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修
“角色”一詞屬于戲劇專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被廣泛用于影視界和其他領域。比如:每個深受喜愛的主持人都可能在受眾心中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角色”,如董卿的智慧、朱軍的沉穩、撒貝寧的幽默、汪涵的睿智等,既可以說是其個人的主持風格或人格魅力,也可以定義為其在舞臺上形成的“角色”意識。
在傳媒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各類電視節目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主持人也呈現出以非科班出身為主的趨勢。早期活躍在綜藝舞臺上的倪萍、王剛、曹穎及近幾年頻登綜藝舞臺的郭德綱、張國立、金星等一批富有表演經驗及知名度的演員持續加入電視節目主持人行列,在各大電視臺及網絡視頻媒體平臺擔當起主持人角色。他們善于表演,在節目中的表現方式靈活多樣,體現出較強的創造力,不僅提升了整個節目的藝術魅力也帶來了不錯的收視率及市場口碑。但正因演員的舞臺表現力較強,其加入主持人隊伍后更應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明確的認識。本文嘗試對演員轉型成為主持人后的角色定位做一些分析,以期能找到其角色意識誤區及提出應對策略。
主持人作為電視連接觀眾最直接、最能傳情達意的橋梁和紐帶,其在一檔欄目中表現出的語言特色和學識修養等藝術魅力更能贏得受眾。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在舞臺上的適度表演不僅能較充分地展現良好的角色意識,還可使其更好地把控節目節奏,增強節目表現力、互動性,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從這一點來說,由演員轉型的綜藝節目主持人確實擁有較強優勢。
演員對于語言技巧的使用和掌握尤為重要,他們需要開發自己獨特的聲音,強化臺詞訓練,充分鍛煉對有聲語言自如運用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節目主持中無疑會錦上添花,提升主持質量。相聲演員郭德綱近年來頻繁在眾多綜藝欄目中擔任主持人,從前幾年廣西衛視的《一生所愛大地飛歌》到近幾年的真人秀節目《歡樂喜劇人》《明星總動員》及與孟非搭檔主持的《非常了得》,每檔節目都充分展現了其良好的語言基礎和鮮活生動的口語表達能力。
演員在表演時需要全身心放松與投入。例如:舞蹈演員的形體活動靈活而富有彈性,穩重而又不失節奏感,這些基礎對做好一名綜藝節目主持人都大有幫助。主持人在舞臺上不僅要有良好的有聲語言基礎,更要善于使用適當、得體的體態語言(表情、手勢、姿勢)配合口語表達,以增強節目效果。著名舞蹈演員金星近年來節目主持得風生水起,其曾以個人名字打造的品牌欄目《金星秀》更是在業界及觀眾中反響強烈,有較高的美譽度。這與該欄目鮮明的節目特色,金星本人的藝術魅力及其長期的舞臺表演經驗積累,恰當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體態語言是分不開的。
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對內容的創造大致分為兩部分:語言的創造即興口語表達;情景的創造即融入節目的互動。主持人的語言具有多層次的特點,而即興口語表達則要求主持人在具體語境中,用最短的時間組織語言,把握好現場節奏、氣氛。目前,綜藝、娛樂、益智類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和現場觀眾大量的語言和情境互動,不僅需要臨場即興鮮活的思維和語言反應,同樣需要主持人親身去感受和體驗。主持人只有融入節目,現場效果才會更生動,而對于相關情境的融入,特定情節的演繹,演員職業本身的優勢無疑會更加突出。
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在舞臺上的狀態需要自然、流暢、松弛,良好的舞臺狀態可以增強節目中主持人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帶動觀眾,增強節目現場效果。曾成功主持過多年央視《綜藝大觀》的主持人倪萍、曹穎都是從演員轉型為主持人的,她們在節目中偶爾融入的表演成分既是自己多年演員職業積累的信手拈來,也是豐富舞臺經驗的充分展現。實踐證明,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自然得體、落落大方的舞臺狀態,不僅為節目增色,也提升了主持人的個人魅力。
電視節目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主持人,而主持人的綜合素質又具體現在其政治素養、專業素養及文化素養等諸多方面。演員轉型為主持人后,為主持人隊伍的百花齊放增添了新的理念和風格,但不可否認也有一部分人的綜合素養有待加強。他們在從事主持人工作中政治意識和大局觀念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較嚴重,節目中容易出現從眾媚俗的風氣,價值觀會隨之出現偏差。因為缺乏學習動力,他們對社會事物、熱點問題缺少立體認識,極易導致節目缺乏深度。
