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節峰
(柳州市廣播電視臺,廣州 柳州 54500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媒新形勢下的網絡傳媒已經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這對于傳統媒介的沖擊是巨大的,尤其是廣播行業。傳媒新形勢下,大量的用戶被搶占,導致廣播的收聽率下滑。傳統廣播往往依靠前期收集資料,然后匯總和整理主持稿,最后播送。網絡媒體擁有即時發生、即時播報的特點,網民還可以留言,使得新聞事件和受眾之間產生了一種更緊密的聯系,這一點是傳統廣播行業難以實現的。
另外,我們需要意識到,廣播只需要用耳朵聽,缺少視覺感官的刺激,因此難以調動聽眾的參與熱情,長時間甚至會導致聽眾感到疲勞和乏味,這也是傳媒新形勢對廣播發展帶來的沖擊。
管理層的領導意愿往往關乎整個企業的發展方向,但從現階段的廣播企業調查中發現,目前大部分廣播企業的領導層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他們的思維方式較為固化,學歷和知識儲備也稍顯不足,對于傳媒格局和網絡媒體的認識有所欠缺,對于廣播事業的生存發展思考得不夠深入。在傳統廣播事業中,我們總是依靠政府的力量發展,難以謀求更加長遠的發展,這種懈怠心理也導致廣播事業自身的創新力嚴重不足,造成聽眾大量流失。
從廣播行業的性質上來看,本身就具有不可回顧和不可選擇的特點,受眾只能被動接受,無論是否喜歡此類節目,都不能調換與重播,對于許多受眾來說這種不便使得他們無法回顧自己喜歡的節目,更無法選擇廣播內容。在實際的廣播網絡建設中,從硬件設備層面上看,廣播還無法與互聯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網絡傳播便捷快速的優點沒有充分地展現出來,使得廣播事業難以實現高效發展。
在人才社會,一個企業的能力不僅體現在年產值和盈利情況上,還在于人才儲備情況。一個擁有大量人才與核心員工的企業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讓更多的人才渴望進入企業,由此形成良性循環。但目前廣播企業的員工結構過于陳舊,甚至由于企業文化內涵的缺失和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出現了核心員工流失的問題,削弱了廣播企業的競爭力。
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許多廣播企業對員工在職教育培訓的投入較小,不僅表現在資金方面,還體現在人力與先進設備上。簡單來講,在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聘用上,為了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聘用的人才并不能滿足當前廣播事業的發展需求,使整個資源管理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企業對于核心員工的教育培訓力度不夠,在教育培訓方式和內容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培訓內容與企業發展不相匹配,培訓方式過于單一,只是采用授課的方式培訓,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導致員工能力與素質得不到提升,阻礙廣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廣播需要充分發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作用,相較網絡媒體,廣播顯得更加嚴謹、正式,盡管網絡媒體能夠快速帶來一些實時資訊,但許多信息卻存在失真的問題,這些都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而廣播恰恰能夠彌補這些問題。因此,廣播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利用官方渠道發表一些權威性的言論,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幫助大眾獲得更加有效、真實的信息。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幾乎各行各業都實現了“互聯網+”的模式轉變,廣播行業也應當盡快地加入網絡平臺建設的浪潮中來,搭建廣播的立體化平臺,從而彌補廣播自身缺乏圖片、感官刺激的缺點。具體來說,可以與一些市面上普及度較高的網絡直播平臺合作,將網絡作為媒介促進廣播事業的發展。同時,還需要利用科學技術,如云端儲存、即時播放等功能,將一些點擊率較高、反響較好的廣播節目儲存起來,方便受眾隨時隨地收聽。另外,還需要構建起一條便于受眾與平臺溝通的渠道,可以在官方網站開辟專門的交流欄目,也可以利用網絡論壇引導受眾發言,并且廣播節目還可以開辟一個新的板塊,即抽選一些網友的留言閱讀,增強廣播的互動性。留言內容不局限于每天的廣播話題和新聞實事,更要鼓勵聽眾對廣播節目作出反饋,相關人員要及時整理和回應這些意見、建議,盡可能擴大聽眾群體,為廣播的發展提供保障。
和網絡媒體相比,廣播的時效性略差,但在深入挖掘新聞內容和分析新聞內涵方面,廣播的優勢更明顯,廣播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進行后續的跟蹤報道,用更加獨到的觀點吸引更多的聽眾,在打造高質量的節目內容的基礎上創新,有針對性地開拓新的模塊和節目。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經濟社會中的所有活動都是以消費者為導向,但是廣播不能夠完全以聽眾的喜好決定報道的內容,應當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責,不能為了迎合聽眾而報道一些低俗的、失真的消息,這樣是難以長效發展的。
傳媒新格局下,廣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從選拔、錄用、培訓、工作等方面都耗費了企業相當大的成本,越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人才,前期成本投入就越多。所以,能否合理地培養人才、留用人才是現階段我國廣播企業在發展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要將這項工作形成制度化、流程化和標準化,建立長效的人才留用機制。
一方面,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首先抓好職前教育,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為己任,科學地決策所設專業、開設的課程,強化管理,以教育的高質量來塑造廣播事業的社會形象。其次重視職后教育,通過半脫產學習、業余學習和函授教育,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能力。最后加強校企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辦學的效益,使學校和企業解決教育與就業問題。
另一方面,企業和用人單位要改變錯誤的招聘觀念,在注重學歷、成績的同時更要注重實操能力,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時要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錄用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建立長效招人、育人、用人、留人機制,做好新員工的崗位培訓,提高本崗位的專業技能,提升工資福利待遇,讓人才能夠留下來、做下去。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傳媒新格局,快速發展的新媒體使得廣播事業的發展舉步維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廣播事業獲得新的發展空間,筆者深入探討了傳媒新格局下廣播的生存與發展途徑,建議廣播與移動互聯網進行有機結合,用現代化的手段促使傳統廣播模式轉型升級,利用創新手段為廣播事業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廣播作為新聞媒體的一個分支,在追求流量和受眾的同時也需要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以高質量的廣播內容吸引更多聽眾,以實現廣播節目的長效發展。
[1] 曲珍.傳統廣播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04):62-63.
[2] 李春峰.新媒體環境下對廣播電視節目的監管策略探究[J].科技傳播,2018,10(01):15-16.
[3] 柳笛.淺析新媒體視野下的廣播發展[J].中國高新區,2018(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