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晉中,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畫家,每天二兩酒下肚,便開始自己的山水畫創作。他不事張揚,也不做宣傳,更是很少參加比賽和畫展,只是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書畫世界,與筆墨交流,與山石對話,好似古代隱士一般。然而他筆下的山水畫卻非常有特色,既有新安畫派和揚州八怪諸位大師的影子,也有自己的創新,讓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他就是山西美術家協會會員、畫家何澤峰。
孩提時,因為家貧,何澤峰無法接觸到真正的繪畫指導,只能從街上的小人書地攤那里實現最初的藝術愿望:用攢下的壓歲錢買幾本《三國演義》、《紅樓夢》,然后用畫筆描摹書里的人物,在紙上、墻壁上、家里、村子里、學校黑板上、板報上,所有能夠畫畫的地上都留下過他的筆觸,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記憶碎片成為了他童年所有歡樂時光的縮影。

何澤峰專注于山水與他的喜歡安靜獨處的性格相關。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大自然某個安靜的角落里,清凈的一角。每一處自然都有其奇妙的所在。他想就待在這一點奇妙之中,譬如太行深處、烏金山林木之間,從中呼吸那些匯集在山野間的純凈氣息,感受大自然靜寂帶來的巨大心靈震撼。那一刻,令他真正體驗到了天人合一的至人境界。對于一個畫家來說,這種自然的氣韻已經暗合了他的筆觸,往往令他一揮而就,在紙上訴諸情懷。
自然中有萬物萬法,了悟自然法則也是一種藝術表達,道法自然,從而完成一個人對世界、對生命的思索,是一個藝術家獨有的感官。他們往往可以從一瞬間的蛛絲馬跡中尋覓到曠廣的神思,從而追溯到遙遠的時空。何澤峰在作品中注重意境的表述,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他常年去太行山區寫生,觀察山間氣象變幻,明晰內心的抵達。這種聽憑自然呼應的感觸,在紙上投影心像的哲思與悠遠,飄逸與絕塵,令他的作品里更多地體現了道家畫派的風韻。
為了畫好畫,何澤峰經常把自己置于忘我的境界。為此,他對自己的家庭充滿了歉意。有一次他妻子蒸著包子,去樓下買菜,讓他照看著點,回來后,卻發現鍋里已經糊了。而那時的何澤峰正待在他的畫室里對一幅作品的構想陷入了深思。還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外寫生,他看到一處景色不錯,就待在那里一直看,忘了時間,結果大家誰都找不到他,最后這一天原本要去的幾個景點只好取消。再比如,他還在談婚論嫁的時候,人家給他介紹對象,他卻因為完成一幅畫而耽誤了見面。當然也恰恰是這種忘我的狀態,讓他也完成了人生的一些轉折,1984年何澤峰參軍后,由于經常逗留于墨端,部隊領導很快就知道了他的愛好,不久便安排他去當了宣傳干事,搞人物創作,畫宣傳畫。在那一段時光里,何澤峰接觸了大量畫學理論,實踐了他許多繪畫思考,受益頗深。
何澤峰內秀,平時話并不多,但他的內心世界卻非常豐富。除了繪畫,乒乓球、籃球、圍棋都是他的強項。體育運動讓何澤峰有了健康的體魄,從而在野外寫生的時候,能夠更加從容。
為了少走彎路,何澤峰從一開始就研習古山水畫風,他的視野一直往上追溯到明元宋唐。他說,如果可以穿越,他很想回到過去的某個點,真正體驗那些古老與存在。他的作品中古意昂然,山色深淺如在水云之處,幽僻之徑恰如回腸輕越,林木掩映,或蒼森如遮,或稀疏似虬,可以問天,可以求索,似孤不孤,有枯見勁。亭臺如仙出沒其間,樓閣若空冷卻又乍然還暖。運筆出鋒,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間作青綠之色,如融如浸。落筆纖細,精心構建。他的人物也用筆簡潔,寥寥出神。
不論山間寫生還是紙上造景,何澤峰都以自己的靈性和堅強獨步蹊徑,可謂山水作伴、松柏為鄰。這條路到底要走多久,誰也不知道,他說,自己畢生的理想就是“搜盡奇峰作草稿,處處風景染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