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美
(泰安市寧陽縣實驗幼兒園 山東寧陽 271400)
新時期,我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形勢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第一,幼兒家長過于看重孩子的成績;第二,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幼兒教師存在較大的沖突;第三,幼兒園內部缺乏完善的家校合作機制。這些都嚴重阻礙幼兒園心理教育工作進程,影響著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現階段,幼兒家長在我國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深刻影響下,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落后于其他的幼兒,于是便擅作主張,為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雖然這樣做可以提早開發幼兒的智力,有助于豐富他們現有的知識儲備。但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過早的讓孩子學習一些與他們當前認知程度和身心發展水平不符的知識,無疑是在為幼兒增加學習負擔,并且會降低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孩子的心理也會呈現一些不健康的變化。此外,家庭環境作為幼兒成長的主要場所,家長的觀念會直接作用于孩子未來的價值觀,為此家長需要與時俱進,以科學可行的方式教育孩子成長[1]。
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展中,由于家長的教育理念與幼兒教師存在較大的偏差,所以最終時常會出現家長對于幼兒教育成果不滿意的現象。為了促進孩子良好個性的養成,幼兒教師通常情況下會選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游戲或者是手工實踐方式來開展教育活動,如教師為孩子布置了一項手工作業,需要幼兒自主創作完成一幅手工畫,小韓同學突發奇想,想要將家里種的花貼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然而他在采花時卻遭到了家長的嚴厲訓斥,他們認為這是頑劣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嚴重打擊了兒童的創作激情,不利于孩子形成發散性的思維。針對此問題,幼兒教師需要強化與家長的溝通工作,爭取能夠與其保持步調一致,共同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進程。
在時代的強勢推動下,我國絕大多數幼兒園都已經建立了家校合作機制,然而在實際教育活動開展中,卻未能發揮家校合作機制的真正效用,就使得“家校合作”只是流于形勢。此前幼兒園中家校合作主要體現在家長會和電話交流上,其中在召開集體幼兒家長會時,教師會對近期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作出總結,同時由于家長眾多,教師無法與每位家長都進行深入的探討;再者是教師通過電話方式與家長進行聯系,一般是針對部分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幼兒,急需家長配合教師工作,以幫助孩子健全人格。總而言之,當前的家校合作形式單一,機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仍需學校和家長共同奮進,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2]。
在推動家校合作的過程中,首要的任務即是轉變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從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出發點,幼兒教師應不定時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在校表現,及時發現幼兒現階段心理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讓家長意識到科學教育觀念的重要性。如某幼兒園中的曉茹是一個非常漂亮可愛的小女孩,然而她卻性格孤僻,很少與人交流,在教師帶領孩子玩游戲時,曉茹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對此,教師盡快與家長取得了聯系,進而了解到原來是家長為孩子灌輸了不要與外人親密交往的觀念。而后在教師的耐心勸導下,家長認識到自身教育觀念的錯誤性,并及時做出了改正,后來在教師和家長的悉心教導下,曉茹也逐漸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事實證明,教師與家長觀念存在偏差,最為主要的原因即是雙方之間缺少溝通。因此,定期開展親子教育活動,對推動幼兒園心理教育工作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園可以舉辦一系列的如親子運動會,節日慶祝會,家長旁聽以及走進科技館等家校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與家長的深入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基于網絡,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可以創建班級家長溝通群,既能夠幫助幼兒家長之間交流育子心德,又可以增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在工作開展中也可以爭得家長的支持與理解,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的成長。
每一個幼兒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因此教師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需要因人而異。教師則可以建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檔案,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心理特點,適時地修改教育方案,并落實好相關工作。例如,在面對生性靦腆的幼兒時,教師需要施以關愛和鼓勵的方式,幫助其打開心扉;而面對較為活潑好動的幼兒,教師則要慢慢引導其形成較好的自制力[3]。
健全家校合作評價機制,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是建立幼兒園班級內部家長委員會。如在策劃班級節日活動時,教師則可以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力量,共同籌辦親子節日活動。此外,在活動之后,家長委員會成員可以針對此次活動,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指出活動中的不足,并提出解決的措施,教師便可以據此明確下一步工作進展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目前家校合作機制未能發揮真正的效用,導致教育成果不盡如意。為確保孩子能夠在快樂的氛圍下成長,幼兒園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征,制定科學可行的教育方案,并且定期開展親子活動,積極發動家長委員會的力量,為幼兒教育工作出謀劃策。相信在家長和教師的悉心教導之下,孩子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