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縣寶蓋鎮樟樹完小 湖南衡南 421158)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是玩,他們并不喜歡干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而是喜歡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活動,所以我們必須要將課堂教學設計得有趣味和娛樂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增長數學見識。那么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做到運用情景教學來達到這樣一種目的呢?
我們都知道當今的小學生們都喜歡娛樂和玩耍,他們把玩當作是自己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他們每個人都非常喜歡游戲,尤其是令人感到有趣,能夠讓人投入其中的各種游戲活動。 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凡屬于優秀的教師要適當地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游戲活動,游戲不僅能讓孩子們增加學習的興趣和樂趣,還能充分調動起孩子們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興趣,所以我們教師要積極開動腦筋,不斷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游戲活動,不斷讓自己的游戲多樣化,多彩化。,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積極地去親自做這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并且還能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讓學生不斷深入教學當中,在快樂當中學習數學知識。通過這些活動游戲證明了適當的活動游戲教育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教師如果在課堂中適當地安排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游戲教學,那么會對學生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我們新教材中的小學一年級課本的數學上冊數字“6”的讀與寫,我們教學生學習這個數字“6”就必須有考慮到游戲因素,因為只有考慮到游戲因素,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達到快樂學會這個數字,教師應該考慮自己在上課的時候,如何考慮把游戲運用到這個游戲當中,在上課之前就已經準備好想用游戲來學習這課程了:我們需要安排六名學生玩一個圍繞五張椅子轉圈的游戲,安排其他學生唱歌,當歌曲結束的時候,讓他們去搶占座位,看看誰先搶到座位。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們對數字有了一些了解,“6比5多1”還知道了“5比6少1”,通過游戲既能讓學生把以前學習過的關于“5”的過程,還能讓學生深入了解“5”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既然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5”,又能從中啟發學生對新學習內容的掌握,這樣會做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在數學教學中,加、減法計算是在一年級數學教學里最主要的內容,數學計算不僅單調而且枯燥,它要進行反復練習和計算,也可以在反復練習中采用一些“找朋友”“送信”“摘桃子”等方式學習。這樣的課堂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愛好了,我們通過這種游戲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從游戲中學到了充足的知識,又能讓學生有緊迫感,還培養了學生努力進取的精神。在游戲中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計算熟練的時機,并且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的精神。
生活中時時都會用到數學,數學一定是我們的生活中,熱愛生活,就是熱愛數學,把數學當作最為重要的一門課程,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學習數學。如果我們真的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這門課程,并且深入掌握數學這門課程,成為這門課程的熱衷者,就必須,也應該從學生感興趣與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做到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真正熱愛數學,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從實際生活當中去創造學習數學的機會,去了解數學,感覺到數學時時就在他們的身邊,讓他們從中感覺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所以,我們要把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出發,去創造有趣而且生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會在生活環境中去體驗和思考,從中知道了學習數學的價值性,這樣就會讓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學好數學。
在整個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都非常喜歡童話和寓言故事,我們可用童話故事的形式把數學中的問題來描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引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樂趣,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只有不斷滿足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必須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心里需要,把書上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編一個小故事,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氛圍,從而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現行教材中的小學一年級“加法和減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編故事的方法出題:在一片大森林里,有很多可愛的小動物,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就邀請了她的好朋友來家里做客,小熊帶了3桶蜂蜜,一會小猴子帶來8個桃子,小象子帶來20個蘋果。小豬是最后來給小熊過生日的,小豬不但沒送小兔子禮物,而且還偷偷吃了3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小兔子知道后非常不開心,那么請小朋友開動腦筋算一算小兔子一共收到水果禮物?小豬偷吃后又剩幾個水果?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游戲來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很快就算出來結果。教師還激勵學生用編故事的方法去學習算術,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就會很濃厚。
當今的心理學研究證明:我們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并且是在動手中發展起來的,如果只是單一的聽教師講課,這樣會導致很多數學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停止,甚至會讓學生處于后退的狀態之中。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把問題情境不斷地活動化,就是要讓學生親自到問題情境中去,在做、聽、說、看、想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在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上冊“認識物體”這一課時,教師要按學生的各項特征,來組織學生交流合作,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動手搭建積木,在游戲中感覺到物體形狀的不同,并且要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對一些物體的分類要明確,并且要學會觀察物體,讓后拿出正方體、球和圓柱體等圖形,來認識這些圖形的形狀,鼓勵學生親自去去摸一摸體會一下這些物體的特征,最后在游戲結束是和同學們說說觀察到的物體形狀的特點,形成形狀不同物體的表現。讓學生們通過各種游戲來學習數學,讓學生們知道觀察和分類的過程,使學生對不同物體加深了解。比如,當學生們學到一年級數學課本上冊的一道教學題時,教師按照平時學生值日分組,每一小組按照身高排成一組,然后讓學生說自己前面有幾位同學,后面有幾位同學,這一組共有幾個人,說完后填寫在表格中,然后再組織學生去分析一下每一位學生說的三個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去討論,然后給教師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去做、去理解數學題,學生就會越來越對學習數學充滿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