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中培才學校 廣東湛江 524037)
教師的文本理解能力是指教師在文本解讀中所表現出的特有素質及能力,是指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首要條件,能夠體現出教師的文學修養、教學能力、審美取向、倫理情操等多重因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文本的個性化理解是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教學方法及流程的重要依據,也是分解課堂目標、選擇知識導向的基礎所在。以下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探討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師的個性化文本解讀能力。[1]
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學理論素養,只有理論基礎豐富,才能提高教師的文本賞析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廣泛涉獵相關文史知識以及期刊雜志,這些學術資料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學理論觀點,教師要善于將這些觀點與自己的教學工作相結合,從中汲取豐富的專業營養,促使教師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這些對于提高教師的個性化文本解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三峽》一課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品味課文當中的蘊含在文字中的美感,在文字當中體驗三峽的美景,在山峰、季節之美中領略三峽的神奇造化。在抓住“景美”特點的同時,引領學生“由景及情”,體會課文當中表達的對祖國大好山河的敬仰和愛慕之情。能夠抓住這樣的教學細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已經學過的古詩《早發白帝城》,引導學生感受在不同的心境下對相同景色的不同體驗。對比“兩岸猿聲啼不住”和課文中“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不同情感內涵,從而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通過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能夠形成更有效的教學互動,促進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2]
教師需要對整本語文教材有系統把握,從而制定更科學的教學計劃。把握課標就是理解整體教學綱領,這也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文件,通過新課標引導教師能夠更全面的理解教材編寫意圖,進而深度發掘教材優勢,制定更科學的教學計劃。例如在新課標中突出學生閱讀現代文的速度不低于500字/分鐘,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閱讀中,由于文章篇幅較長,還有一些生僻字,但是對學生的整體閱讀影響不大,因此可以采取默讀的形式引導學生通篇讀完,進而培養學生連續閱讀、通讀瀏覽的閱讀習慣。在學生通讀之前,教師必須細讀文本,才能對其中學生理解的重點、難點有所把握,確定采取怎樣的閱讀方式,進而實現語文教學與新課標的有機融合。
教師對于文本的理解最終要體現在教學中,是為了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文本講解,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印象。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教師在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中可以適當引入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出更生動、更形象的文本理解情境,促使學生形成文本情境的沉浸感,從而更深度的理解課文內容和情感內蘊,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木蘭詩》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電影《花木蘭》的片段,從而引出新課,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對文本的初步理解概念,對詩中的人物、事件、前因后果等有所了解,從而進入課文情境中。在多媒體情境引導下,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將晦澀的詩文內容負轉化為情景故事,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3]
語文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能夠幫助其了解教學的重點、難點、趣點所在,也就是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教師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能夠找出文章中的結構特點、遣詞造句特點以及文本特色,這是教師高質量備課的基礎。結合這些知識要點有利于教師尋求更高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誠實求真的優秀品格,同時還可以嘗試學生從自己的理解認知角度對成人的偽善、阿諛進行批判,這些都可以是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但是整體來看仍需要以學生誠實品質的培養為重點。教師通過文本解讀能夠更客觀的判斷每一篇課文在單元教學中的位置,確定整體教學目標之后在制定教學細綱,從而突出語文教學的系統性和銜接性。通過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有利于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指向性,減少教學當中的無用功,以此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尤其是在文本理解方面要突出個性化特點,有重點、有取舍的參考教學資料的同時,更要結合學情、教情對文本進行深度理解和剖析,從而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化、個性化、拓展化特點,通過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從而讀出情感、讀出個性、讀出內涵,為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