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外貿職業學院 山東泰安 271000)
在當前世界發展多元化,特別是我國“一帶=-;6一路”倡議的實施下,外語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工具功能和提高人的人文素養的渠道功能越發突顯。但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外語教學內容的“內外”不平衡的問題。“內”主要是指用外語學習母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等的教學活動,“外”就是用外語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等的教學活動。外語教學應體現“內”是“外”的基礎和出發點,不應“內”“外”有別,而應均衡布置。[1]
外語教學內容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是“內”“外”有別的主要體現之一。為彌補這種“缺失”,我們實施了英語體驗本土文化的師生自編素材教學實踐,借以體現外語教學中“內”“外”學習的均衡,實現外語教學最終培養人的宗旨。[2]
本土文化豐富而多樣,遴選教學主題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感興趣的東西,最有動力,如果它還包含了學習者自己的思想和努力在里面,其學習動力就更強勁。這體現了心理學上的 “自己親手做的飯吃起來更香”的原理。其次是要突顯本土特色,做到人無我有,彰顯本土文化主題的可學性和可欣賞性。
篩選主題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線下社會實地調查,二是線上查找搜集,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習者初期收集的材料是樸素的,要成為嚴謹的學習素材,需要進行精細加工。鑒于高職學生的現有英語能力和水平的局限性,單個學習者完成材料的深度加工具有一定困難,理想方式是小組合作加高水平英語運用能力者指導下的協作加工。[3]
小組合作學習是由不同水平的學生互補而構成的小組成員之間的探究式學習,需要時得到老師的指導,成員4至6人。小組合作學習強調知識的協作建構過程,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助長關系,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高水平英語能力者是指英語老師及社會其他職業高水平英語能力運用者。[4]
英語體驗本土文化教學分四個階段:主題確定素材收集、文稿翻譯課件制作、過程展示內容學習和評價反思。
首先小組成員自主調研學習。調研前,應在老師的指導下,一起學習調研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一種關于學習方法和策略的學習。接下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線上和線下調研,搜集第一手資料,形成調研報告。
其次確定本組主題。當前社會的發展,是分工越加精細、體現個人能力的社會,也是需要團隊和組織協作共同完成目標,在集體中體現個人價值的社會。在個人調研的基礎上,相互取長,通過大腦風暴式討論,從內容的趣味性、教育性、學習性和知識性角度確定本組主題。小組成員在討論和辯論中,認知現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擴展了知識面實現了學習。
再次圍繞主題完善素材。小組深入討論,找出需要完善和補充的地方,組織團隊再次調研。調研結束,按照文體要求再次修改加工。如是民間故事、傳說等題材,就按文學作品要求潤色,如是旅游景點、文化產品、飲食等題材,按說明文潤色。
首先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和渠道,例如在線翻譯軟件、語法書、老師等高水平英語能力運用者,采用參考、討論、學習翻譯的方式把中文素材轉為英文。這是邊實踐邊學習的過程,實現了做中學。
接下來小組集體學習。從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學習文本,為下一步轉生為師,帶領班級分享和學習本組文本做準備。
再接下來制作ppt課件。一是素材收集和學習過程的展示匯報課件,包括實物圖片、錄音、錄像、文字、圖表等;二是教學設計課件,包括內容知識學習和語言知識學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者自我學習的經歷出發,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策略、學習策略、檢測方式等,以完成學習任務和達成學習目標。[5]
課堂展示采用結合ppt 匯報的方式。隨機抽取兩個小組進行課堂展示,其他小組在課余時間自主安排,老師給以協調和指導。匯報人可以是代表,也可以是按照分工,分別上臺匯報。轉生為師,參照教學課件,帶領班級其他學生一起學習本組的本土文化英語文本,是完整的教學課。學習過程中和結束后,要對班級其他學習者就本小組的本土文化內容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測試。
根據師生共同制定的評價標準,從過程、內容、展示方式等方面進行述評,從小組表現力、啟發性和學得等方面進行講評。評價分小組內部成員互評、其他組對展示組共評、老師總結性講評。最后小組根據各種評價寫出本組自我評價反思總結報告。
至此英語體驗本土文化一輪學習活動結束,約計用時六周,然后進行下一輪的本土文化學習。一學期兩至三輪,依次循環往復四個學期。
此英語體驗本土文化教學實踐,以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小組協作學習為主線,體現了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實現了從課內到課外的“做中學”的學習觀,從學習者的興趣出發的教學觀,外語學習中語境支架作用的策略觀。對外語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學習動機的轉化,人文素養的養成,本土文化信念的堅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教學實踐是在推進學校日常教學計劃外的補充教學活動,如若轉為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還需做更深入的實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