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鑫
(貴州大學 黨委宣傳部,貴州 貴陽 550000)
在新聞專業的教學中,學生的新聞評論與采寫能力培養是主要目標之一。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新聞的生產與傳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一宏觀背景下,辦學實踐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新聞評論與采寫能力的培養。因此,緊密結合融媒體的時代背景,深化理解融媒體對新聞專業人才的要求與需求,結合教學現狀,推動高校新聞專業新聞采寫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基于此,筆者針對融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評論采寫培養的研究與討論具有現實意義。
2014年可謂是媒介融合的發展之年,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全體會議上集中強調了,在推動現代化建設、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應該進一步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整合與融合,大力構建強大的新媒體集團,使得新聞傳播體系朝著立體化、多樣化、現代化、融合化的方向發展。[1]
2015年至2018年涉及兩會、黨的十九大等國家大事件的報道可謂是一場壯觀的媒介融合報道的“饕餮盛宴”。在2017年的十九大報道中,我們可以發現媒介融合表現出來的三個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跨媒介之間的融合,同一家媒體集團內部實現了對多種媒體方式的融合,以南方報業集團為例,在報道過程中將報紙、網站、社交軟件(微信、微博等)等多種報道方式進行了有機整合,為廣大社會大眾帶去了全新的新聞體驗。其二是體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2]例如,在報道黨的十九大相關新聞的過程中,網易新聞中心與北京青年報新媒體報道組實現了合作,共同打造了可視化的專題報道,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聞傳播效果。在這一強強聯合的媒介融合中,北京青年報發揮了傳統媒體的優勢,而網易則展現了新媒體的優勢,使得傳播效果更加引人入勝。其三是多種媒體人身份之間的融合。在黨的十九大新聞發布會現場,擁有提問機會的媒體人在介紹自我身份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利用了“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方式。電視臺(或者報社)+網站的組合方式表現出了在融媒體背景下,一個媒體人具有雙重或者多重身份。可見,在融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改變了“你寫我看”的模式,互動、交互、融合已經成為新特征與新亮點。[3]
上述分析表明,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不再是“孤軍奮戰”的實踐活動,而是融合方式的生產與整合方式的傳播的一體化集成。新聞采寫人員也從原來的單一化身份蛻變為如今的多重或復合身份。這表明在未來新聞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從業人員應該具備多元化的理論知識,應該具備采寫、評論等多方面的職業技能。然而,就我國新聞專業的教育教學現狀來看,培養出來的新聞工作者與融媒體時代的現實要求以及未來新聞工作的發展趨勢還相差甚遠。利用傳統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實踐工作中往往顯得捉襟見肘。由此,在新聞教育發展實踐中探索培養學生新能力、新技能的工作勢在必行。
第一,深化教學目標改革,基于融媒體的現實要求進一步明確專業人才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方向。在新聞專業辦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采寫能力是采寫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融媒體的時代大潮中,高校辦學應該深入剖析與認知媒介融合的特質與內涵、訴求與要求,精準把控采寫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體系。將素質教育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多維度地制定新聞采寫教學的教學目標;將逐步提高與培養學生新聞采寫評論能力作為總體目標。同時應該對這一總體目標進行科學的細化分解,并將分解之后的目標體系進行整理與整合,并落實到各階段的實踐教學當中。將提高學生基本新聞采寫能力作為基礎目標,提高學生全媒體新聞采寫能力作為提升目標,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作為升華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緊緊圍繞在目標體系的周圍,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引導新聞評論與高校寫作訓練相結合,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與認知新聞采寫與評論基本理論體系,都能夠熟練地應用基本寫作技能與評論技能去策劃新聞稿件、評論新聞內容。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有效地利用相關課程,讓學生精準地把握那些在工作中比較重要的新聞報道形式和新聞采訪方式。[4]例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新聞發布會現場提問,如何撰寫紙質傳媒的新聞稿件、如何策劃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如何設計網絡新聞的標題和文本結構等,同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在新聞生產中融入自我評論的觀點。在融媒體背景下,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體系逐步培養學生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轉換能力、分析能力等,為學生在走出象牙塔步入工作崗位之后能夠迅速適應融媒體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合理調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凸顯重點與突破難點。在高校新聞采寫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媒介融合作為基本的育人環境,將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體系作為出發點,將科學設置的教學內容作為陣地,將培養新時代需要的新聞工作者作為立足點。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整合新聞采寫評論教學與新聞媒體相關課程。例如,可以將網絡新聞學等教學內容融入其中,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與趣味性,讓學生更加精準地把握學習的重點與突破學習的難點。以“新聞訊息寫作”的教學為例,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有效講解一般性文字通訊寫作技巧的基礎上,整合那些特殊的或者與新媒體相關聯的文字通訊報道寫作技巧。另外,在培養學生新聞采寫與評論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有效融入多媒體課程。例如,可以整合攝像技術、播音技巧、網站設計與制作、新聞評述技巧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多元化的媒體技術,進而實現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與此同時,在推動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探索中,教師應該整合融媒體的要求,將那些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學科加入教學內容體系當中。例如,可以將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思想與道德修養等課程融入其中,使學生可以綜合利用人文科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新聞采寫。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可以對社會熱點新聞展開多維度的剖析與評論。
第三,從融媒體時代環境出發,進一步優化與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大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新聞采寫與評論能力。在融媒體的時代大潮中,傳統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對學生新聞采寫與評論能力培養的要求。所以,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綜合應用能力。首先,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應用情境教學法,也就是通過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新聞采訪與評論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融媒體的環境,明確認知融媒體對自己提出來的要求,進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聰明才智去探索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奧秘,在主動思考、切身參與、實踐訓練中提高新聞采寫與新聞評論的能力。其次,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應用案例教學法優化與變革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將黨的十九大的新聞報道與評論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對黨的十九大召開過程中的相關內容作出報道,如可以從“新時代”這一關鍵詞出發,引導學生對采集政府工作報告等內容,然后根據采集到的新聞信息撰寫以“新時代”為主題的新聞稿件,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十九大報告中的某一個論斷引導學生的新聞評論,如針對其中提到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這一論斷,引導學生從新聞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綜合應用社會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相關知識去評論這一論斷,進而提高學生的采寫與評論能力。最后,在教學中可以應用“表演法”優化與變革教學方法。比如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某一次國家會議的新聞發布會為背景,然后引導學生扮演發布會中的不同角色。例如,有的學生扮演新聞發言人,有的學生扮演新聞記者,有的學生扮演新聞評論員。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設置一個融媒體環境,也就是在眾多的“新聞記者”當中,有的要扮演傳統媒體(如某報社)的新聞記者;有的要扮演新媒體(如某網站)的新聞記者;有的要去扮演融媒體(如某報社某網站)的新聞記者。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學生將會深刻感知融媒體的大潮,深刻體會自己在未來工作中面臨的工作環境與競爭環境,進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新聞采寫與評論能力。
以媒介融合為基本特點的融媒體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在這一環境中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應該基于融媒體的基本特點與要求,實現對學生新聞采寫與評論能力的有效培養,為新聞事業的發展輸送大批優秀人才。
[1]周高琴,譚科宏.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新聞人才培養的目標調整與路徑探索[J].東南傳播,2017(01):103-105.
[2]王小月.論“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5,6(09):1-2+7.
[3]王楊.媒介融合時代高校新聞教育面臨的二元選擇——美國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的啟示和思考[J].中國報業,2013(10):13-15.
[4]朱小陽,章麗,楊晨美.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能力探究[J].新聞界,2011(0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