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屏
摘 要:“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最終目標的教育理念。在“研學后教”課堂中,遵循“研學后教”的教育理念,建立小組合作機制,營造和諧的氛圍,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建構過程,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本”轉變。
關鍵詞:研學后教;問題解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力
“研學后教”模式是基于當前國內的多種成功模式,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掌握知識和方法;“后教”主要針對學生鉆研后存留的疑點與難點,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點撥與拓展,充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研學后教” 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在數學學習中,“問題解決”是一個數學基本技能,也是一個發現、探索的過程,還是以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為途徑。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樹立現代數學觀念,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為宗旨。
一、創造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創新往往從問題開始,好的問題是創新的源泉。一位著名數學家曾說過:你得對你想知道的東西有疑問。在“研學后教”的數學課堂,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創設數學情景,就是呈現給學生刺激性數學材料信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思維,激發其好奇心和發現欲,造成其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喚醒其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激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因而在“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情境,對于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在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環境下,人的思維是最活躍的。因此,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權威架子,通過自己的言行、態度,給學生一個個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另外,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其進一步摸索,大膽創新。
二、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僅僅是教學的開始,“問題解決”是學生對教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其核心就是讓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其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的結論,更多的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原始狀態。“研學后教”教學模式,就是通過學生的活動,豐富學生“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在靈活多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盡量使每位學生發揮其思維的最大潛能。
例如,探究圓柱表面積的研學活動中,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通過實驗、思考、推理和交流,親身感受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建模過程。因此,有效的研學活動要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點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經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感受成功的愉悅,培養他們探索、創新的意識,發展他們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小組合作,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也有所不同,有些問題靠個人能力不容易解決,而合作學習就成了學生解決這一難題的良好學習方式。“研學后教”課堂模式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利用學生間、師生間的人際交往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和能力發展。 “研學后教”課堂的基礎是構建合作學習小組,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機制,組內有相同的目標,不同的分工,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激勵與促進,促進問題解決能力逐步提高。
適度的多媒體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到來,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見等,因此“研學后教”課堂應運用信息技術創造學習情景,讓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發現問題,辯論問題,確保學生有機會進行清晰的表述,從而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四、多元多向,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能力的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當然也應是評價的主體。“研學后教”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行為都要求由“師本”向“生本”作根本性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研學課堂中,老師會創造機會給學生,以多元多向的渠道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能力。
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應該包括學生在研學過程中表現及最后的收獲兩部分。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反思和自我評價,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評和反思意識,學生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在“研學后教”課堂中,遵循“研學后教”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建構過程,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課堂中更要建立小組合作機制,提高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促進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以多元多渠道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本”轉變。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2012年7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問題解決的教育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番禺教研》2012年第3期 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