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海南,風和日暖,海碧山青。伴著海南的秀麗風光,踏著融融暖意的春信,亞洲進入一年一度的“博鰲時間”。此次,習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充分肯定了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并釋放出要以更大力度擴大對外開放的強烈政策信號,宣示了新時代下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天道酬勤,春華秋實。40年的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目前,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是第一大工業國。此外,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出大國擔當。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中國制造正筑起強國夢。從“神舟”“天宮”“嫦娥”“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到“復興號”標準化機動車組的運營;從自主研制客機C919的順利首飛,到“中國天眼”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問世;從核電走出國門,到中國高鐵海外攬單,皆凸顯出“中國智造”的實力。需要一提的是,中國制造結出的累累碩果,離不開一批又一批中國企業的竭力奮進、創新進取,而如華為、海爾等一大批世界級的國際知名企業的涌現,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張張代表中國制造的亮麗名片。
談及改革開放最樸實的意義,就是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攀升。正如習總書記提到的,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惟改革者進,惟開放者強。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誠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宣示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只有把開放大門推開更多,更大力度擴大對外開放,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維穩發展,才能在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時,不斷擴大中國的“朋友圈”,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多贏,讓中國屹立在世界舞臺中央。
正是基于這一共識,新時代下,中國將積極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演講中,習總主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如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將完成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工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