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婧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000)
20世紀40年代法國新聞界欣欣向榮,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生靈涂炭,而且也使報業發展遭受嚴重的打擊。戰前的法國報業在王權集權的統治下,新聞事業的整體發展都被限制,報社的出版自由與新聞自由也在壓抑下艱難發展。
與戰前嚴密的新聞管制不同,二戰后名為自由發展實則經濟制約的新聞發展特點,使得法國報業出現了報業集團產生、政黨報刊衰退、報刊印數增加、報刊種類減少幾個集中化現象,報業集中化的最終結果就是壟斷。報紙的“非政治化”發展傾向使得輿論報迅速衰落、新聞報政治性內容減少,而采編方針和目標受眾明確化使得地方報業迅速崛起,巴黎報業衰退。
法國解放初期,報紙出現了幾種新情況:一是附逆的報刊被關閉;二是地下報紙均公開出版;三是數十種新的巴黎報紙創刊;四是二次大戰前的巴黎報紙中,僅有4家拒絕附逆的日報獲準復刊,大資本家通過報團控制報業的局面曾一度被暫時打破。1946年,報紙篇幅限額取消,法國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報紙在經濟困難的壓力下不是停刊,就是被大資本家購買。于是逐漸恢復了二戰前壟斷資本家控制報業的局面。[1]
在資本壟斷的情況下,法國產生了四大報業集團:一是阿謝特公司控有的“法蘭帕爾報團”(主要報紙有《法蘭西晚報》《巴黎新聞》;二是阿莫里的《解放了的巴黎人報》報團;三是普羅沃斯特的《費加羅報》報團;四是勃薩克的《震旦報》報團。[1]
由于法國報紙的報價起伏大、記者及相關工作人員收入不高以及法國報業長期的政治化影響,法國報業不得不謀求經濟收入,緩解危機。法國報業大量接受本國政府和資本家的賄賂從一戰前就已經開始了。一戰后,法國政府將報紙津貼正視列入預算中,這其實是過去法國報紙的新聞業政治化的變相繼續。各類名目的津貼構成了一張無形的新聞過濾網,濾去了對政府的反對和非議,將報紙的輿論監督作用降到了最低。[2]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對報刊業依舊給予直接或間接的資金援助,但是由于物質的貧乏,對報業注資的任務逐漸從法國政府過渡到了大資本家的手中,法國的報業也從政治報變成了資本報。
戰后的法國在兩極格局、美蘇爭霸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戰勝國地位有名無實,“弱國無外交”使得法國的對外政策總體上呈現軟弱無力的狀態,這樣的情況在戴高樂上臺執政后才得以緩解。戰后的法國面臨重建全國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和力保大國地位三大任務。為此,臨時政府急需團結各派力量,報業改革的目的就是實現新聞多元化,因此“恢復自由成為了新聞事業的當務之急”。[3]戴高樂上臺使政局發生根本變化,政局的一黨獨大致使其他政黨的報刊發展每況愈下,輿論報逐步衰落。各報都趨向內容多樣化、雜志化方向發展,政治性內容大幅減少。
報刊政治性內容減少、內容多樣化發展,報紙廣告、頭條的“營銷”作用變得明顯,由此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注入,大資本家為報紙投入大量資金,法國報業集團化由此形成。
二戰后的法國,外有阿爾及利亞戰爭巨大的消耗,內有百廢待興。二戰的巨大傷痛也讓法國國內經濟衰退、對外貿易逆差、財政赤字嚴重、國內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
為了轉變這樣的現狀,1958年戴高樂上臺后借助強大的個人獨裁與推進國家資本壟斷的舉措,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日益加大,資本家的利益卻在日益膨脹。1958年戴高樂政府發行公債,吸收流動資金、穩定貨幣、充實國庫,使大壟斷查本在戴高樂一上臺就得到了很大的好處:很多的免稅優待;從買賣黃金中大做投機買賣、撈取利潤,迅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但與此同時戴高樂政府宣布凍結工資、停止漲薪、增收新稅、削減社會保險……雖然國家經濟在短期內得到了快速的恢復,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國內生產力降低、人心渙散、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戴高樂政府在平衡1959年預算中所采取的這些政策,是戴高樂政府經濟政策反動本質的一次全面的暴露,是對勞動人民生活水平的一次瘋狂的進攻。[4]
戴高樂政府的經濟政策對于法國報業而言直接導致了報業的資本壟斷,一方面資本家需要報紙為其作廣告宣傳,另一方面報紙的廣告收入又能夠直接地豐富資本家的口袋,于是法國報業在法國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完成了報業資本壟斷的進程。
另外,由于薪資短缺、生活艱難,記者及報刊從業人員不得不通過接受津貼及賄賂來生活,也使得法國報業從內部發生了“變質”,間接導致了法國報業的資本壟斷。
法國歷來就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從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思想到法國大革命的為自由宣戰再到拿破侖的自由意識,自由思想是法國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其對戴高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此可以認為,民族觀念在戴高樂的思想和政治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與戴高樂主義是密不可分的。在戴高樂的思想中,他談論國家,國家后面就是法蘭西民族;他談論人民,人民后面也是法蘭西民族。他的思想植根于法蘭西民族之中,扎根于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之中,待到開花結果之后,他又將它服務于法蘭西民族。[5]
戴高樂本身也十分期待能夠與拿破侖一樣做法蘭西的英雄,于是在二戰期間,戴高樂提出了“自由法國”口號,帶領法國人民奪得了戰爭勝利,二戰后,他又以決絕的政治措施在短時間內恢復了法國國民經濟,確立了法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建立和發展了法國外交。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個人追求和堅定決絕的做事風格。“政策,當它是一種手段或一種使命時,它就是一種立足于現實的思想行動。”從戴高樂的這段話足可看出,他個人對于政治的統治欲和對外交政策的理解,對他而言,一切政治決策不過是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這也是戴高樂“殘酷”的經濟政策之所以能夠推進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戴高樂的政策推進,法國報業在政策下迅速向資本化發展,也是由于戴高樂個人“法國報紙的前途遠大,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而且生動活潑”的觀點,法國報業在后期的發展中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1]張隆棟.法國的報業[J].國際新聞界,1985(04):24-27+31.
[2]朱靜.法國報業受賄現象原因淺析[J].今傳媒,2013,21(08):29-30.
[3]李峰.戰后法國報業的“非政治化”[J].法國研究,1987(01):87-94+104.
[4]田文莊.戴高樂政府的財政經濟政策[J].國際問題研究,1963(02):44-49.
[5]周榮耀.戴高樂主義論[J].世界歷史,2003(06):2-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