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重慶日報,重慶 400015)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在國家之間的競爭中,科技競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國十分重視科技傳播。對于大眾來說,最常見和普及的科技傳播方式就是科技新聞。人們通過閱讀科技新聞增長知識、了解動態,然而大多數時候,科技新聞并不能滿足受眾需求,有時是滿篇艱深晦澀的術語,有時是片面夸大研究成果,甚至是博眼球的標題黨,這些都嚴重降低了受眾對科技新聞的認可和信任
根據傳播領域、傳播對象、傳播方式、傳播特點的不同,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擴散活動一般可以分為科學交流、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三類。
所謂的科學交流,指的是科學知識在學術領域的擴散傳播。這樣的知識擴散和傳播一般發生在學術圈內部,是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相互探討交流,知識的傳播較為封閉,傳播媒介較窄,主要通過學術報刊、實驗室或科研會議等,對傳播者和受眾的科學素養要求較高,兩者要有相似的學術背景,并且兩者角色并非固定的,而是常常互換,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的話語權。通過這種方式擴散傳播的知識往往是最前沿、最先進的,而且非常專業,學術性強。
所謂的科學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知識的擴散傳播是通過教育進行的。在教育領域,科技傳播的傳播者和受傳者是教師和學生,傳播的場所和媒介一般在學校。傳播者和受傳者角色較為固定。作為傳播者的教師,其傳播體現出職業性、專業性的特征;作為受傳者的學生,帶有群體性的特征。整個傳播過程的特點是系統的、帶有強制性,流程規范,循序漸進。
所謂的科學普及,是在公共領域的科技知識擴散傳播。這是一種大眾傳播方式,其打破了科學界和非科學界的界限,通過各種大眾傳媒實現知識的傳播和擴散。它的傳播對象是全體社會公民,傳播者既可以是科學家也可以是媒體從業者,范圍非常廣泛。它的傳播體現出非強制性、非約束性、靈活性、隨意性等特點。
要實現科技新聞最優的傳播效果,首先就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媒體是最適合進行科學普及的平臺。所以科技新聞媒體首先要明確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科學交流之間的差異,立足于平臺特點,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集中力量做最適合的事情,爭取發揮最大作用,實現最優傳播效果。
一直以來,科學界與媒體界似乎隔著一堵厚厚的“墻”,這堵“墻”的存在是兩種文化沖突的結果。新聞強調新奇、趣味、求新求異、扣人心弦,而科學追求的是嚴謹、科學、消除歧義、解決問題。仔細研究科學界與媒體界傳遞科技信息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其傳播目的、傳播語言、傳播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這些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卻并非不可調和。科學家希望科技報道能幫助他們將科學知識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擴散;但科學家對媒體記者的科研素養和職業素養持有懷疑態度,既懷疑他們是否有能力把研究成果吃透,然后再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又擔心記者為了博眼球,造成報道不全面或失實。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是雙方缺乏溝通交流。
科技新聞傳播過程中屢屢出現的假新聞或偽新聞,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科技新聞記者自身出了問題,因為即使記者擁有強大的學術背景,也不可能了解科學行業內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這就需要構建科學界和媒體界溝通的橋梁,科學界要充分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消除偏見,放低身段,包容對方。而新聞界更應該以更科學、嚴謹、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科技新聞報道,主動加深與科學界的對話和交流,即使不能成為專家,也要把專家變成自己的顧問,使自己筆下的科技新聞更接近科技的本質。
當前國內的科技新聞報道普遍呈現出“艱深”“晦澀”“難以理解”的特點,對科技成果和前言技術的極端渲染,讓科學界變成高高在上的空中花園,高不可攀、難以親近。這非常不利于科學知識的擴散和傳播。以下我們從語言、策劃和模式三個角度探討如何讓科技新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1.語言通俗,深入淺出
