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迎春
(河源市直屬機關幼兒園 廣東河源 517000)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也自然成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孩子啟蒙教育的伊始,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會受到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的各種行為習慣和思想意識會對幼兒的成長和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幼兒的家庭禮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禮儀之邦,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便已經高度重視禮儀教育,我國的禮儀教育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僅國內,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幼兒的利益教育,例如美國大力推定公民教育,而《道德》科目則是韓國的第一教育目標,因此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禮儀規范教育有助于積極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有助于積極培養幼兒優美的儀表和優雅的風度。在幼兒的啟蒙教育時期,幼兒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強的可塑性,因此良好的禮儀教育是幼兒獲得良好素質教育的開端,會在幼兒今后的成長中受益一生。
3到6歲的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幼兒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在幼兒的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根深蒂固的作用。家庭是孩子個性釋放和理想的生活港灣,在幼兒進入幼兒園學習之前,家庭的禮儀教育是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基礎,如果家庭禮儀教育成功了,幼兒將很容易接受幼兒園教育,跟小朋友相處比較融洽,也將幫助孩子更容易的步入社會,更容易被社會所接納。[2]
我國的禮儀教育始于雇來的春秋戰國期間,《禮記》是最早記錄我國禮儀教育的書籍,禮記強調注重身體和容貌的儀表是禮儀教育的開始,然后才是和顏色順辭令。因此家庭禮儀教育要從孩子的生活細節開始,尤其是3至6歲幼兒已經進入幼兒園學習,更加要加強家庭禮儀教育,使之與幼兒園教育順利接軌,具體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禮儀教育內容:[3]
(1)儀表、儀容教育
家庭教育中要悉心教導孩子,注重服裝和身體的整潔,一定要講究衛生,要教導孩子勤洗手,勤剪指甲,要早晚刷牙勤換衣服勤洗澡,飯后漱口等,這些都是3至6歲的幼兒要養成的日常生活禮儀。
(2)舉止和行為禮儀教育
古語講“臥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站如松”講的就是人的行為和舉止,因此家庭禮儀教育在行為和舉止的規范上也要從動作、神態在孩子行、站、坐等方面提出要求。挺身收腹的戰力姿態給人倍感精神,端正的坐姿讓然覺得十分優美。要間距避免孩子出現塌腰、聳肩和無精打采的不良動作。
(3)注意措辭和言談
在3至6歲的家庭禮儀教育中要時刻提醒幼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例如要求孩子使用敬語“沒關系、對不起、請、謝謝、您好”等尊敬的用語。教育孩子既不能喋喋不休,也不能沉默寡言,要在別人說話的時候學會認真傾聽,在沒有他人在場的時候,或者未經別人允許不能隨便亂翻別人東西。
(4)用餐禮儀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要時刻教育幼兒在就餐、餐前以及餐后的相關用餐禮儀,要教導幼兒正確使用餐具,并且在進餐時保持碗內、地面以及桌面的整潔和干凈。并且要求幼兒在公共場所用餐的不能爭搶,要讓長者先入席,時刻保持與人共餐的禮儀。
交往禮儀主要表現在待客與接客,尊敬長輩、做客等這幾個方面,第一,待客與接客,當家中來客人時要教導幼兒接待客人,學會將客人迎進房間,給客人安排座位,詢問客人喝什么,為客人端茶遞水,其中接物品一定要用雙手,并且在接待客人時主動與客人交談。送客時一定要學會挽留客人,例如說“再喝杯茶吧”,并且在送客中要學會與客人使用禮貌用語道別。第二,到親戚朋友家做客,要教會幼兒注意儀表整潔,可以隨帶小禮物,不能大聲在別人家說話,不能槍占主人的座位,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先動食物,并且在離開的時候要學會受感謝的話,例如“謝謝您的款待”,“歡迎您到我家去做客”等等。第三,尊敬長輩,與長輩講話一定要使用尊稱,體貼長輩、聽從教導,在有有長輩陪伴的情況下讓長輩先行,離開的時候要與長輩打招呼或者告知等。[4]
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夠為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積極營造和諧氛圍和基礎,在現代化的家庭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家庭如果一直處于彬彬有禮、相互關心和尊重的和諧氛圍中,孩子一定能夠學會信任、理解和尊重,這樣有利于孩子在溫暖、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5]
家長的言行舉止一定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無數空洞的說辭。幼兒時期的模仿能力極強,因此行為教育在幼兒的行為禮儀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服務的為人處世、講話措辭都會在不經意間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人父母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禮儀修養,通過行為實踐給孩子帶來積極地示范和影響。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堅持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準則和規范,幼兒由于自身不成熟的自制力,造成孩子的態度和情緒有時會難以控制,這樣便會難以控制自身不合理的動機,表現出不耐煩和缺少毅力。在家庭禮儀教育中應當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禮儀社會實踐,在應用的交往文明用語后,做到知行合一的掌握禮儀規范,最后在不斷地實踐行動中化外在為內在,最終轉化成穩定的禮儀行為習慣。
家庭成員之間的分歧對于孩子的教育十分的不利,當家長之間出現了教育分歧不僅會讓孩子學會躲在教育的真空地帶躲藏,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帶來無所適從和迷惑,最終讓孩子不明是非,也會對家長產生憎恨的不正常感覺。導致孩子在日后的為人處世中,容易產生投其所好、見風使舵的問題。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教育應該達成共識,時刻保持協調一致,千萬避免不一致的教育要求互相抵消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3至6歲的家庭禮儀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任務,一定要堅持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將外化的教育行程內化的禮儀品質,每一次的教育實踐都是孩子參與禮儀教育的積累,因此長期的家庭禮儀教育就要“抓反復、反復抓”,通過嚴格要求的不懈努力,最終幫助幼兒養成文明的禮儀習慣和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孩子處于3至6歲的家長應該多與幼兒園老師做好溝通,通過幼兒家庭禮儀教育的不斷修正,通過長期不斷地行為教育和努力,為孩子創造未來美好的成長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