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臣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全面的戰略部署。由此可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深刻關注與決心。與此同時,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擔當起了重要的社會責任,法治報道的宣傳意義重大。尤其是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這對法治新聞的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法治建設的發展與完善,法治報道越來越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重要內容。報紙方面,出現了專門的法治類報紙如《法制日報》,除此之外,各大都市報也開設法治專欄進行普法宣傳和法律事件的報道。電視方面,各大電視臺不但開設了法治類節目如“法制進行時”,還專門開設了法治頻道如中央電視臺的第12套“社會與法”頻道。網絡方面,更是創立了專門的法治媒體的網站,全天候進行法治報道。
由此可見,法治類媒體風生水起,實現全方位的發展。本研究的主要對象聚焦都市類報紙。都市類報紙報道內容十分廣泛,從社會新聞到明星八卦都涵蓋在內。其中,法治新聞也是都市報的重要內容。本文選取了《法制晚報》,探索都市類報紙法治新聞的報道現狀,并嘗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
顧名思義,法治新聞就是與法治相關的社會事件的新聞報道。法治新聞并沒有固定的定義,國內學者對法治新聞的概念判定也不相同,常見的有:“法制新聞就是社會生活各方面新近發生的與法制有關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報道。”也有學者認為:“法制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具有為受眾及時知曉意義的法制消息。”通俗來講,有關國家的法治建設,社會上發生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案件的庭審,一些普法宣傳活動等都屬于法治新聞報道的范疇。
《法制晚報》有多個法制版,如“麗案調查”“檢查在線”“法制時訊”等。本文選取了《法制晚報》的“法制案訊”版面,主要選擇了2014—2016年的報紙,從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各選取一個星期,總共6周的“法制案訊”版進行分析,共得到樣本15版。
法治新聞與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等都是新聞類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專業新聞的一種,法治新聞的采寫比一般社會事件的采寫難度大,對新聞采編人員的素質要求高,因此,法治新聞的發展相對也較緩慢。
筆者選取的3年案例中總共15個版面,其中2014年5個版面,2015年有6個版面,2016年有4個版面。可以看出,《法制晚報》在“法制案訊”版面的配置上趨于穩定狀態。
2014年發表報道20篇,其中消息19篇,通訊1篇。2015年發表報道文章17篇,其中消息11篇,通訊6篇。2016發表報道8篇,值得注意的是,這8篇全部是通訊,沒有一篇消息。單從報道的數量上來看,“法制案訊”版面的報道規模有所下降,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3年來,“法制案訊”版面的配置基本趨同,報道數量上有所減少,這是因為在報道體裁的變化上發生了明顯變化。
在2014年20篇報道中僅有1篇通訊,其余均為消息,通訊的占有率為5%。到了2015年,“法制案訊”在版面上開始作出調整,17篇報道中,通訊占到6篇,占有率達到35%。而到了2016年,所有報道均為通訊,通訊的占有率高達100%。從2014年到2016年,《法制晚報》“法制案訊”版在體裁上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消息和通訊作為兩種不同體裁是報紙的“常客”,消息報道迅速,以突出事實為主,而通訊則報道翔實,以深度發掘為主。消息一般是告訴讀者發生了什么事,屬于“告知”的范疇,而通訊則類似于向讀者解釋事情的經過,屬于“解讀”的范疇。3年來,“法制案訊”版面選用體裁的變化體現了《法制晚報》理念上的一大變化,不僅僅以提供事實為主,更重要的是從事實表象出發深挖真相,發掘廣闊的原因、背景等層面的信息,這符合在當今網絡發達對紙媒不斷沖擊背景下,紙媒以內容為王著重內容生產的策略。
在提取的3年15個版面45篇報道中,報道所設計的內容十分多樣,筆者將其所涉及的內容按體裁分為法治建設、搶劫強奸、詐騙偷竊、整治問責、索賠維權、殺人放火、交通安全以及其他共8項。總體來說,報道題材按多到少的順位排列為詐騙偷竊10篇、法治建設8篇、索賠維權7篇、整治問責7篇、殺人放火4篇、搶劫強奸2篇、交通安全2篇以及其他類5篇。
由以上總結可以看出,3年以來,報道最多的是詐騙偷竊類,報道最少的搶劫強奸類和交通安全類。筆者將詐騙偷竊和索賠維權歸結為與大眾休戚相關的有關民事方面的案例,把法治建設和整治問責歸結為普法宣傳和監督法治建設的案例,另外還有殺人放火、搶劫強奸和交通安全有關的刑事類案件。可以看出,和民眾息息相關的民事類案件最多,為17篇,占到了總報道量的38%。有關普法和法治建設的則為15篇,占到了總報道量的33%。兩者占到了總報道量的71%,是《法制晚報》“法制案訊”版面的“常客”。《法制晚報》執行總編王林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我們主要是把報紙內容定格在最貼近百姓的新聞上來體現‘離你最近’的內涵。”和民眾相關的民事類案件占比最高正好體現了這一理念,這些案件與老百姓的生活貼近,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同時,這類案件的報道也會給民眾以警示或教育作用,有助于民眾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此外,報道第二的普法和有關法治建設監督的案例則體現了報紙作為黨的耳目喉舌,為國家的法治建設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有助于百姓了解國家法治建設的最新動態。對法治建設的監督則體現了報紙輿論監督的功能,體現了報紙的社會公器的良好社會責任感。
