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言語行為是人類實現交際目的的一種活動。政務微信的言語行為按照交際意圖的不同可以分為陳述類、承諾類、指令類和提問類。陳述行為是政府機構將自己認為是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公眾的言語行為;承諾言語行為是政府機構對未來的一種保證;指令言語行為是政府機構試圖讓聽話者按照某種方式或流程去做某事;提問類行為是為了引起受眾的注意,更好地傳遞信息。不同的言語行為,不僅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還具有真實準確、贏得信任、主動配合完成言后行為和增強表達效果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 言語行為;政務微信;陳述;承諾;指令;提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1-0024-02
關于言語行為理論,許多學者都有過精辟的見解。最早提出“言語行為理論”這一概念的是英國的哲學家奧斯汀。奧斯汀認為,“言語行為分為五類:裁決類、行使類、承諾類、闡述類、表態類。”[1]賽爾在老師奧斯汀的基礎上對言語行為進行了修正和發展。他把言語行為重新分為“斷言類、指示類、承諾類、表達類、宣告類”[2]。韓禮德將言語行為的功能分為提供、命令、陳述、提問四種[3]。“胡范鑄從交際角色和交流物出發,提出了新的言語行為分類。分別是陳述類、承諾類、提問類和指令類”[4]。
本文基于胡范鑄的新言語行為理論,結合政府微信言語行為典型案例,從陳述行為、承諾行為、指令行為、提問行為四個方面對政務微信的言語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本文所采用語料主要來自于中國政府網、微成都,部分來自廣東天氣、中國消防、廣東共青團、廣州公安、平安中山。
1 政務微信言語行為
1.1 陳述類言語行為
陳述類言語行為強調不帶有主觀感情色彩,客觀地有條有理地說明或解釋某一問題。政府微信中的陳述言語行為是政府機構將自己認為是真實的信息成功傳遞給公眾的一種交際活動。交流物是信息,交流角色是給予。其特點是:[+完成信息給予]。陳述類言語行為具體可以分為客觀數據事實陳述行為和客觀情境事實陳述行為兩種。
1.1.1 客觀數據事實陳述行為
例1:今年,成都國際馬拉松已確定將于10月27日舉行。賽事規模為2.8萬人。2018成馬的報名工作已于今日10點啟動!選手可通過成馬官方網站或官方合作App(馬拉馬拉)參與報名和查詢相關信息。(微成都 2018年9月19日)
例2:“山竹”是歷史上登陸廣東的臺風中造成陸面大風影響范圍最廣、大風影響持續時間最長、陣風風速最大的臺風,是真正的“風王”。(廣東天氣 2018年9月19日)
例3:14時整點氣溫:韶關32.2、惠州32.2、肇慶32.1、佛山32.1、東莞31.9、清遠31.8、廣州31.8、江門31.8、河源31.8、云浮31.7、梅州31.7、茂名31.3、潮州30.7、汕頭30.1、揭陽30、中山29.9、陽江29.5、珠海29.2、汕尾28.8、深圳28、湛江27.9。(單位:℃)(廣東天氣 2018年9月26日)
例1中用列數字的方式,說明“成馬”的相關賽事安排,使人一目了然。例2中用“最廣、最長、最大”三個形容詞,強調“山竹”的破壞性之大和對廣東的影響之深。例3中用排比的方式,羅列了廣東各主要城市的氣溫,使天氣預報更科學,更準確。客觀數據陳述行為具有真實性、準確性,主要起告知、說明作用。陳述性話語內容的特點是[+已然性]。
1.1.2 客觀情境事實陳述行為
例1:這起問題疫苗案件是一起疫苗生產者逐利枉法、違反國家藥品標準和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編造虛假生產檢驗記錄、地方政府和監管本門失職失察、個別工作人員瀆職的嚴重違規違法生產疫苗的重大案件,情節嚴重,性質惡劣,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中國政府網 2018年8月16日)
例2:目前正在對長春長生公司生產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涉嫌違法違規案件進行深入調查。將依法依規對違法違規行為和人員從嚴懲處,同時對富有監管責任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失職、失責、失察、不作為嚴肅追究責任。查出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中國政府網 2018年8月15日)
例3:國家藥監局會同多部門組成核查組赴武漢檢查百白破疫苗處置工作。(中國政府網 2018年8月1日)
例1、例2、例3是國家領導層面針對長春長生公司假疫苗事件的處置指導和對具體工作方案的部署。假疫苗事件在全社會引起了一定的恐慌,廣大民眾急切地想知道政府會如何處理這件事。中國政府網官方微信及時進行了回復,完成了信息的傳遞。從發現問題——表態——解決問題,清楚表明了中央的決心和作為,一定程度上安撫了民心。
1.2 承諾類言語行為
“承諾類言語行為是說話人表明自己有責任在不同程度上去做某件未來的事情。”[5]政府微信中的承諾言語行為是政府機構對未來的一種保證(承擔義務、結果等),承諾的事情并沒有發生。交流物是信息,交流角色是給予。其特點是[+完成給予行動]。政務微信表達承諾行為的言語行為主要有副詞類承諾言語行為和能愿動詞類承諾言語行為。
1.2.1 副詞類承諾言語行為
例1:中國將會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論何種所有制企業,也不論是中企還是外企,只要在中國注冊,都將在減稅降費、公正公平等方面獲得一視同仁待遇。(中國政府網 2018年9月19日)
例2:中國將實施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侵害中外知識產權的行為堅決依法打擊,加倍懲罰。(中國政府網 2018年9月19日)
例3:此次嘉年華活動將免費提供7 500張(價值60元/張)活動門票、3 600張(價值30~
40元/張)3D巨幕、4D電影票。(廣東天氣 2018年9月11日)
“將”是副詞,用在動詞前面,有“快要”“就要”的意思。例1、例2、例3都是由“副詞(將)+承諾內容(動詞+名詞)”構成,屬于直接型承諾行為。其作用是營造了一種不久就后就要發生的情境,給人以希望,拉近了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距離。
