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肇慶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中心,廣東 肇慶 526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電視臺作為官方主流傳統媒體,雖然還存在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但多年以來僵化的體制機制嚴重制約著電視臺的發展,落后的用人管理制度束縛著電視記者能量的發揮。因此,電視記者要大量使用新媒體設備,更新采訪報道理念,從而成為全能型記者、全媒體記者已迫在眉睫。
很多的新聞報道模式沿用了幾十年都沒有任何改變,可以看出,電視臺在新聞報道上形式生硬、內容浮淺無深度,對人們關注度高的民生題材報道篇幅小、分量輕,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群眾,對于民生問題未作深入詳盡的報道,難以滿足老百姓的收視需要。[1]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大批商業網站、社交平臺以及新媒體從業人員,而大量體制內的優秀傳統媒體記者由于對傳統媒體的明天失去信心,紛紛投奔新媒體陣營,致使現階段電視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而留下來的不少電視記者有些并非專業出身,有些甚至連上崗證都沒考過,他們在專業知識方面還十分欠缺,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很難制作出好的電視節目。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記者的轉型是大勢所趨,但要從根本上轉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需要電視記者在持續更新知識、轉變觀念、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最終完成蛻變。目前,有很多電視節目在內容編排方面缺乏合理性,尤其是新聞節目,政府領導的相關新聞占據新聞節目的一大部分,官方語言模式老套,各地區同類新聞報道形式大同小異,并沒有能夠吸引觀眾的亮點。
我國在部分地區進行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以局臺分設、管辦分離為基本原則建立新的廣電體制。但從其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廣電機構中仍然存在行政機關,其雖然不再對播出機構進行行政領導,但依然存在相關的監管行為。與此同時,廣電機構領導和監管體系還不完善,在不少方面還存在似管非管的情況,相關資金和技術等方面投入還不能切實落實到位,進而導致廣電機構的日常工作難以有效進行。
電視是一種視覺與聽覺活動的綜合藝術,在當前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兩微一端”等網絡平臺在圖文傳播方面效果更佳,這些新媒體傳播方式不但時效性和互動性更強,同時也更靈活,對以往的傳統電視媒體傳播模式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因此,為了促使電視傳播內容的豐富化和多樣化,很多電視記者不斷強化電視傳播視聽的綜合特色,使其向新媒體模式逐漸轉變。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進一步激發了電視記者報道新聞的欲望,但這對電視記者自身的職業定位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持續提高其新聞采編水平,還要增強其控制與采集視頻畫面的能力。[2]
以往,電視采訪工作通常由新聞采訪攝影師與出鏡記者配合完成,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該方式受到國內外先進新聞傳播攝像技術的沖擊,尤其是這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自拍技術等,為電視記者的工作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視記者的全能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從電視記者的發展歷程來看,其轉型一般是指從傳統媒體記者向更符合網絡特性的全媒體記者的轉變,其工作范圍不斷擴大,從以前的撰稿編輯到增加視頻采編與網絡軟文撰寫等。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記者還應高度關注和利用自拍設備等來進行電視直播,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圖像采集相關技術的應用。
現階段,新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與載體,該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視頻圖像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改變以往將電視作為單一傳播途徑的新聞傳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電視記者的實踐機會。電視記者通過非電視臺的新型傳播途徑深入探索和報道社會問題,同樣會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電視記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挖掘和報道更具社會深度的新聞等信息。
在電視臺以往的相關工作中,電視記者通常都是自己采集新聞材料,這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后還要進行篩選和編輯等工作,直到符合播放要求。而新媒體技術產生后,信息獲取途徑不斷增加,移動設備客戶端時刻都有直播的新聞趣事呈現出來,這就大大縮短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時間。同時,電視記者可以直接運用多種器材剪輯相關新聞資料,為電視臺工作人員實現轉型提供了動力。
電視記者新聞觀念和服務意識隨著時代發展而增強是其逐步實現轉型的根本,這也是電視記者進行工作創新的核心。電視記者的轉型必須從提升自身能力出發,敏銳觀察社會變化,認真感知信息技術的變化,同時積極深入廣大群眾發掘各種社會問題的本質。
新媒體的傳播速度非常快,人們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互動,這些功能的實現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實際要求。但新媒體視頻的采集與制作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部分新聞內容實用性不強,還有一部分新聞以標新立異的題目來吸引受眾但內容一般,目的只是為了獲取瀏覽量,很難滿足廣大受眾對新聞的實際需要。
電視新聞的制作必須以傳播正能量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主要目的和導向。所以,電視記者在轉型時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不斷增強自己的服務意識,通過新媒體的功能來發掘社會中具有深度的新聞信息等內容,以增強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力。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對傳統媒體和居民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逐步滲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目前絕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于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電視記者更要及時掌握最新技術動態,不斷嘗試使用新技術來輔助電視臺開展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也只有如此,電視記者工作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促使傳統媒體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為人們提供優質的電視節目和服務。
在采訪工作開始前,電視記者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集采訪所需資料信息,了解更多新聞背景,為采訪工作做好充足準備。
現階段,絕大多數電視媒體都在互聯網上開設了自己的新媒體賬號,但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只是將電視媒體的相關內容搬到新媒體中,很少及時發布實時新聞,新媒體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應讓電視記者運營新媒體賬號,對于重大新聞,要深入新聞第一線開展采訪和報道工作,及時將相關新聞信息第一時間發布到新媒體中。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對電視記者來說不僅是挑戰也是良好的機遇。所以,電視記者必須轉變工作理念,及時了解和應用新技術,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深入基層,以獲取更多信息,進行及時快捷的報道,最終實現自身的轉型。
[1]梁曉虹.論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J].中國科技投資,2016(25):371.
[2]董學蓮.自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模式分析與創新[J].新媒體研究,2016,2(1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