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章群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的迅速崛起,廣播電視媒體在新聞資訊領域“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獨領風騷的優勢已經風光不再。電視媒體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尋求重新設計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故事化敘事在電視節目,尤其是法制節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文章從法制電視節目工作者的角度,從法制節目的結構、懸念、模式三個方面解析如何做好故事化表達,達到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法制節目;電視敘事;故事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1-0126-02
在當前媒體變革環境下,“市場因素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市場機制的指揮棒將同樣在電視媒體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根無形的指揮棒,落實到實處就是收視率考核。為了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我們首先要提高電視人對節目制作的敘事能力。在新媒體迅速崛起,各級電視機構各出奇招進行激烈市場競爭的今天,獨家新聞甚至獨家視角都已經很難獲得了。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練好內功,深入挖掘。可以說,電視敘事的能力是電視節目尤其是法制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1 故事的力量
從《東方時空》開始,電視節目講故事的方式隨處可見。無論是新聞專題節目,如央視《新聞調查》,還是財經節目《財富故事會》、科普節目《走近科學》、理論節目《百家講壇》、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都以不同的形式在講故事。更不用說一批直接以故事為旗號的欄目,比如:江蘇衛視《天天故事會》、河北電視臺《故事坊》、遼寧電視臺《王剛講故事》和湖南經視《故事會》等。甚至一些唱歌跳舞的娛樂節目,也在大打“故事牌”,有人開玩笑說:“家里沒有一個‘血淚史都不好意思去上臺表演了。”
近年來,法制節目也越來越重視故事的力量,央視名牌欄目《今日說法》曾經改版為《撒貝寧時間》,突出故事化敘事后,收視率明顯提升。與新聞紀實類節目相比,雖然都是報道了真實事件,但不同之處在于故事節目不再僅僅滿足于及時,及時和準確的報道,轉而懸念化結構和情節的起伏生動。也是講究節目成本的今天重要的優勢,法制節目在故事化方面是有優越的先天條件:它起源于生活,貼近群眾,貼近現實,而且有人物,有情節、有戲劇化的矛盾沖突。法制節目由專題走向故事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在江西衛視《傳奇故事》制作經歷中,大部分節目都是從全國各地引進的。再重新包裝改編之后,通過“新瓶子裝舊酒”的辦法,使很多本來播出效果平平的新聞專題,變得曲折離奇,點石成金,引人入勝,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其中的奧秘就在于在尊重新聞真相的前提下,用故事化的手法對新聞素材進行二度創作,打破原有的平鋪直敘的敘事模式,巧妙運用倒敘、插敘、順序手法,突出懸念引導,充分運用講故事的各種技巧,發揮到最佳狀態。
2 怎樣講好故事
美國新聞欄目《60分鐘》有句經典的概括:“電視新聞欄目其實是新聞報道、戲劇文學和廣告包裝三種互不相融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三個因素完美地統一融合在一起。”電視一線的記者編導很多是新聞專業出身,往往重視了節目的“新聞報道”元素,而忽略了后面的“戲劇文學”和“廣告包裝”兩個重要元素。
新聞寫作課程是新聞專業的必修課,新聞五要素是新聞寫作的基本功,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不少編導就按照新聞寫作的要求,往往在開篇的導語部分就把“五個W”全部或大部分交代清楚。但這恰恰忽視了“戲劇文學”和“廣告包裝”的作用,觀眾在看完片頭后,基本上就可以換臺了,新聞短訊式的話語模式在故事節目中是最大的忌諱,講故事就要有文學戲劇方面的技巧。
2.1 結構:文似看山不喜平
首先在節目的謀篇布局方面了運籌帷幄,精巧設計,像圍棋一樣,首先要布好局,合理運用順序,倒序,插敘,補敘的敘事手法。
很多人的習慣都是采用順序手法,喜歡從故事的起因說起,娓娓道來,但如果觀眾對這個事件尚不了解,沒有興趣的話,對這個人物的過去經歷毫無興趣,而且,過去的事情往往缺乏生動的鏡頭來展現。因此,這樣的敘事方法要改變,法制故事節目更多運用倒敘和插敘、補敘的手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情節要跌宕起伏、張弛有度,在節目進行中,故事情節要不斷出現轉折、變化,事情真相撲朔迷離,讓觀眾一直關注的情節的發展。在節目的謀篇布局中,往往在每三到四分鐘出現一次“小高潮”,或是一個新問題的出現,或者新的重要人物出場,引出下一段故事環節,在觀眾出現注意分散,即將“審美疲勞”的時刻,用情節的變化,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抑制觀眾是用遙控器換臺的沖動,減少觀眾的流失。
2.2 懸念:猶抱琵琶半遮面
1916年美國導演大衛·格里菲斯的作品《黨同伐異》中,運用的“最后一分鐘營救”已成為影視作品經典懸念設置方式,他把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通過平行蒙太奇手段,將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平行動作交替切入,擺脫實際時間、空間的束縛,打破了傳統戲劇敘述原則,創造了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時空。
故事性電視節目往往在開頭設置最大懸念,然后每個段落設置一個小懸念,層層剝筍,步步為營。設置懸念的辦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提出疑問,如使用為什么、難道、莫非等開頭的疑問句來設置懸念。而更高明的手法是并不直接使用疑問句,而是讓觀眾自己產生疑問,幫敘事者提出問題。我們經常使用的是:“沒想到另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使事情又出現了巨大的轉變”“找到某某人之后,她說事情的真相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后來發生的事情讓在場的人大吃一驚!”