1.2.2 動詞類承諾言語行為
例1:所有問題疫苗要一查到底水落石出。(中國政府網 2018年7月31日)
例2:中國絕不會走靠人民幣標志刺激出口的路。(中國政府網 2018年9月19日)
例3:您好,消防官兵依照國家規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如鑰匙落在家里,有兒童老人被困或煮飯燒水等有可能發生危險時,消防會到場救助,非緊急情況下建議找開鎖公司。(中國消防 2018年9月20日)
上面的例子都是對具體事情的回應,承諾行為由“能愿動詞(“要”/“會”)+承諾動詞+承諾內容”組成。承諾動詞前加上表示肯定或否定意義的能愿動詞,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表達說話者信誓旦旦的保證,容易贏得聽話者產生的信任。
1.3 指令類言語行為
“指令類言語行為是指說話人嘗試讓聽話人去做某事的言語行為,表現了說話者的意圖。”[6]政務微信中的指令言語行為是政府機構試圖讓聽話者(公眾)按照某種方式或流程去做某事。交流物是信息,交流角色是索取。其特點是[+完成索取行動]。政務微信指令類言語行為主要有主動性指令行為和回應性指令行為。
1.3.1 主動性指令行為
例1:快快來吧!說出你的故事,曬出你的美圖,秀出你的微拍,豐厚獎品等你來拿哦!(廣東共青團2018年9月25日)
例2:“最美琴&聲”2018青春上海青少年音樂眾創計劃等你來。(青春上海 2018年8月20日)
例1、例2都是活動發出的邀請話語,目的是行為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活動中去。主動性指令類言語行為在政務微信中具體表現為直接發出邀請、給出建議、提出勸告等。
1.3.2 回應性指令行為
例1:目前楊某已被警方帶回調查,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警方提醒: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希望廣大網民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平安中山 2018年9月25日)
例2:在此呼吁廣大交通參與者如對交通民警的執法、事故處理或管理工作有異議,應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救濟方式來保障自身合法權益,切勿以身試法,既侵害了國家的權威和法律的尊嚴,又給自身和家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廣州公安2018年9月26日)
例1是中山公安局對一女子在公交車“被猥瑣”的視頻的回應。“警方提醒”后面的建議內容,直接表明了中山公安局的目的,即希望廣大網民按照后面的標準去做。例2是廣州市公安局對辱罵民警的“囂張”車主進行行政拘留的事件做出的回應,并以提出呼吁的方式來促使聽話者完成支持和配合交警執法的言后行為。
1.4 提問類言語行為
政務微信中的提問類言語行為,并不是為了索取信息,更多的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受眾的注意,激發受眾的好奇心,更好地傳遞信息。在具體的提問中主要有兩種方式:自問自答和以問表非問。
1.4.1 自問自答
例1:成都破5年來最早入秋紀錄,小雨+降溫衣服該咋穿?(微成都 2018年9月13日)
例2:社保的這些“期限”,你清楚嗎?(中國政府網 2018年8月29日)
例3:今后對校外培訓機構有了哪些新要求?這10個干貨問題家長必知。(中國政府網 2018年8月28日)
例4:“一網、一門、一次”是什么?給咱老百姓帶來啥便利?(中國政府網 2018年8月15日)
上面的例子都是政務微信說話者自問自答的方式。交際目的都是為了引起聽話者對下文的期待,增強信息傳達效果。
1.4.2 以問表非問
例1:你知道嗎?成都現在已經有六環了!(微成都 2018年9月14日)
例2:最新版《成都市六環地圖》發行,你還不快去買一份?(微成都 2018年9月14日)
例1中的“你知道嗎?”是不參與前后語句的語法構建的話語標記語。此處不是真正提問,而是“用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提示對方注意他下面所要傳達的信息。”[7]
例2中“你還不快去買一份”是一種催促的語氣,它的話語意義是“喜歡的朋友可以去購買《成都市六環地圖》紙質版啦!”
2 結束語
政務微信的言語行為是政府機構實現交際目的的一種行為活動。不同的言語意圖,促使政府機構采取不同的言語行為類型。政務微信的言語行為類型,不僅承載著各自的任務,呈現不同的特征和方式,還具有真實準確、贏得信任、主動配合完成言后行為和增強表達效果的語用功能。
參考文獻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153.
[2]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Cambridge: Cambridge[M].University Press:12-20.
[3]胡壯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5.
[4]崔蓬克.言語行為視角下的政務微博語言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90.
[5]張玉上.承諾類言語行為與語用原則的選擇[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6.
[6]龔匡滿,韓戈玲.微商軟文中言語行為的語用效果[J].英語廣場,2017:55.
[7]張聰燕.話語標記語“你知道嗎”[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11):86.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修辭學視域下的政務微信語言研究”(項目編號NY-2018KYYB-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惠美,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