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晨
摘要: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感,立足實際,優選有效策略,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增強學生閱讀欣賞、理解和感知能力,實現文感的提升和深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文感培養
所謂文感,顧名思義,即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過于偏重知識傳授,從而忽略了學生的文感培養,導致學生難以真正入其境,體其情,悟其理,品其味,得其趣。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文感,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獲得情感熏陶,審美體驗和思想啟迪,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文化品位。
一、反復朗讀,把握技巧,培養文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培養學生文本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本朗讀,引導學生把握朗讀技巧,反復朗讀,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頓、節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本,要讀出其意,讀出其情,讀出其韻味,讀出其意蘊,讀出敏銳的感知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感。
如在朗讀《沁園春·長沙》時,學生要把握剛勁豪邁、蕩氣回腸的情感基調。“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開篇三句,作者營造出廣闊、遼遠的深秋意境,朗讀時語速要緩慢,語調要平穩。“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朗讀時語調要舒緩;“看”字為領起字,朗讀時要稍加停頓;朗讀“萬”字時,要重讀;朗讀“遍”字時,要上揚;朗讀“染”字時,讀音要稍微拉長;朗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時,語調要上升,讀出活力;朗讀“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時,“擊”字要重讀;朗讀“萬類”后,要稍停頓;朗讀“競自由”時,要讀得高亢有力,讀出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朗讀“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時,語速由慢到快;朗讀“遏”時,需重讀,要讀出革命者中流砥柱、激流勇進的豪情壯志和對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
二、品味推敲,字斟句酌,錘煉文感
語言文字是文本思想和作者情感的外衣。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細細品味,慢慢推敲,字斟句酌,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從而錘煉文感,把握文本深意,體會文本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真言寫真景,以真言抒真情,語言看似普通,細細品之,實則耐人尋味。在描寫月光時,作者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作者巧用通感的比擬手法,恰到好處地描繪出月光的皎潔彌漫。一個“瀉”字,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生動傳神地寫活了月光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再配上“靜靜地”這一修飾語,既寫出了月光的流動,又寫出了靜穆的景象。“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一個“浮”字,十分生動形象,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月色朦朧,若有若無,如夢似幻,讓人浮想聯翩。
三、拓展遷移,想象創作,提升文感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從文本中獲取技巧和方法,使之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引導學生拓展遷移、想象創作,從而提升學生的文感。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借鑒寫作技法,遷移運用,強化文感。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寫作方法匠心獨具,是借鑒遷移的好范本。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借鑒文本的寫作技法,放飛想象,創作應用,從而加深體驗感悟,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
第二,批文入情,情動辭發,撰寫讀后感,深化文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批文入情,撰寫讀后感,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和聯想。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文感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提升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文感訓練,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把握文本精神的實質,領略文本的語言美、情感美、思想美及生命美,變閱讀為“悅讀”,提升學生的文感和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