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鈺涵 闞爽

摘 要:目前,我國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而人口的變化趨勢逐年遞增,老齡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引發了很多醫療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些嚴峻的問題。本文旨在探究老年人規模不斷增大,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醫療三方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的負擔過高的情況。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醫療資源方面的供給,而且給整體的醫療體系建設帶來了沉重壓力。基于此,就需要我們以更積極、樂觀、科學的方法來面對并克服這一難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療保險基金;結構方程模型;作用機制
人口老齡化社會概述
首先,《2030健康中國規劃綱要》指出,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01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7%,預計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在健康服務與保障領域,截至2015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達到29.3%;截至2020年,預計達到2.5%;截至2030年,達到3.0%。其次,據《養老服務十三五規劃》統計,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支出將持續增長。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的老齡化已呈現了快速并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醫療市場的現狀分析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齡化社會伴隨的疾病出現概率逐漸加大,因此疾病對應的醫療保險基金支出概率也隨之增大。而這種不均衡的收支狀況就可以視為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基金運行造成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也可能通過其對社會經濟產出、勞動力市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對醫療保險基金運行產生間接影響。
人口老齡化社會對醫療保險基金的影響
老齡化影響醫療資金供給
我國現行政策是統賬結合的模式,而個人和社會這兩部分都在這其中占有一定比例,個人本身所持有的醫療賬戶的基金其實是按照個人的平均工資來定的,其是差異化存在的。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居民養老的合并更是加重了社會部分的壓力,使得本身的社會統籌繳費和發放在有些省份完全不成比例。隨著我國老年化速度的提升,老年人增多,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養老服務,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養老服務產業的產業容納度,進而增加了居民的養老成本。需求多了,對資源的利用率要求也就高了,醫療本身也就成了問題。基于此,對醫療保險,不論是服務、資源、使用率還是資金,都會形成一定的波動,而此時,供需矛盾就是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齡化加劇醫療費用的增加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不論是自身的生理還是心理,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消極反應,而我國現行的分級診療政策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小病大看”才是普遍行為。基于此,就會增加醫院的住院率,此時需求方的藥品獲得率也就會上升。另外,由于預期壽命的持續上漲,也使得老年人的護理需求、醫療保健需求等持續上漲,這些都給我國的養老、醫療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
醫保資金與醫療費用相矛盾
我國醫保資金與醫療費用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體。有的省份的個人醫保資金結余非常多、醫療水平相當高,這使得醫療保險并沒有普遍性地發揮作用。而反觀醫療資源使用率不高的省份,他們的基金會出現空賬運行,進而拉低了整體的消費水平。難以避免的是,醫療市場上會出現道德風險,但這種不穩定、不確定、不可控因素的增加會從一定程度上弱化醫療本身的實質要求和目的。而報銷得越多,醫療過程的模糊性就更不為人知,合謀的風險就越強,甚至會產生腐敗的行為和消極影響。
人口老齡化社會對醫療保險基金的作用機制
積極作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醫院的分級診療確實在實行,這從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大眾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認知,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本應該落實到社區,但實際推行的過程中,太多全科醫生的數量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保證。醫保資金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老年人的數量在增長,二是老年人數量在增長的同時,全民的健康水平在下降。而此時,加強他們對社區基層醫療的宣傳就是重中之重,這種積極的影響力應該發揚光大。基于此,當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才是真正對老年大眾生理和心理進行健康管理的紐帶和平臺。
消極作用——風險管控
目前,我國未富先老的現象極其嚴重。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不僅是養老保險基金存在資金缺口,甚至由于老年人口占比的上升,導致醫療市場也進入了緊縮狀態。而此時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及投資運營也面臨新的挑戰,由于大多數老年人對醫療知識的了解甚少,就會導致因醫療信息不對稱而產生醫生“誘導就醫,過度醫療”等問題;另外,因為老年人的思維意識的局限性,還會被引導和醫生產生“醫患合謀、騙保詐保”等行為。基于此,風險管控問題的加強迫在眉睫,應該適時發揮其在應對老齡化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
對策建議
加強醫療保險信息化建設
加強醫療保險的信息化建設是當前的首要任務。第一,需要建立大數據平臺,將所有醫療資源和醫療信息數據管理化,便于監督和管控;第二,建立信息化的評價反饋機制,不論是從上至下還是從下至上,都要有監督意識和自我評價的意識;第三,將資源錄入核算信息化。不論是藥品目錄、看病病人、治療信息都進行信息化的錄入,強化核查的質量,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滯后效應的發生。
完善老年醫療護理機制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養老資金的壓力,而健康水平的降低也在促使醫療市場改革的路徑不斷完善。從一開始的家庭養兒防老到現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點診療,再到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建設,最后是現在如火如荼發展的養老服務產業,這些一步步改革和完善的過程都是為了應對老齡化所帶來的風險。基于此,長期護理保險就為眾多的老年人口提供了一個新的養老思路,當他們護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生理健康需求就相應地得到了改善,也就為醫療保險的資金壓力形成了緩沖。
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
目前,我國養老基金已經建立了中央調劑金制度,這一政策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會縮減地區差異,減少群眾心理負擔。醫改的本真是回歸公益性,基于此,就要重視基金的調劑過程。當下我國很多省市的醫保統籌層次都具有差異性,普遍層次較低,可實施調劑的范圍也比較窄,“醫院、醫療、醫保”難以進行大范圍的調控,這時,在有限資源的可容納范圍下有效且合理地進行醫療資金的整合投資是很有必要的。
結語
我國醫療保險基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維持資金的平衡運作,從根本上去完善資金的收繳、提升保值增值的可能性,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進來,促進更完善的醫療基金體系的形成,進而為我國居民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