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教師進修學校 廣東東莞 523000)
20世紀60年代有美國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對家庭成員進行的責任教育,使他們都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保證家庭的和諧。然而在70年代之后,有的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是以曾進人際關系為目的的教育。萊溫的家庭教育是指“增進家庭生活并協助個人更加了解各種人際關系中的自己的一種教育方案”。80 年代后期,美國學者更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當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手段,如達翎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過個人與家庭其各層面環境資源間的互動狀況,來保存及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到了90年代學者們結合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認為家庭教育是學習教育的外延教育,同時與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相互聯系。[1]
石器以及金屬器具的出現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私有制的產生是標志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社會的形成。在奴隸社會時期出現了教育的形態之一學校教育,此時期的教育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學在官府”是當時的主要教育現象。只有奴隸主的孩子能夠在學校學習知識,然而貧苦的勞動人民的孩子只能在平時的生活和勞動中跟長輩學習生產勞動的經驗和技能以為了以后的生活做準備。這時期無論是奴隸主還是貧苦勞動人民的家庭教育價值取向都是以生存為目的的家庭教育觀念。[2]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時期,這時的社會生產力比原始奴隸時期發達,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社會經濟的發展讓統治者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設立學校,私學大興,特別是隋唐以后,由于科舉制度的影響擴大教育對象。封建社會里,老百姓想提升自己或者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唯一也是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讀。因此,無論家庭窮的解不開鍋,老百姓還是讓自己的孩子去私塾讀書或者請先生私教,“望子成龍”就是這時代的代名詞。學子們懸梁刺股,挑燈夜戰,有些考了很多年有的甚至考到老都沒有金榜題名,但是家人還是希望并支持一直考下去。[3]
改革開放后我國不再閉塞,不再夜郎自大,與外國在各個方面都有交流合作的機會,社會生產力、經濟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盡管如此,在教育,科技等方面和國外其他國家相比起來,我國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還是存在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是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這巨大的差距給人以最明顯的和最刺激的就是經濟的落后、生產的落后和由此而導致的人民生活水平的落后。所以,我國必須發展科學等技術,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依賴于人才。
在心理學上,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差異性、和階段性。因此在教育上家長首先應該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教育中要做到不“凌節而施”,在輔導班以及各種興趣班的選擇上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在該年齡階段的思維發展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其產生興趣的東西,他才會真正的用心去學習,把只是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家長們應該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價值取向丟掉,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和興趣來進行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內容。
人不僅要注重在智力上的提高,也要關注其他方面的發展。家長應該摒棄把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唯一標準,要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問題,孩子除了智力上對的學習,還應該德、體、勞等結合發展。要全面地看待教育的目的,不能單單認為學習考學,找工作。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德育是使兒童具有愛國思想、國民公德和誠實、勇敢、團結、互助、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4]
周期性長是教育的一大特點,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當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時就拿之與其他孩子的相比較,這會極大地挫傷孩子對學習的自信心和尊嚴。在看到其他孩子會各種才藝時 ,家長夢就慌怕自己孩子比他人落后,所以盲目從眾的就給他們安排了各種各樣的學習,在家長聚會或者聊天時會講到到自己孩子鋼琴過了幾級以及英語水平等情況各個攀比自己孩子的國人之處。筆者認為作為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教育價值趨向,理性地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尊重孩子意愿,不盲目從眾的那孩子與其他人進行攀比。
價值具有導向性,因此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價值取向也同樣具有導向性。不同的價值取向對孩子的教育結果甚至人生的道路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不同而導致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價值取向不同:奴隸社會時期貧苦的勞動人民的孩子只能在勞動中獲取父母的勞動經驗和技巧,封建社會時期只有讀書考取功名,做官提高家族的聲望和地位;到21世紀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家長出現了一切以成績為目標,忽視孩子的興趣意愿等情況的教育價值取向。為了孩子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健康的發展,家長們應該拋棄“一刀切”的教育觀念,避免盲目攀比,根據孩子的意愿和學習興趣的選擇教育內容、興趣輔導班,理智的思考看待孩子的教育,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