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剛
摘 要:工商管理專業一直以來的實訓內容都是值得思考的,而目前社會和市場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逐漸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管理和控制,充分發揮出專業實訓的作用。隨著逐漸構建了完整和諧的實訓系統,充分發揮出實訓的重要作用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實訓對于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國目前的工商管理實訓仍舊存在很多相應的問題,只有通過相應的方法逐漸改善實訓的內容和方式,才可以確保我國工商管理實訓水平的穩步提升和發展。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實訓;內容;思考
專業實訓體系的基本架構
對工商管理專業進行實訓體系的構建需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目標,通過學科的建設,逐漸培養出市場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在進行基本架構的時候,需要以課程體系為基礎,逐漸優化資源的配置,結合市場特點,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設施的利用效率。構建相應的實訓體系時需要以明確的目標為根本,確保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創新性,考慮其中的獨立特色,實現市場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進行課程教學環節設置的時候需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的情況、專業知識和實際要求做好知識與實踐的融合。對于不同的教學方式,要進行多層次的融合應用,提升創新性,確保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傳統知識的空洞理論與實際操作進行相互融合,實現技術的合理應用。
實訓內容的重要性
實訓內容的應用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提升學生應用理論知識的熟練程度。通過相應的實訓,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實現對不同知識的多方面理解,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還可以加深對企業管理的全面認識。通過實訓課程,可以將相應的教學理論充分應用到實際中,確保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相應的認知。在實訓中,學生通過不斷地動手操作,與教師之間提升了溝通,熟悉了相應的操作流程和步驟,在正式工作的時候可以有較高的初始工作效率和適應性,實現了學生自身職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工商管理專業實訓現狀
我國目前工商管理專業實訓情況并不樂觀,很多內容都呈現出模式化的方式,而且內容相對單一,實訓形式固定僵化,在日常實訓的時候已經形成了相應的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聽,然后按照教師的安排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和作業。這樣的模式根本無法滿足高標準實訓的要求,更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學習,導致學生在整個實訓過程中過于被動。對于一些學校來說,實訓甚至成了一種形式。很多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室建設并不完善,再加上市場的影響,導致實訓教室中很多設備都比較陳舊,甚至一些學校對實訓僅僅存在定義,根本沒有進行過真實的實訓教學。學校中缺乏實訓專業教師是比較常見的問題,目前,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一直提倡雙師教育,即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但是真正實現雙師教學的學校很少,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和目標,導致工程管理專業實訓十分被動。
工商管理專業實訓內容的改善和提高
為了實現工商管理專業實訓水平的提升,必須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雙向信息交流模式,從傳統的講授課程方式轉變為問答模式,這樣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對于工商管理學生的培養,還需要結合團隊式教學方式,提升實訓氛圍,引進具有較高實踐能力的教師,為學生的實訓提供充分的指導。對于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實訓教室進行修建,不斷引進相應的先進教學儀器,提升整體的實訓水平。在進行實際實訓的時候,要將傳統的教學充分利用起來,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水平,通過日常的溝通,確保實訓課程的良好開展。對于實訓基地的建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發展和控制,確保滿足學生的實訓要求。
結語
在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通過合理的實訓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還能夠確保其進行相應內容的實踐,提升專業性和實踐性。實訓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具有較為突出的作用和效果,能夠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就業水平,在不斷競爭的就業行情中獲得較為良好的就業率。從我國目前的工商管理實訓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一些相應的問題,只有通過相應的實踐教學,從多個角度改變傳統的實訓方式,提升實訓的綜合水平,才可以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石振香.工商管理專業改革目標設計與實踐教學體系探索——以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為例[J].湘潮(下半月),2016(06).
[2]李泓欣.可雇傭性為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
[3]盛麗俊.工商管理專業運營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
[4]陳學云,馮春梅,呂有清,黃山青.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及社會評價[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8).
[5]伍再華,楊牡丹.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文獻綜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3).
[6]董曉東,金玉然,宋偉,徐大勇,張琦.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資源改革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