演員“演”的是“別人的生活”,是特定角色所提供的特定生活,而舞臺上的主持人永遠是“演”自己,這是一種更真實的呈現,盡管根據節目安排有時也需要借鑒類似表演的技巧和方法。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屏幕上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尤其是從演員轉型的主持人,只有貼近生活,拿捏好表演分寸,才能符合觀眾審美情趣。如果表演分寸把握不當,則會適得其反,給觀眾留下缺乏真誠、不夠自然的印象。
主持人風格的確立是多元要素的合理配置與調節,不僅需要良好的天賦條件與學識修養,還需要專業團隊的形象塑造。只有明確自己的主持風格,形成本人的符號特質,才能塑造出讓觀眾難以忘懷的熒屏形象。演員和主持人之間確實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但主持人更應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貫穿在節目中,而有些演員在轉型成為主持人后,缺乏自己的特質,風格確立不夠明晰,在節目中展現出的“多面性”往往會使觀眾感受到“演”的特質,給觀眾帶來了錯誤認知。
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意識尤為重要。一旦角色意識缺失,將無法有效融入觀眾,融入現場。無論是與嘉賓或觀眾訪談交流,還是調度互動,都要視其為朋友,營造良好的節目氛圍,平等交流。有少數演員轉型成為主持人后,角色意識把握不到位,有的“居高臨下”,甚至“盛氣凌人”,過于強化個人表現而忽略了節目主體,無法形成與觀眾有效交流。
目前,國內有多家電視臺都已啟用了一些知名演員作為某檔主打欄目的主持人,或是考慮到有著演員的角色塑造能力,他們常常會把自己當做萬金油,可以駕馭任何類型的節目。但事實證明,有些演員的主持既缺乏變化,個性也不突出,雖然出鏡率很高,卻無法留住觀眾。當然,這不僅是主持人在選擇節目時單方面的原因,用人單位給予主持人定位上有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筆者曾在某衛視看到一位知名綜藝主持人主持一檔“揭秘”類歷史文化欄目,與之前的形象風格反差較大,對節目的駕馭也顯出力不從心的疲態,究其原因,還是定位進入了誤區。
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具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政治敏感性。一名演員如果想成為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必須關心時事,只有不斷加強政治學習,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此影響受眾。此外,演員為塑造好角色常常要體驗生活,感受人物脈動,而主持人也必須經常走進基層,感受民生,只有不斷深入學習和踐行,才能較快地提升節目品質。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不僅是個人體現,更是媒體和欄目的形象代表,而有些演員在從事節目主持工作后對于職業的自律性和責任感理解不夠,對時代精神的把握,社會熱點的剖析無法做到游刃有余,對社會、人生和文化的理解也缺乏深度。這部分主持人只有積極加強職業自律,強化傳播責任感,才能更好地承擔對自己行為角色的正確認知和把握,以明確的傳媒人意識完成自己主持角色的塑造。所以,只有在主持節目時加強責任與使命擔當,才能更好地為意識形態服務,矯正從眾媚俗的心態。
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媒體的符號,正確的角色定位會使其與節目整體定位一致,而由演員轉型的主持人更需要清楚地給自己的節目形象做一個明確角色定位。只有根據自身特質與積累,找準適合自己的欄目,才能盡可能多地展示自身所具備的這些特質。不同類型的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在選擇時一定要做到角色定位準確,重點出擊。
近年來,一些電視臺及傳媒機構都在不斷創新主持人的引進和管理機制,加強主持人培育力度。演員轉型的主持人本身就是“明星”,有著良好的觀眾基礎,如果能主動融入媒體平臺,強化角色意識,全方位提升個人魅力,就能成就品牌主持人的角色打造,而媒體平臺也可以通過各種大規模造勢的“明星”效應來收獲強烈的品牌效應。
在傳媒激烈競爭的現實狀況下,一些從演員轉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通過多種途徑避免走進角色意識的誤區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受眾是媒介產品的消費者,是各類節目信息流通的終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對外傳播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能,就必須以人為本,以服務受眾為己任,找準角色定位,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實現演員與主持人雙重角色定位的和諧統一。
[1]陳珍富,方維.論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視聽縱橫,2003(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