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外國語學校 山東聊城 252000)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實現數字化,語文教學也需要實現“數字”的應用,但這里的“數字”并非是信息技術上的數字化,而是指單純的數字。過去很多老師認為,語文作為萬科的基礎,與理科性的學科不存在實質性的交叉關系。近年來,有些老師開始“探討語文教學體現數字之美的方法、策略”[1]如薛凱、張英兩位老師都曾提及數字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2]也有一些老師在尋求理科思維的語文教學,數字在語文教學的應用不僅打破數學與語文的藩籬,更助于實現知識性與趣味性傳遞的高效,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實現數字在語文教學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實現語文知識傳遞的高效性是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一大挑戰。特別是在公開課中,對知識傳遞高效性的要求就更高。高中語文的篇目較長,特別是小說,如蘇教版《最后的常春藤葉》就有53個自然段,要在短短的一節課內將所有的知識傳遞對教學無疑是一大挑戰。如何幫助學生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這需要老師具有很高的整合歸納能力,實現數字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比如,蘇教版語文此情可待成追憶板塊的《陳情表》教學,我們就可以運用“4321”的數字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抓住作者的4種不幸,3次被逼迫,2種情感,1個請求。在《項脊軒志》教學中則實行“1234”的步驟,即1個房子,2種情感,3世變遷,4個女人。看似簡化的數字,可以讓學生在幾分鐘內抓住關鍵點。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將內容用最簡單的數字表述,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加快學生的識記速度。實現數字在語文課堂的應用,需要實踐者樹立創新意識,大膽嘗試,也需要教育管理者給予老師足夠的彈性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更關注課本、課堂、學科本身,這在無意中,為學科教學的發展制造了一道隱墻。要實現語文教學的發展,必須要打破這種桎梏,實現跨學科之間的合作。語文教學更應從“文史哲不分家”的狹隘視野中走出來,找到數理化與語文的結合點,尋求更簡潔高效地表詞達意的方式。 此外,可以利用數學算式來鞏固語文成語,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種特征就表現得更加明顯,如前一階段網上比較火的成語數學運算。
( )親不認+( )技之長=( )上八下 ( )竅生煙+( )無所有=( )仙過海
( )面玲瓏+( )鳴驚人=( )死一生 ( )牛一毛+( )氣呵成=( )全十美
在人文精神的培育過程中,我們可以數學公式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這個公式被網友解讀為:“每天進步一點點,屌絲一年變富帥;每天退步一點點,富美一年變挫矮。”
所謂“語文教學理科化”并非是指語文教學授課模式單一化,而是特指語文課堂“程式化”。語文作為人文學科,作為萬科之基,包羅萬象,因而更應注重考查學生思維的廣度,這需要我們要引導學生打破學科界限,樹立綜合觀念。如,詩詞鑒賞時,引導學生樹立“53”觀念,“五看”(看要求,看詩題,看作者,看內容,看小注)和“三思”(思要點,思定位,思分值)。作文時,也可引導學生用其他學科知識。如“我的地理就如中國的東部沿海,物產豐富,人力充足;我的英語就如干涸的大西北,地廣人稀,雖有心開發,卻因先天的自然條件所限,一直處于欠發達狀態,我有心做到東西互通有無,但這需要制定五到十年的發展規劃”,語言幽默詼諧,很新穎。
但數字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也有很多受限情況。首先,過于高效的整合信息會造成對文章深度挖掘不夠。其次,跨學科的合作存在現實障礙。各科間的競爭關系使有的科目“重此薄彼”,認為語文“學不學都可以”,在某些學校,語文更是處在“夾縫中生存”的尷尬境地。不管怎樣,語文教育工作者還需在更多的層面探求語文與他科的合作。如語文習作,我們可以借助抽象的圖形或數字來進行想象訓練。是不是也可以利用物理化學呢?這就需要老師們進一步地探究。我們有理由相信數字的運用,有利于構建語文高效課堂,而且很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