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飛

摘 要:為豐富培訓模式,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突出實效性,提出了“3+1”培訓體系?!?+1”培訓體系即三個培訓、一個論壇,四位一體的學習型班組建設模式,四個部分內容為:理論授課(引師傳經)、現場實超(推陳出新)、換崗輪訓(一專多能)、技能論壇(交流提升)。通過這四位一體的培訓,逐步錘煉出一支“精一、會二、通三”的“一專多能”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復合型員工隊伍。
關鍵詞:“3+1”培訓體系;一專多能;復合型員工
對煤礦企業來說,搞好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基礎在培訓,關鍵在人才。針對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必須增強全員素質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豐富培訓形式,體現超前性、突出實用性。分層次、分專業、多渠道地開展培訓活動,努力把培訓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3+1”創新培訓體系內涵
“3+1”培訓體系即三個培訓、一個論壇,四位一體的學習型班組建設模式。創新培訓體系四個部分為:理論授課、現場實超、換崗輪訓、技能論壇。通過這四位一體的培訓,逐步培養出一支“精一、會二、通三”的“一專多能”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復合型員工隊伍。
二、“3+1”創新培訓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一)理論授課—引師傳經.實行每周一課制,聘請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的“老工人、技師、高級技師、工程技術人員”,結合實際,側重實用性。
1.授課內容。包括:《煤礦安全規程》、一通三防、應急救援、自救、互救與創傷急救、煤礦安全生產方針與法律法規、現場管理等。
2.授課老師。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老工人、技師、高級技師、工程技術人員”。
3.目標要求。煤礦安全教育與培訓具有直接性、經常性、針對性、及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是一項長期的基礎工作,要做到四個堅持:1.堅持以人為本;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3.堅持持之以恒;4.堅持行為養成。
(二)現場實操—推陳出新.本著“理論實踐同步,注重教學實效”的培訓原則,進一步加大對員工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和考核力度。圍繞井下現場操作前準備、現場操作流程、收尾工作和問題處理等崗位技能和操作知識對學員進行現場實操考核,使員工把所學理論有效踐行到工作當中,確保員工崗位技術理論知識培訓與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結合。
1.實操模式.如下圖所示,實操模式培訓模式包括:井下現場集中面授、導師帶徒集中訓練、研討交流、效果考核。
1)井下集中面授:聘“老工人、技師、高級技師、崗位能手”到現場進行示范教學。逐步推動安全教育培訓由理論教學向現場教學、實物教學和實踐操作過渡。
2)導師帶徒集中訓練:集中面授后,采用導師帶徒方式進行集中訓練。把學員分成若干組,分別由不同老師負責傳授,反復訓練,使廣大員工真正懂操作規程、懂工藝流程,會操作、會維修、會鑒別、會排除故障,真正做到“一人明白,全班都會”。
3)研討交流:集中訓練后,舉行經驗交流會,每位學員須準備一份在現場實訓中的經驗交流材料,通過交流操作經驗,促進職工之間互相取長補短。
4)效果考核:加強實操訓練考核,確保訓練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2.相關要求.1)強化認識,嚴格執行。切實做好員工訓后實操技能考核工作,提高員工實際操作的技能水平2)與“手指口述”、“現場教學”、“師徒幫教”、“技術比武”結合起來,相互促進。3)實操技能考核成績突出的個人和班組進行評比。
(三)換崗輪訓—一專多能.一專多能培養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復合型隊伍。當工種崗位缺人時,就可以頂崗作業,既能解決班組在缺人時的生產矛盾,又擴大職工的工作范圍,增強職工對工作的興趣和在事業中自我成才的自豪感。
(四)技能論壇—交流提升.為進一步拓展自主教育培訓的途徑,推出“技能論壇”。通過技能論壇,把職工個體學習和組織團體學習整合起來,使班組學習成為職工技術交流的“小講臺”,傳授知識的“小課堂”,解決技術業務的“諸葛亮會”,技術練兵的“演武場”。
1.交流目標.通過技能論壇,員工由親身實踐、個人回味、反思感悟、交流提升,最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實施方式.利用“技能論壇”這個載體,讓廣大員工做發言的主角。對本崗位的安全狀況、工程質量、任務兌現、材料消耗、勞動組合、工時利用、工序之間的配合和銜接進行深入討論:
三、“3+1”創新培訓體系實踐效果
不斷創新培訓模式,立足崗位,勤學苦練,著力錘煉“技能型”班組,以全面提升各類人員素質為目標,強化全員崗位培訓,不斷完善機制,創新方法,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
1)通過理論授課,使廣大員工懂操作規程、懂設備結構、懂設備性能、懂工藝流程,會操作、會維修、會鑒別、會排除故障,真正做到“一人明白,全班都會”。
2)通過現場實操,超前謀劃,培養出一支“精一、會二、通三”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員工隊伍。
3)通過換崗輪訓,切實提高班隊自主管理水平,增強班隊駕馭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按照“交流、培訓、提高”的原則,對在職班組進行換班輪訓,使其開闊視野,在個人素質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培養出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班隊管理隊伍。
4)通過技能論壇,把職工個體學習和組織團體學習整合起來,使班組學習成為職工技術交流的“小講臺”,傳授知識的“小課堂”,解決技術業務的“諸葛亮會”,技術練兵的“演武場”。
參考文獻:
[1]勞冬冬,馮達麗,彭桂明.淺談企業員工培訓與開發的方案設計[J].現代企業文化,2010(24).
[2]徐麗娟.員工培訓與開發[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3]吳召軍.淺談新時期企業員工培訓的幾點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