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婷婷
(山西大同大學 美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10)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通過一定的人文主義關懷對學生進行感染和引導,有利于大學生的良好發展。因此,正確看待并解決新聞傳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已經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已經正式步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時代精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個人思想觀念有了新的進步和根本性的轉變。在當前社會中,個人財富已經成為成功的重要參照準則,導致很多大學生在步入社會時存在極強的功利心。新聞媒體的浮躁使得新聞傳播內容更加充滿動機性和利益性,由于新聞傳播主體的多元化進程加快,新聞內容不斷豐富,海量負面的新聞信息充斥于媒體空間。[1]加上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大學生在網絡空間、媒介空間中很容易迷失自我、隨波逐流,導致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難以達標。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學生了解社會的途徑增多,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網絡自媒體數量暴漲,網絡媒體在新聞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也使得在網絡媒體平臺上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意見領袖,成為新聞傳播的發起者。在這一環境中,新聞傳播的多元化、個性化、匿名化,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參與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較為自我的觀念,自我價值取向更加被大學生所認同。長此以往,會導致大學生的多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并存、交融或產生矛盾與沖突。[2]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是不利的。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較為明顯,應抓住新聞媒體技術發展的契機,不斷利用新聞傳播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新聞傳播和教育活動有機結合。
1.先進性引導原則。新聞傳播是引導人們看清事實、認清事實的重要手段,高校應該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改變新聞內容的傳播方式,使學生產生正確的認知和行為,以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
2.理想宣揚原則。現階段,大學生普遍存在渴求成功的心理,新聞傳播應該在遵循新聞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宣傳大學生成功的先例,做好人物示范,引導大學生向優秀校友學習,促使大學生形成自信、向上的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個體參與原則。強化大學生在新聞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個體參與度,增強學生的話語權,削弱“優勢意見”,避免產生“沉默螺旋”。使不同的聲音都能夠得到尊重和理解,從而強化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通過意見表達等方式不斷反映個人訴求和反饋,高校教師也能夠通過對不同意見的反饋及時引導或支持,以正確的態度完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4]
1.強化信息素養教育。現階段,大學生面對的教育信息不斷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多,在這一過程中,應重視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強化甄別新聞、評價新聞的能力,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問題,增強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信息素養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在多元化的信息環境中的信息鑒別能力,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2.加強教育理解與體驗。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著較強的自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學生的個人理解和心理體驗為根據,使大學生真正理解教育理念,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接受管理,提高覺悟,自覺改正錯誤。
3.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學生還處在特殊的人生階段,對挫折和失敗的接受程度因人而異,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對學生自尊自信的培養,使學生健康成長,并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營造和諧的校園新聞環境,引導學生正確應對外來刺激,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校園新聞傳播功能。[5]
新聞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校園新聞環境,通過正確的新聞傳播方式,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新聞評價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功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1]李繼峰.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新聞傳播的影響分析[J].教育管理,2014(12):198-199.
[2]張北坪.新聞輿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有效影響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
[3]李祖塔.網絡熱點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研究[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2.
[4]毛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5]張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體的整合與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