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875)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工作,在很多出版單位被細化為兩部分——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文字編輯,顧名思義是指在出版單位專門從事稿件加工的編輯。從工作內容上講,文字編輯更偏重于與文字打交道。圖書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線,文字編輯對稿件的精細加工是提升圖書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整個圖書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對實現選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直接的影響。這就要求文字編輯具備良好的文字功底、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較強的質量意識。現代文字編輯要想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真正實現自身價值,必須結合新形勢下出版業的發展現狀,深入剖析編輯的核心素質,積極探索提升核心素質的措施,促進自身職業發展,不斷提高個人業務能力,為出版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意識形態又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當前,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交錯,輿論環境十分復雜,人們思想的多元性、獨立性、差異性日益突出,導致文字編輯接觸的稿件中時有違背國家政策、時代精神的內容出現。文字編輯要具有過硬的政治敏銳性和意識形態“把關”意識,要立場堅定、心明眼亮,要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在字里行間捕捉、刪除不健康的內容,將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和思想摒棄在門外。[1]在工作中始終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力地擔負起宣傳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渠道的作用,這是事關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的問題,是文字編輯務必擺在首位的頭等大事。
所謂業務素質,是指文字編輯進行稿件編輯加工時,必須具備的敬業精神和編輯基本功。
首先,文字編輯要有對文字出版工作的責任感和奉獻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文字編輯經常要面對枯燥雜亂、做不到“齊”“清”“定”的書稿,以及制度本身帶來的身份自卑感等現實工作壓力。這就需要文字編輯能坐得住“冷板凳”,能耐得住寂寞,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其次,需要熟練掌握和應用行業法規、標準和制度的要求,如《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標點符號用法》《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等,使經過我們處理的書稿在形式上更加規范。
再次,文字編輯要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能夠很好地處理和駕馭文字,在尊重作者表達習慣的基礎上,幫助作者潤飾提高文字質量,使經過我們處理的書稿在文字表達上用詞精當,嚴謹流暢。
最后,文字編輯要具有靈敏的信息感知和勤于核查的意識。當今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知識更新快,發布渠道多且雜,編輯在進行文稿加工時,對于自己不熟悉的信息以及不能失之毫厘的法律法規條文等內容,要多存疑、勤核查,確保不會出現知識性差錯。比如,筆者近日接觸的書稿中,節選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但是書稿列舉的法條是2009年第一次修訂后的,而最新一次修訂是在2015年,從而導致部分條文不符合最新表述。這提醒文字編輯不能過分依賴作者,而是要時刻保持存疑的精神,勤于核查,確保我們提供給讀者的內容是可靠的。
有人說編輯應該是雜家。在當前信息時代背景下,不僅要求文字編輯廣泛涉獵各領域知識,而且還要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前我們的大部分編輯是具有專業學科背景的碩士或博士畢業生,為了保證圖書質量,首先應當承擔與自身專業背景相匹配的稿件。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文字編輯難免會“跨界”工作,這就需要文字編輯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寬知識面;同時不斷更新專業知識,跟上學科的研究發展步伐。對于出版業的新發展,文字編輯也要及時了解,跟上變革的腳步。
文字編輯的工作不是簡單的來料加工,而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同時要與策劃編輯和作者溝通,做好配合和服務工作。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就稿件的相關問題,大到定位、受眾,小到版式、體例等編輯要求,進行全流程的細致溝通,通力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產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實現;另一方面,大多數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注重文章內容的創新性多于寫作的規范性,雖然來稿在內容方面有一定的新意,但在層次、體例、量和單位、圖表、參考文獻等細節方面常欠斟酌。這就需要文字編輯充分與作者溝通,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引導作者規范化寫作,精益求精。與作者進行信息交流、討論稿件內容的修改過程中,文字編輯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語言表達和說服能力,與作者、專家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融洽關系。[2]
文字編輯只有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和出版行業改革的發展要求,才能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為實現目標和職業規劃而努力奮斗。現代文字編輯工作對從業人員提出更高、更廣、更優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一名合格的文字編輯,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地打磨和提高自己,有過硬的政治素養,深厚的業務和文化知識的儲備,練達的人際交往能力,靈活創新地處理和運用現代信息,培養自己扎實的職業素養,為職業發展打通道路。
文字編輯的職業發展路徑是不斷學習、勤于學習,是提升自身知識修養的自我提高之路,是向專家型編輯方向的修煉。當一名文字編輯成長為該專業領域的專家時,其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自然會快速產生好的作品,同時又能夠通過與作者順暢溝通,指導作者完善作品。這里的溝通、指導絕不是把編輯的觀點強加給作者或注入作者的作品中去,而是順勢而為地鼓勵、引導作者進一步思考,啟發作者更多思想火花的迸發,是編輯和作者的相互成就。[3]同時培養專家型編輯,有利于提升圖書質量,有利于出版社塑造品牌。
當然,無論是文字處理能力、寫作能力還是專業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擁有和提高的,這需要文字編輯持之以恒,需要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時刻不忘提高自己,做一塊持久的蓄電池,能吸收知識,也能在工作中靈活運用知識。[4]
[1]方貴京.論編輯素養與工匠精神[J].科教文匯(中),2018(1):167-168.
[2]張睿,閆其濤,王曉華.論青年編輯專業學科背景與編輯工作的融合[J].編輯學報,2012(S1):77-79.
[3]竇清紅.編學研三位一體塑造專家型編輯[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08-14(007).
[4]祝維寧.現代文字編輯的素養與能力探究[J].老區建設,2017(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