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鳳燕
摘 要:二語習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學習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本文從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的假設入手,淺談如何將此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以及由此理論得到的相關語言教學啟發:例如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良好的第二語言交際環境(全方位浸泡式教學);向學習者提供可理解輸入;注重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盡量讓學習者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體會到語言交際的樂趣;了解語用移情和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如何培養語言學習者將語用移情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運用到語言學習當中去等。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克拉申(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假說;第二語言交際環境 可理解輸入;學習者情感因素;語言教學
在當今信息更迭極為迅速的時代,第二語言的學習往往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二語習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學習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1.習得與學習區分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3.監控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4.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5. 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雖然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和質疑,但其理論與二語教學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 對第二語言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
一、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良好的第二語言交際環境(全方位浸泡式教學)
Krashen的習得與學習區分假設(The Acquisition Lear-
ning Hypothesis)突出強調了習得在發展第二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所謂“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實際實踐,無意識的吸收到這種語言,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正確的使用該語言,兒童習得母語便是這樣的過程。這就啟發了我們在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中應盡量創造出一個浸泡式的、純正的聽與說的語言交際環境,創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開展與外語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習者“在做中學——Learn by Doing”,同時為學生提供所學的第二語言母語國家的文化體驗,如開展出國游學等實踐活動,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化視野,讓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實際地運用語言,使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浸泡在”全方位的外語學習環境中,像小孩子學習母語一樣,自然而然地習得外語。
二、向學習者提供可理解輸入
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把語料的理解放在首位,認為可理解的輸入是二語習得的前提和核心,有助于語言能力的培養,而過于超越學習者現有水平或接近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都無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Karshen把學習者目前的水平定為“i”,“i+1”是學習者容易接受和習得的語言輸入級別。在語境(context)和語際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的幫助下,學習者理解了“i+1”的語言材料,才能實現語言習得從而提高其語言能力。如果輸入語料過深或遠高于學生現有水平,即“i+2”或者過淺而低于學生現有水平即“i+ 0”或“i-1”,都會造成理解困難,無益于語言能力的提高。根據此假說理論,要使語言輸入對二語習得有利,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應向學習者提供“略微”超過學習者目前的水平的,可理解的輸入材料,盡可能的向學習者提供有趣且相關的話題,引導和鼓勵學習者利用語境和原來已有的知識來理解輸入,同時,因為學生需要有很長時間的對感興趣的所學內容進行廣泛的閱讀和進行許多的聽力練習,才能夠實現語言的習得,還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多媒體或者互聯網等輔助工具來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輸入。
三、注重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盡量讓學習者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體會到語言交際的樂趣
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認為,可理解的輸入只有在情感過濾低的時候才能實現。這就要求在第二外語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一種情感過濾程度低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習者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者的自信心并排除學習者的心理障礙十分重要。在教學活動中,不要過多地去糾正學習者在語言表達過程中所犯的語法錯誤,而是通過鼓勵和引導的方式,使學習者勇于表達想要表述的意義,教師應該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而不是“統治者”的作用,應致力于培養學習者的興趣、增強其自信心,來激發其學習動機,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習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通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減少學習者的語言焦慮,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二語習得過程是學習者積極參與的心理過程,是學習者對所獲得的語言輸入進行儲存和整理并加以應用的過程,“習得”某種語言比“學得”某種語言更有效。語言的習得,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培養,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習者來說,都是一條在實踐中不斷自我調整,不斷自我完善,不斷探索和改進的學習之路。
我們還要注意,盡管克拉申的假說理論在強調輸入的質和量和注重學習者情感等觀點上是符合認知學習理論的,并給外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啟發,但是其忽視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和過分強調粗調輸入,過度忽略語法教學等都是違背認知規律的,其假說理論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引用其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時,我們要做到有批判地吸收,外語教學只有建立在科學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基礎之上,我們才能設計出符合外語教學規律的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 York:Longman,2000
[2]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3]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4]肖云南,戴曼純.二語習得研究成果在課堂教學的應用問題 [J]外語界,2004年第3期(總第101期)
[5]王建平,語言習得與文化習得[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
[6]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