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忻州市廣播電視臺,山西 忻州 034000)
社會實踐類新聞主要針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報道,如何避免社會實踐的空洞,寫好社會實踐新聞,成為新聞記者需要關注的內容。本文從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五大方面,研究社會實踐類新聞的寫法。
無論何種類型的新聞,新聞題目是人們最先看到的內容,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下,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人們通過閱讀標題確定是否對新聞內容感興趣。所以為了更好地吸引觀眾,新聞媒體需要精心地設計標題。精心設計標題和版面可以更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增加新聞的點擊量和閱讀量。題目的擬定需要反復推敲,在新聞同質化嚴重的今天,標題成為增強新聞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標題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從受眾角度出發,分析受眾的需求,分析影響新聞傳播的因素。此外,社會實踐類新聞主要針對學生和百姓,設置標題時要做到言之有物,避免出現空話、大話,注重感情,將情感融入新聞標題中。例如,筆者曾經擬定一篇社會實踐類新聞標題,題目為“綻放青春正能量,踐行經濟,致富中國夢”,依靠標題吸引了大批受眾。
當今,新聞媒體講究以最簡潔的話語表達豐富的內容,導語對于新聞內容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聞寫作力求導語生動有力。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的版面十分有限,網頁新聞更新十分迅速,受眾對新聞內容十分挑剔,只有以簡潔的言語概括豐富的內容,才能吸引人們閱讀。因此,在寫導語時需要突出新聞特色。精心提取新聞的側重要素避免過多的新聞要素導致交代的內容過多,無法體現新聞的價值。為了更好地吸引受眾,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可以根據新聞的內容靈活寫作,不必采用工作匯報式的導語。例如,社會實踐類新聞報道中通常會采用何人、何單位于何時做了何種事情,這種匯報的方式不容易吸引受眾,也沒有側重點,可能導致受眾花費很長時間依舊沒有找到新聞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在鋼筋水泥的時代下,為了讓社會實踐類新聞更加吸引受眾,需要賦予新聞人文精神,通過創建人文背景,讓新聞更具有價值。當今時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較快,壓力較大,社會實踐類新聞需要將新聞內容和人文要素結合,給受眾帶來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社會實踐新聞并非簡單地報道新聞事實,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除此之外,還應該注重挖掘一些深層次的內容,讓受眾通過新聞自我反思。因此,社會實踐新聞報道一方面需要呈現事件本身,另一方面需要交代新聞的背景。背景對于新聞主題有著重要意義,有效的新聞背景可以突出主題,加深受眾對新聞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
社會實踐新聞只有保持新鮮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在社會實踐新聞報道中要避免出現就事論事的情況,應該注重新聞主體的新鮮度和深度。社會實踐是一種工作,而非新聞,單純報道社會實踐,無法體現新聞的價值。社會實踐新聞需要明確受眾對于社會實踐的需求與社會實踐的新聞價值。因此,社會實踐新聞報道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下內容:首先,報道社會實踐活動時,要突出其中蘊含的深層信息,突出社會實踐報道的價值;其次,社會實踐報道要著眼全局,既要有具體的事例,又要有概括的介紹,做到詳略得當;最后,注重新聞的表現手法,以材料求鮮度,以背景求厚度,以典型求深度,增強報道的可讀性。
社會實踐新聞需要在結尾收攏,再次點出新聞的主題。通常情況下,受到不同的新聞結構影響,新聞結尾也存在一定差別。部分新聞結尾順其自然,可以隨著新聞主題展開,自然而然地結束。當前新聞結構較為多變,讓新聞記者和采編人員認識到新聞結尾的重要性。新聞結尾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卒章顯志式、總結全文式、展望未來式、委婉含蓄式等。具體到社會實踐新聞的結尾,包含以下內容: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起到的作用;社會實踐活動取得的效果;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等。結尾是新聞報道的點睛之筆,需要在最后緊扣主題,突出新聞要傳遞的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增多,加上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人們瀏覽新聞的時間比較少,如何在短時間吸引受眾閱讀新聞,成為媒體研究的重點。筆者從受眾需求和預期效果的角度出發,提出社會實踐類新聞需要從以下幾點吸引受眾:一是站在受眾角度精心設計標題,使標題在傳達新聞內容的同時吸引受眾;二是注重新聞導語,打出特色牌,以特色吸引受眾;三是注重新聞背景,以人文精神賦予新聞生命,闡釋深層意義;四是注重新聞主體的新鮮度和深度;五是注重新聞結尾,增加新聞分量。
[1] 張建新.從受眾需求和預期效果談怎樣寫好社會實踐類新聞[J].中國報業,2013(16):44-46.
[2] 鄢爭博.電視新聞播報方式對受眾理性思維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
[3] 季燕京.社會實踐是檢驗新聞真實性的根本標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5(5):90-96.
[4] 史蓓蓓.從受眾需求角度淺談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6(4):318.
[5] 趙妍.電視新聞創新:要從受眾需求出發[J].記者搖籃,2013(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