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縣牛街鎮中心小學 云南紅河州 662209)
農村階段的小學輟學是普遍存在的,學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是最為主要的原因,因此,對小學生開展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通過心理輔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喚起學生學習的愿望,進而減少這種輟學現象,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1]
目前農村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的內容方面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切實際,學生在學習完后不能夠很好的進行運用,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因為缺失學習的需要而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農村和城市的經濟和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距,在實際的發展中,教材中的內容不能夠滿足農村小學生發展的需要,這就導致了很多小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為了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輔導,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開展教學,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各個農村學校除了要教學課程標準規定的教材外,還需要根據地方特色,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通過編寫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并且真正能夠幫助到學生生活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貴州一些較為落后的山區,雖然交通不便利,經濟也不發達,但是當地的配飾非常有名,這個時候就可以結合這一實際情況,開設一門服裝配飾課,讓學生學習配飾搭配技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這門課程較為適合高年級學生學習,且這門課程只能夠作為輔助學習的科目,在實際的教學中還需要以文化課為主,否則就會本末倒置。[2]
尊重的需要就是指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并且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學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等都會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些都導致學生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造成學生學習愿望降低,學生不愿意學習。容易產生自卑、偏執等心理,這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積極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喚起學生學習的愿望。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對所有的學生能夠一視同仁,以身作則,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其次,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要形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學習氛圍。同時,學校方面要制定公平有效的政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此外,還需要有針對性的開展相應的心理輔導。如,有的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因為學習成績不如意,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這個時候班主任或者是任課教師就需要單獨找這位學生談心,了解清楚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建議幫助學生積極面對學習,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有的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情況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因為家庭條件較差,害怕被別人看不起,這種心理狀態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學生的這一心理,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方法。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家庭狀況是短時期內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接受這一客觀現實,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一現實,正是因為家庭狀況不好,才更應該努力學習,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切實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而不是因為現有狀況而自卑。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像學生傳遞正能量,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3]
目前,很多的農村小學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思想,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只是重視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不能夠積極重視,這就使得這些學生的成績下降嚴重,無論自己怎么努力,最后的成績仍然不能夠令人滿意。這些學生很少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久而久之,一些家境不好的學生只能夠選擇輟學。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通過成功需要的滿足,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首先,教師要重視所有的學生,對所有的學生要能夠一視同仁,尤其要重視學習較困難的學生,通過與這些學生交流,或者是通過自己認真仔細的觀察,發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供相應的幫助,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此外,還可以通過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生,在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基礎上,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為學生這些閃光點的發揮提供一定的平臺,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一平臺,充分發揮其價值和優勢,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滿足感,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減少輟學概率。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是非常擅長跑步,那么教師要認真記錄學生這一閃光點,在舉辦運動會的時候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那么學生就會獲得較好的名次。再如,有的學生有繪畫的天賦,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就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幫助學生發揮這一特長,農村一般山水都非常清秀,這就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農村為背景積極進行創作,使學生能夠保持最純潔的創作思路,能夠獲得自然的靈感,最終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4]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中,針對農村階段小學生的輟學現象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通過結合農村階段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喚起學生學習的愿望,要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有效運用,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