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蘇丹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寓言:一個人正在沙漠里行走,突然有個聲音對他說:“撿一些石子放在你的口袋里吧。”這個人彎腰照辦了。第二天,他將手伸進口袋時驚奇地發現,口袋里放的不是石子,而是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是那個聲音,如何讓學生擁有好習慣這枚石子,讓其成為學生生命中鉆石般的精彩,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總是在不斷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突然有一天,我想出了一個妙計——送給學生三份禮物。
古人云:“站如松,坐如鐘。”可是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上課時,他們的坐姿不正,總是七扭八斜,一點也不規范、美觀。于是,我決定送給學生一棵“故事樹”。我把它畫好,貼在班級的墻上,上面粘貼了一個個精心制作的“故事果”。閑暇時,我就會摘幾個小故事送給學生。在故事《養成良好的站、坐、走習慣》里,學生感受到了養成良好的形體姿勢對自己健康的重要性;在故事《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里,學生體會到了想和做的結合,認識到自己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對今后的學習很重要;在故事《洗馬桶》里,學生認識到,養成好習慣的關鍵在于自己對學習和生活要有計劃,并從一點一滴中注重養成好習慣……
常言道:“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在學生領略了這一個個小故事內涵的同時,學生也會慢慢將其精華的養分嵌入他們的思想行為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升華,也強化了他們養成良好習慣的主動意識。因為“故事樹”這份禮物,在學校10月份舉行的微型課隊列比賽的展示和訓練中,我班上的學生思想統一、目標一致,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嚴格要求自己,真正感受到好習慣的魅力。
在班級管理中,我通過不斷運用“榜樣”的力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好習慣。可是,有一天,當我上英語課時,下課鈴一響,班上就炸開了鍋:“張樂樂快點交作業。”“杜志遠,你的作業本在這。”“下節課是什么課呀?”……我們班從來都不缺大嗓門,早晨從操場上回來,敞開嗓子在班上大喊著交作業的情景比比皆是。
經過了思索和準備,我決定送給學生第二份禮物——一粒“清心果”。在一節主題班會上,我對學生說道:“最近,每一位同學都很努力,進步也非常大。我決定送給大家一粒‘清心果。請小組討論一下,老師送的這粒‘清心果的樣子、味道,以及吃下去的感覺是怎樣的?”討論后,我給學生出示了答案:“它的外殼是沉穩,內瓤是恬靜,種子是快樂要。當你吃下去的時候,你立刻會覺得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早晨醒來含一粒,你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著,學會理智、學會安靜。”我還說道:“大家吃了這粒‘清心果以后會怎么做呢?”學生們分別答道:“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學會安靜。”從那時起,下課后教室安靜了許多,學生的課前準備也積極起來。
為了讓學生守護好這份難得的“好習慣”,我又送給學生第三份禮物——一把“功能傘”。這把傘是以愛心和希望為柄,以信心和細心為構架,以恒心和精心為面料,目的是讓學生在遇到榮譽或挫折時,能夠撐起它,堅定信念,守護好自己擁有的好習慣,朝正確的方向繼續前行。在“功能傘”的感召下,學生的課間操、放學的路隊都能夠整齊劃一,秩序井然;在班級衛生的打掃過程中,他們能夠做到自覺、認真,并富有責任感。整潔干凈的桌椅和地面,陪伴和美化著學生純潔的心靈,課前也能聽到學生瑯瑯的讀書聲。當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學生也能夠運用“功能傘”的神奇力量,驅除陰影,使學生團結一心,鼓足干勁,迎接下一次成功的曙光。
好習慣養成的這“三份禮物”,無影無形,又無處不在。雖然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帆風順,個別學生也會出現反復的現象,這就需要班主任通過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把好習慣的種子根植于學生的心田,每天引導學生們澆水施肥,讓好習慣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充盈著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每一天。
(作者單位: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