科技新聞備受詬病的一點就是語言晦澀深奧、難以理解。一方面,這是科學知識本身的專業性導致的,科學技術本身就是深奧的,它的成果是新穎和抽象的,必然包含著大量不為大眾所知的術語,如果僅從專業視角來傳播科學知識,受眾就會陷入混沌。另一方面,從業記者大多數是文科背景出身,文科知識儲備使他們具備流暢的行文能力,但也存在視野和專業知識的缺陷。文科出身的記者在面對科學知識時往往就會露怯。為了掩飾這種缺陷,記者在采編科技新聞時會出現不求甚解、堆砌術語的情況,給讀者帶來困惑。
2016年11月6日至11月8日,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一組系列報道《“神舟”“天宮”完美對接背后的“吉林科技元素”》。神舟與天宮的精準對接在當時是最熱門的科技新聞,保證其精準對接的原因是神舟和天宮身上分別安裝了來自長春光機所潛心研究的激光雷達和光學成像敏感器這對“火眼金睛”。吉林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提前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在采訪中深入細致,報道中語言精練、鮮活,采訪對象生動的表述極大地提升了作品的現場感和說服力,充分展示了廣播“以聲音還原畫面”的媒體特質。這一系列報道還通過新媒體平臺“吉林大喇叭”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圖文推送,聽眾、讀者和網友紛紛點贊評論,認為這是一次生動的科普,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從這組報道中可以看出,記者在報道前首先吃透了科學知識,對于要報道的事實弄明白搞清楚,并積極地向科學家請教和求證,確保自己能準確理解信息。其次,記者在報道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文字功底和翻譯能力,把一些高深的科技術語轉化成了新聞語言,做到了語言通俗、深入淺出,跳出專業詞匯、數據的牢籠去報道科技新聞,運用對比、象征等表述手法,用形象化的方式賦予冰冷的科技新聞以人文美感,充分注重挖掘細節,用細節充實報道。
2.做好策劃,深度報道
科技新聞的深度報道要從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積極拓展選題和內容,重視新聞背后的挖掘,由點及面、由此及彼,形成網狀的新聞報道群,要做到這些需要提前做好新聞策劃。
對于科技知識,記者不能滿足于僅僅闡述現象,而是要深入觀察,積極探索事實背后的故事,選取充分的資料對有關新聞事實情況進行全面報道。這就強調了背景資料運用的問題。新聞背景的有效運用可以延展讀者閱讀,使讀者洞悉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歷史、環境,并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這對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有著極大的幫助,還能增加科技報道的厚重感和事實量,增強科技新聞的可讀性和易讀性。
3.創新模式,貼近大眾
模式創新是針對科技新聞普遍呈現的呆板、無趣的特點提出的。我們可以通過創新科技新聞的傳播模式,增強科技新聞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第一,套餐模式。把相同或相似的科技新聞內容打包帶給讀者,使讀者可以從點到面、融會貫通,不僅擴大閱讀量,擴充信息量,還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
第二,故事模式。用故事開篇、用故事情節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讀者的眼球,能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故事模式的科技新聞也方便在讀者間傳遞,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傳播。
第三,參與模式。打破了傳播和接收的界限,通過新媒體手段,受眾可以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可以擴大傳播范圍,對新聞真實也能起到監督作用。
第四,盤點模式。通過列榜單的方式展示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科技新聞內容,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是能迅速抓住人的眼球,獲得關注度。
作為新聞內容一類,科技新聞與一般新聞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必須解決通俗化的問題,縮小讀者和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其次,對于科技新聞內容的報道一定要做好策劃,要講究深度,不能就事論事;最后,創新模式是科技新聞能夠得到長足發展的動力。總之,作為媒體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受眾視角探索科技新聞寫作規律,讓科技新聞成為科學普及最重要的平臺。
[1] 鄧凱.科技新聞傳播如何貼近受眾視角[J].科技傳播,2010(12):2.
[2] 葉鴻宇.網絡廣播新聞如何貼近外國受眾——自文化的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2):155-156.
[3] 矯健.科技新聞傳播如何貼近受眾[J].科技傳播,201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