者不是從西方的話語權力的角度,而是按照國情從話語權利的角度出發研究話語權。隨著我國的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媒介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人民的權利和責任意識增強,“話語權”的概念也隨之被重視起來?!暗搅?003年,經過了如此漫長的孕育和醞釀時期,公共話語權終于作為社會、媒介和學術界共同磨合的產物而橫空出世?!保?]
我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老百姓幾乎沒有話語權,當時的邸報公開發布的是皇帝起居、詔令、臣僚奏章、官吏任免等信息,而小報無非是復刻邸報的內容。近代的新文化運動讓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出現了像魯迅、沈從文、郁達夫、茅盾等著名的現代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畫卷,普通民眾第一次發出了代表自己意愿的聲音。
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誕生。一系列無產階級報刊的出現又使得公共話語權取得了一次階段性的進步。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始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整個社會對“兩個凡是”和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報紙上的討論積極活躍,很多知識分子能夠通過投稿參與其中行使自己的公共話語權。
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從報紙、廣播的出現再到電視的普及,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和新聞從業者代為執行表達受眾聲音的權利,受眾的活動因為很少能涉及新聞信息的生產環節而將這項權利讓渡給新聞從業者。
隨著我國進入新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得到了更快的發展。新媒體憑借自身的特性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單向傳播的局面。如今,公共話語權定義繁多,較為全面的是“公共話語權就是公眾在特定場域內發表的言論得到傾聽,實現話語意圖表達的效果,并形成某種社會影響力”。[3]
在傳統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的主體是受眾,但受眾只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受眾將這種權利交給大眾傳媒,媒體代為行使權利,新聞從業者便能順理成章地采訪、報道、把關,從而將公共事務和公眾意見傳播出去。而在新媒體時代,除了記者和媒體之外,自媒體、公眾號、微博、微信、個人主頁等新媒體形態的出現讓我們進入了“具身認知”的時代。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共享性特征,使得傳受雙方的角色產生了融合,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受眾也可以成為信息生產者。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是單純的受眾,而成了用戶。公共話語權的實際主體擴大了,新媒體用戶成為公共新聞①的生產者。
用戶參與新聞信息的生產環節主要分為初級生產和再生產。初級生產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通過新媒體提供的線索參與到公共新聞生產的啟動環節;其次,受眾提供報道素材、背景、內容資源;最后,受眾能提供完整的、原創的公共新聞信息,或者受眾間的新媒體互動本身就會成為公共新聞。
受眾的新聞信息再生產包括轉發性的生產,如大量用戶評論某一公共事件已成為一種現象級事件。另外,也可以整合既有的公共事件和背景資料。這些都是新媒體時代用戶享受公共話語權的體現。
公共話語權的客體主要指公共新聞本身。在傳統媒體時代,刊登在報紙上的消息和圖片,廣播里的一段播音,電視里的一段聲畫播報對受眾來說就是報道公共事件的新聞,而受眾在接收相應信息時也完全是被動的。
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從業人員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比較狹窄,媒體在長期的公共新聞生產過程中建立了穩定的信息獲取渠道。新媒體時代,具有較高互動性的媒介形態的出現為媒體原先穩定的消息渠道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信息具有海量性特征,從業者可以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判斷進行選擇,弄清何為大眾最關注的事件、什么是大眾最想表達的意見等問題。同時,新媒體受眾具備公共話語權,公共新聞本身的內容就更加多元了。
新媒體傳播形式多元的特征讓公共新聞的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隨著VR等技術的出現,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新聞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時代的報道、通訊、評論等形式,而是以更豐富的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
