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君 竇昌盈
(1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江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我是中國的孩子》是中國首部少數民族兒童系列紀錄片,講述了鄂倫春族、布朗族、納西族、塔吉克族、苗族、蒙古族6個民族兒童成長中的故事。2016年9月14日在湖南衛視《我的紀錄片》欄目播出,好評如潮,并且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2016年度第三批推薦優秀國產紀錄片目錄。作為兒童題材的少數民族紀錄片,《我是中國的孩子》從兒童的視角展現了少數民族的未來。本文以《我是中國的孩子》為例,分析這部片子的創作特色,為以少數民族兒童為視角的紀錄片提供創作經驗。
《我是中國的孩子》一共有6集,每一集以小主人公為敘述主體,引入故事,如同寫日記一樣將主人公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用稚嫩而簡單的話語,以一種活潑的語調講述故事,加強了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可看性。在《磊磊的煩惱》這一集中,以磊磊上小學前最后的一個暑假為背景,用磊磊的旁白介紹身邊出現的人物,以學習鄂倫春語為線索,展示了一個少數民族的孩子的熱情與矛盾。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民族歌謠、民族方言、民族習俗是構成我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是中國的孩子》的拍攝對象肩負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磊磊對鄂倫春語言的傳承,蘇涵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康豪對納西文化的傳承,凱巴努對塔吉克族的文化傳承。傳承是少數民族紀錄片中常見的視角,將此視角放在少數民族兒童身上,更加深刻地展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未來和存在的問題。
巧妙地運用敘述手法將紀錄片故事化,吸引觀眾。在《我是中國的孩子》中,通過主線的串聯講述主體故事,副線交叉增加故事情節。以主人公的某一件事為主線,以民族文化傳承為副線,豐富人物形象,展現孩童的天真與單純,表達人物之間的情感。在《磊磊的煩惱》這一集中以磊磊的上學為主線,把民族語言和傳統的學習的煩惱一一展示出來,展現了磊磊的純真無邪。在《我的足球我的班》中,以和康豪的足球夢為主線,以學校班級為副線,將學校生活以及學校對于納西文化的重視交叉起來,表現傳統文化與理想的平衡。
《我是中國的孩子》每一集的片頭引用各民族的民謠,用民謠講述各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加深受眾對故事背景的了解,展現民族特色,如用鄂倫春族民謠展示鄂倫春的民族文化歷史、所處地理位置,減少用大篇幅的畫面與解說交代故事背景,直接引出故事人物,展示故事情節,節約拍攝成本,讓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
動畫的色彩鮮艷,對于兒童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作為兒童題材紀錄片,運用動畫的形式可以吸引兒童受眾,讓兒童受眾更能清楚地理解講述的故事。在《我是中國的孩子》紀錄片中,主人公介紹家鄉的時候展現地圖動畫和主人公動畫形象,地圖色彩采用綠色,加上樹木、嫩葉等元素,呈現了一種俏皮、可愛的兒童色彩。在講述少數民族兒童故事時,又不失民族特色。
兒童題材的紀錄片要從兒童視角出發,抓住兒童心理、行為,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在少數民族兒童題材的紀錄片拍攝中,更加要注重少數民族兒童的心理、行為,不同于漢族的孩子,少數民族兒童肩負著自己所在民族的文化傳承重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他們的心理、行為也會受到現代社會行為的影響,這就需要創作者站在他們的視角上看待問題。
從傳播角度來說,少數民族兒童題材的紀錄片不僅傳播了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更是傳播了中國精神。中國少數民族繁多,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要注意作為中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要展現的精神風貌,展示中國民族精神。
《我是中國的孩子》展示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現實生活的矛盾,通過分析該紀錄片的創作特色,為以后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一定的經驗。作為我國首部大型少數民族兒童紀錄片,為我國少數民族兒童紀錄片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少數民族兒童題材紀錄片作為紀錄片中的“瑰寶”,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發現這個社會的美好與問題。
[1]韓軍.少數民族兒童題材紀錄片創作芻議[J].現代視聽,2017(08):55-57.
[2]黃曉雄.兒童視角紀錄片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5):114+136.
[3]徐星星.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研究[D].新疆大學,2016.
[4]王婉.淺析中國弱勢兒童題材紀錄片的創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