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燕
(北碚廣播電視臺,重慶 400700)
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長達幾十年的媒體發展之路上,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即具備豐富的報道經驗和新聞制作經驗。另外,和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媒體能夠更加深入、客觀、準確地報道新聞,所報道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而區縣廣播電視雖然長期處于壟斷地位,但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其在新聞制作和新聞內容報道方面還比較缺乏吸引力。當前,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區縣廣播電視需要尋求一條媒體融合之路,適應當前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網絡新聞播報平臺和APP,并讓新聞內容更加貼近當地人的生活,呈現本土化特征。同時,還要打造出一款熱點評論欄目,使之成為引領當地輿論和思想的主流平臺,起到媒體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本文從以上這些方面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
長期以來,區縣廣播電視節目受到中央及省級等熱門廣播電視節目的影響,在受眾數量方面要遠低于這些熱門廣播電視臺。受地域經濟文化的影響,區縣廣播電視節目主要將受眾鎖定為當地民眾,而隨著互聯網和網絡媒體的發展,區縣及其所管轄的農村地區的家庭也開始普遍接入互聯網及無線網絡,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世界的多姿多彩,使得越來越多的當地普通民眾將獲取信息的渠道、娛樂渠道等轉向了網絡平臺。[1]在原本受眾有限的情況下,部分當地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的轉移使區縣廣播電視節目的受眾變得更少了,從而使得區縣廣播電視節目的經濟來源,如廣告收入等變得更加有限,最終限制了區縣廣播電視臺的發展。
與中央及省級等熱門廣播電視節目相比,區縣廣播電視節目要牢牢抓住當地受眾的目光,打造出具有明顯本土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并充分體現出與當地民眾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新聞內容。但當前區縣廣播電視節目的主要落腳點還是對當地政府會議、政府重大決議等方面的報道,[2]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區縣廣播電視節目每天對政府會議進行大同小異的報道,不僅缺乏從中獲取相關信息的耐心,更缺乏收看這些節目的熱情。在制作過程中,區縣廣播電視節目缺乏準確的定位,且本土化節目的深度和廣度不足,未緊密聯系當地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使得區縣廣播電視臺在與中央及省級電視臺的競爭中,顯得競爭力不足。
對比中央及各個省級電視臺不斷推出形式各異的新聞欄目、綜藝欄目,區縣廣播電視臺僅僅只有當地的新聞聯播欄目和影視劇欄目等,其中新聞節目主要以時政新聞為主,播放的影視劇也并非當下較為熱門的影視劇。區縣廣播電視臺播放的時政新聞也較為單一,每天固定為7~9條政府會議新聞,1~2條本地發生的新聞。[3]并且在新聞播報中只是簡單地陳述新聞事件,缺乏對事件本身及其產生原因的評論,更缺乏對這些新聞事件背后現象的分析和所獲得的啟示的解讀。區縣廣播電視節目這種單一地播報新聞內容的方式,使得廣大受眾更愿意選擇收看中央及省級媒體播報的新聞內容,或者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
區縣廣播電視臺應將眼光放長遠,在廣播電視臺廣告收入越來越有限的情況下合理規劃資金,整合區縣廣播電視臺內部資源,并積極促進廣播電視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構建一次采集、多媒體平臺采用的小型中央廚房模式,實現廣播、電視、手機平臺的相互融合。在新聞內容上大力推進創新轉型,實現新聞、娛樂、服務等信息產品生產的變革。在廣播電視臺的經營上要實現傳統廣告向精確商業信息傳播的轉型,創造更多有效益、有影響力的融合型產品業務和服務,著力建設新聞服務領先、傳播手段先進、產業形態豐富的區內主流媒體。[4]
區縣廣播電視臺的發展也受到資源匱乏的限制,在資金、專業人員、資深記者、設備等明顯不足的情況下,依靠專業能力不足和人數有限的記者及時采訪轄區范圍內的相關新聞顯得不太現實。而網絡平臺上的信息并非都是專業記者上傳的,普通民眾傳播的信息和獵奇熱點也能獲得較高的點擊率。因此,區縣廣播電視臺應充分利用當地民眾的力量,鼓勵他們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在當地發生某件新聞事件時,民眾可以運用移動設備拍攝新聞事件視頻并上傳到區縣廣播電視網絡應用平臺上。與此同時,資深記者在把握口徑的情況下,在核實該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后,可以及時前往新聞事發地點進行深度采訪和報道,讓新聞報道更加全面、真實、客觀。從而既節約了廣播電視的各項資源,又為廣大民眾提供了更本土化的熱點新聞,進而讓區縣廣播電視欄目逐漸向深度本土化靠近,讓區縣廣播電視成為關注當地民眾生活的主要媒體。[5]
新聞報道是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其中并不摻雜報道者的評論和主觀意見。但是在當前社會思想多元化的新時期,媒體對社會具有輿論引導責任,對相關部門具有監督責任。這要求媒體開通熱點新聞評論欄目,讓評論員用犀利、獨到、理性、客觀、科學的分析與評論,層層剖析熱點事件背后的原因,進而為普通民眾展現事件本質,從而正確引導民眾思想并起到媒體監督作用。因此,區縣廣播電視臺可以效仿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新聞1+1》等熱點評論欄目,開辦一個以討論區縣當地熱點新聞為主的新聞評論欄目,緊貼當地實際情況,引導當地民眾了解地區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的發展,從而使之如《焦點訪談》等欄目一樣成為當地的熱點欄目。
區縣廣播電視受內部資源、外部環境等的限制,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壟斷思維,而隨著新媒體和互聯網、無線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受眾習慣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繼而給區縣廣播電視的收視率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區縣廣播電視為突破瓶頸,重新獲得良好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必須與時俱進,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積極學習新媒體及其他熱門媒體的發展經驗,合理規劃資金后打造區縣廣播電視網絡平臺和熱點欄目,并將新聞內容鎖定在深度本土化領域,使得區縣廣播電視真正成為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媒體,并起到媒體監督作用。
[1] 陳春花.山區縣級廣播電視臺在新媒體沖擊下如何尋求融合發展[J].東南傳播,2017(8):113-115.
[2] 徐定斌.區縣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探討[J].媒體觀察,2017(3):101-102.
[3] 夏春梅.新媒體沖擊下區縣廣播電視臺的融媒發展[J].新聞研究,2016(17):16.
[4] 謝浪花.區縣廣播電視新聞存在的問題[J].科技傳播,2015(3):40-41.
[5] 趙武強.新形勢下區縣媒體如何取得突破和發展[J].科技傳播,2016(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