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西門小學 福建南平 354200)
創設情境,直接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有一位小朋友沒有帶小棒,老師準備借一把小棒給他,你們能一眼看出有幾根嗎?(不能)猜猜大約有多少根呢?
生猜,老師提示多了還是少了,教師適時揭示正確答案:12根。
自主嘗試,探索新知:
(1)師:認識11嗎?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11”?
(2)擺11根小棒。怎樣擺,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
(3)學生操作,同桌交流。然后上臺展示。
(4)比較,引出捆成一捆的擺法。教學11的組成。
[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以“認識11”為突破口,從“怎樣擺,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這樣一個問題入手,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棒的根數,從中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個十的必要性,逐步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
(1)12根小棒怎么擺?展示并說組成。
(2)15根小棒怎么擺?(方法同(3)上)
(3)(投影顯示2捆小棒)誰知道,這里有幾根小棒?你是怎樣想的?——“2個十組成20,20里面有2個十。”
(1)(直尺圖)你看,數娃娃們都跑到了哪兒了?數娃娃11和20正在找自己的位置呢,聰明的小朋友們幫幫它吧!數娃娃20很高興小朋友幫它找對了位置,它說:“我還帶來了一些好朋友,它們‘比我20小又比11大’,小朋友,你們能猜到嗎?
(2)讀0-20各數。你能閉上眼睛把它們倒過來數一遍嗎?
(3)這些數中,你最喜歡哪個數?挑選你喜歡的兩個數用小棒擺給同桌看,并說一說,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4)我喜歡一個數,想知道是幾嗎?——“這個數在14的后面。”我還喜歡一個數,——“這個數在17和19的中間”。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考慮到本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11~20各數,因此,在重點認識11的組成后,跳躍式地選取“12、15、20”進行認識,然后再通過開放性的練習認識其余各數,了解學生對序數、數的大小等概念的掌握程度。這樣的設計既富有情趣與挑戰性,也有助于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
(1)課件演示20只小雞,學生估計。
(2)數一數,20、到底是幾只?你是怎么數的?(滲透數數方法:一個一個,兩個兩個,五個五個……)
[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估算意識,又激發起學生數數的主動性。在多種方法的數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互補和碰撞,不但能使學生享受到數數的樂趣,還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數學意識的提高。]
本節課教師立足于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教師轉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刻認識到新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實現了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備知識點,而且挖掘出其中的情感生成點和能力培養點。課堂上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感受和體驗,,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動手操作去體驗去領悟。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建構了以探究、理解、體驗、分享與合作等為主要特征的優質數學課堂。
“以生為本、關愛至上、協調發展”具有親和力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這節課中已悄然形成。教師能從內心認識到,學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需要得到尊重和指導的人。學生不是讀書機器,等待填充的容器,更不是一教就懂的天才。教師不僅扮演了“教”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的引路人;而且還學會了換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學生的位置來認識體驗、思考問題,用學生的眼光去審視教學內容,即教師還要扮演“學”的角色,從而成為學生探究知識道路上的合作者。教師能思學生所思、解學生之惑、料學生之錯、樂學生之樂、贊學生之優、想學生之遺。這節課學生始終在一種和諧、愉悅、有序的課堂氛圍中增長知識。
(1)注重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結合本節教材內容特點,從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層次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猜小棒)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運用多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來完成學習。合作學習不僅可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還可以通過學生間的有效溝通與交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過程。在各種能力的培養中,思維能力是自學能力的核心,是貫穿自學過程的主線。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間爭論,讓他們在熱烈的氣氛中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得出結論。使學生從中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4)注重課堂設計
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在智障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要寬容和善待學生的錯誤,要耐心等待學生的進步,要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要相信學生是有發展潛力和發展愿望的,從而使智障學生數學課堂變成學生學習、成長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