節目的最后:這樣的死亡到底是誰的錯?誰該承擔責任?引出對法律與社會問題的反思:犯罪嫌疑人受傷,該誰來救治?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后,節目的懸念大大增強,收視效果也非常好。
2.3 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
在房價攀升的今天,很多民間的法制糾紛題材都圍繞家庭財產,特別是以房產話題展開,如果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是就事論事的話,法制節目不小心就會變成房產節目。如某臺記者制作了一期題為《美國親戚搶祖屋》的節目,內容是幾個美國的表妹回國來與房產實際控制人爭奪房產的事情,乍一看有點老生常談、平淡無奇。經過斟酌修改之后把角度進行了調整,標題改為:《天下掉了個洋妹妹》。節目主持人說。曾幾何時,中國夢以求有個海關系,有個洋親戚曾經吸引多少人羨慕的眼光,但某某說,他家突然來了幾個自稱來自美國的表妹,卻讓怕高興不起來。
整個故事環環相扣,把普通的房產糾紛變成了一個懸疑的偵探故事。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所謂無巧不成書,生活本身是最好的編劇,有時候會發現,編劇“閉門造車”殫精竭慮往往都想不到世間有那么離奇的故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敘事中抓住關鍵的角度,圍繞重要的矛盾沖突展開故事情節。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一檔好的法制欄目,首先要有好的節目定位,其次要有流暢的故事化表達。這就需要電視工作者從故事的結構、懸念、模式等三個方面進行精妙設計。但是法制節目不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宣傳普及法理,千萬不要走向另一個宣傳誤區。
制作電視法制節目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片面追求離奇曲折的故事,而故弄玄虛誤導觀眾,違背新聞倫理,甚至制造虛假新聞。同時在節目的故事化中要注重弘揚社會正義,彰顯人間真、善、美、愛,發現人性道德情操,傳播正能量,引導受眾積極向善,遵紀守法。堅持好媒體的幾條底線,不逾規,節目才能長“制”久安。
參考文獻
[1]王冬玲.從《撒貝寧時間》看電視法制節目的品牌延伸[M].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1):50-52.
[2]何黎明.從《法治在線》看法制類節目發展[J].新聞戰線,2014(9):123-124.
[3]刁姍姍.從《普法欄目劇》看電視法制欄目的發展策略[J].傳媒,2014(16):37-38.
[4]李旭.德字當頭——論地方電視臺法制節目轉型升級[J].電視研究,2015(S1):31-32.
[5]匡蔚青.省、市電視臺法治類節目現狀與思考——以江蘇省、市電視臺為例[J].電視研究,2015(12):70-71.
[6]王秀珍.社會治理視閾下電視法制節目的創新發展[J].編輯學刊,2015(3):43-48.
[7]楊梅.法制類節目的危機與對策[J].電視研究,2015(S1):51-52.
[8]蔣全福,李燁.電視法制節目農村傳播效果實證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周邊農村為例[J].中國報業,2015(22):33-34.
作者簡介:何章群,滁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