整理3年以來《法制晚報》“法制案訊”版面的報道主題,可以發現,2014年報道體裁豐富多樣,有法制建設類、索賠維權類,也有交通安全類,此時的“法制案訊”版面報道篇幅短小,篇幅較多,涵蓋面廣。到了2015年,報道體裁有所減少,但是總體來說還算均衡。而到了2016年,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僅有詐騙、偷竊、搶劫、強奸等四類。筆者概括其原因一是篇幅擴張,內容上更加深入以至選材上有所側重,二是《法制晚報》“法制案訊”版面的定位更加清晰,更傾向于整個報紙“離老百姓”最近的定位。
上文提到從2014年到2016年,“法制案訊”版塊的報道題材發生變化由消息側重向通訊為主轉移,這意味著報道篇幅增大。筆者選取了2014年的兩篇報道和2016年的兩篇報道進行比較。其中2014年兩篇報道在去掉標題后正文部分的字數分別為670字和701字。而2016年的兩篇報道在去掉標題后的正文字數分別為1990字和1762字。單篇報道字數上的增多說明報道內容的豐富,而報道數量上的減少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此基礎上,筆者選取了2014年一篇標題為“大興村官扎死遠親 一審判12年”的報道和2016年一篇標題為“發招嫖卡‘爭地盤’搶劫”的報道進行比較。二者標題都采用了主、副標題的寫法,點明了報道的主要事件以及處理結果。二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內容上。“村官扎死遠親”的報道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主要報道,第二部分為法院判決的具體情況。主要報道方式采用了倒金字塔的結構,開頭部分對事情經過以及判決結果進行了簡要概述,隨后介紹了案件經過,庭審中的情況以及檢方出示的證言。對比之下,“發招嫖卡爭地盤搶劫”的報道則翔實很多。內容分為案件介紹、庭審、供述、檢方、法院判決五個部分,版面布局清晰。前者是概述性的描寫,沒有展開,而后者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由此可見,“法制案訊”版面在后來的報道上不再追求報道的“多”,而是力求報道的“精”。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制晚報》“法制案訊”版面在報道上有所改變,側重點也發生了轉移。法治新聞報道在都市報中更加注重內容,從而進行多方位解讀。受網絡與新媒體的影響,報紙時效性的減弱,以“內容為王”成為報紙法治新聞報道的重點突破口。2016年以來,“法制案訊”版面的報道內容多樣,報道中呈現多方意見,更有來自專家學者的解讀,使得一些法律問題不那么晦澀難懂。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法制晚報》“法制案訊”版面的報道體裁越來越集中,尤其到了2016年,報道僅集中在詐騙偷竊、搶劫強奸、殺人放火這三類上,之前存在比較多的法治建設以及整治問責則不見去向。可以想象,都市報作為市民報,為吸引讀者,報道的多是故事性強的案件。但是報紙作為主流媒體,理應適量報道宣傳國家法治建設方面的內容。
除此之外,在都市報中還存在刑事案件多于民事案件的情況。究其原因,無非是刑事案件故事性強,類似“殺人放火”的事件更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同時,刑事案件的主要采訪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采訪過程中比較好操作。
縱觀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被淹沒,顯現在讀者眼前的只是“冰山一角”。為了吸引讀者,一個有吸引力的標題甚至是駭人聽聞的標題成了制勝法寶。此外,內容上也存在這些問題,有些報道對作案過程作了過于詳細的報道,似乎越血腥越有吸引力;有些報道則使用關鍵字對報道內容進行定性。
法治新聞報道是專業性很強的報道,法律程序、法律用語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如今的都市報道中,法治新聞的報道“白話”現象普遍存在,有的對案件的報道過程也不夠嚴謹。
法治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類別,肩負著重要的輿論監督、宣傳教育、預警和引導作用。因此,做好法治新聞的報道工作是媒體的一項重要任務。
媒體機構應承當相應的社會責任,做好法治新聞報道。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應把握好法治新聞報道的節奏,在整體上對法治新聞報道進行調控,做好報道內容的均衡,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記者應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法治新聞從業者要明確工作定位,培養自身的法律素養,樹立法律意識,正確使用法言法語,遵循記者職業道德準則,做有益于社會的法治新聞報道。
[1]劉斌,李矗.法治新聞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8-49.
[2]辛妍.打造一張“離你最近”的報紙——訪北京《法制晚報》執行總編王林[J].傳媒觀察,2005(09):11-13.
[3]高東.報紙創辦實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