新媒體時代,公共新聞的把關標準也更加多元。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把關是傳媒內部的把關,取決于記者、編輯、編審和總編等,只有符合媒體群體規范和“把關人”自身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新媒體時代,信息把關標準開始出現向用戶偏移的趨勢。新媒體用戶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傳統的新聞價值把關要求的接近性、趣味性、顯著性等特征逐漸面臨眾口難調的局面,或許傳統新聞生產者認為會引起廣泛關注的事件在大部分新媒體用戶眼中卻不值一提。
受眾的觀念在新媒體時代變得更為主動。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是被動接受方,“報紙上讀到的”“廣播里聽到的”“電視上看到的”等同于權威依據。而新媒體時代,用戶會對信息抱懷疑態度。他們每時每刻都會從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并且會根據自己獲得的信息甄別、判斷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同時發表自己的反饋意見,達到互動的目的。當前,用戶形成了新的思考模式,不管是抓拍的圖片,還是生活中獲取的信息都可以發布到個人賬號和平臺上,能夠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這也是他們更具主動性的表現。
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的性質在總體上沒有改變,它仍然是公民權利的一部分。在傳統媒體時代,除了媒體從業者,大多數受眾都只能接收大眾傳媒按照標準化的生產程序批量復制和傳播的同質化信息,新聞從業者的權利是受眾讓渡給他們的。
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一個意義重大的變革在于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公共話語權的再分配。我國雖然沒有具體的新聞法和傳播法,但許多相關的法條、法規中蘊含了公共話語權。作為一種權利,它不可能完全不受新媒體時代的影響而“獨善其身”。
新媒體時代帶來了一種微小的公共話語權的“平權”趨勢,當然只是相較于過去而言,盡管目前這種“平權”的程度很低。例如,我們能參與公共事件的決策,有了相應的發言空間和平臺。在每種新型媒體流行的時代會形成屬于那個時代的社會格局,并且能夠折射出現實的權利關系。現階段,用戶的公共話語權通過新媒體得到了更好的實現,這也會對現實格局產生影響。新媒體時代,我國的公共話語權在不斷擴大,個人公眾號、個人微博的出現就是最好的寫照。
認同“電子烏托邦”的人認為,新媒體時代是公共話語權真正的黃金時代,但完全持悲觀態度的人認為,公共話語權最容易讓我們進入危險的時代。上述兩種說法太過絕對,權利與責任應該是相對的,公共話語權也一樣,它和社會責任是相對的。
在新媒體時代,擁有公共話語權的主體逐漸擴大?;诰W絡的匿名性特點,很多用戶不負責任地隨手發布和轉載未經核實的信息。新媒體時代,泛娛樂化現象、標題黨、虛假新聞、網絡侵權,新聞內容瑣碎膚淺、群體極化等現象層出不窮。當前,新媒體用戶數量以飛快的速度增長。雖然大眾有了公共話語權,但信息把關困難;雖然有了相關法規,但在實踐中也面臨著監督和管控的一系列難題?!靶驴萍肌屓藗兏菀茁牭街就篮系难哉?,卻也讓自己更孤立,聽不到相反的意見。僅僅由于這一原因,這就種下了極端化的因子,對社會和民主都是潛在的危險?!保?]
對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要求是從傳統媒體時代就一直強調的問題。在新媒體時代,我們仍需要盡快完善新聞法律法規,以便保護和監督逐漸發展的公共話語權。
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時代與公共話語權相對的社會責任更應該被重視起來,責任范圍應當擴大到所有新媒體用戶,擴大到在新媒體傳播形態上發表言論的全體公民?,F階段,增強新媒體用戶的社會責任意識迫在眉睫,社會責任是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新媒體時代的每一個人,在發布內容之前、之時、之后都應該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對公共話語權必須不斷進行再認識,公共話語權的實際主體還會繼續擴大,客體還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公共話語權作為公民權利的一種也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而得到更好的保障和監督。但是隨著更多用戶出現,公共話語權帶來的風險也會增加,我們每個人只有主動提高新媒介素養,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才能更好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推動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健康、穩定發展。
注釋:①“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孫旭培)。
[1] 彭蘭.新媒體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2] 郝瑩.西方公共話語權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河南社會科學,2005(8):103.
[3] 溫馨.自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4.
[4]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M].黃維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