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綠地 羅蟾卿
(1.紅河衛生職業學院 云南紅河州 661100;2.紅河州疾控中心 云南紅河州 661100)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定位于面向基層、社區第一線醫療服務和工作需要,能從事醫學檢驗技術工作所必備的醫學基礎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準確、真實和可靠的實驗室檢測信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此,傳統高職教學需不斷改革創新,以突出職業能力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生物化學檢驗是在研究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化學過程變化的基礎上,利用物理、化學、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的理論與技術,通過檢測人體血液、尿液、腦脊液等標本中化學物質的量與質的變化,為臨床醫生提供疾病診斷、病情檢測、療效觀察、判斷預后及健康評價等信息,最終判斷被檢者是否存在潛在疾病或排出某些疾病、揭示疾病變化及藥物治療對機體生物化學過程影響的一門學科。[1]
內容一般按章節分為生物化學檢驗的基本知識生物化學檢驗常用技術、酶學分析技術、體液蛋白質檢驗、糖代謝紊亂檢驗、脂代謝紊亂檢驗、體液電解質與微量元素檢驗、血氣分析與酸堿平衡紊亂、肝膽疾病的檢驗、腎功能檢驗、心肌損傷標志物檢驗、胰腺疾病檢驗、內分泌疾病檢驗、妊娠和新生兒的生物化學檢驗等。[2]
在高職生物化學檢驗課的教學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獨立章節編寫順序,配以實驗或理實一體逐一教授完成課程內容。大多數教學模式基本屬于本科的壓縮版,企圖為學生提供能供終生職業所需的知識,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識傳授,淡化了崗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偏重學科的系統性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已明顯不適應社會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的要求。往往一學期結束,學生獲取的知識少,學習興趣不高,理論不能很好地聯系實踐,更不能快速適應社會職業崗位。[3]
標本采集→前處理→檢驗→結果分析→報告→后處理。
基于臨床檢驗科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此工作流程為導向安排教學順序。具體按崗位工作流程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內容整理排序為六個模塊:標本采集、前處理、檢驗、結果分析、報告、后處理。每個模塊里分類整理出對應的教學內容、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形成以基本工作流程為導向的課程內容模塊化、標準化,并按這樣的內容順序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打破以往的學科體系教學,做到很好地與崗位銜接。
教學內容有血液標本采集、尿液標本采集、其他體液采集,列出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在教學時先教授學生生物化學檢驗課程中常用到的標本采集內容和相應的方法及其標準,理實一體化教學,使學生學會按要求采集標本。
包括血液、尿液、其他體液標本的前處理,列出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讓學生掌握各類標本在檢驗前應該做的處理,能做到質控要求。[4]
包括基礎物質代謝檢驗(糖代謝檢驗、脂類物質代謝檢驗、體液蛋白質檢驗、體液酶檢驗)、器官病理生理代謝檢驗(肝膽疾病的檢驗、腎功能檢驗、心肌損傷標志物檢驗、胰腺疾病檢驗、內分泌疾病檢驗)、特殊生化檢驗(酸堿平衡紊亂檢驗、鈣磷鎂代謝與微量元素檢驗等),列出每一項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這一模塊的教學是重點。結合理實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生物化學檢驗涉及到的檢驗項目、方法、原理等,更能適應崗位要求。
各項檢驗結果出來后,同樣列出各項檢驗結果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讓學生學會結合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分析結果。以便于審核結果,會和病人、臨床醫生溝通。
列出各項檢驗報告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學生應該學會標準地報告每項檢出值。
各項檢驗結束后,需要按生物安全要求進行后處理。也同樣列出各項后處理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標準、實訓項目、實訓標準、器材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考核標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物安全意識。
在本學院通過具體教學實踐,發現學生的臨床操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學習態度明顯改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中也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業績,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職業技能應用能力、組織溝通協調能力等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總之,課程模塊化、標準化的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讓其能快速適應崗位的需求,還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在高職醫學教育中值得不斷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