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一零八學校 吉林長春 130031)
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語文是一切課程的基礎(chǔ),只有學好語文才能夠有能力去理解用語言解釋的其他各種知識。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關(guān)鍵保證,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科學和有條理性,有利于獨立性的培養(yǎng),為以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小學階段教師需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這與新課標理念中重視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理念不謀而合,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讓學生習慣的形成并不是被逼迫的,而是在日常學習自然形成的。[1]
小學語文課堂的主要內(nèi)容有生字詞的學習和課文的閱讀理解,這些內(nèi)容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如果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就要掌握,那么課前預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一方面是為了能夠熟悉學習內(nèi)容,做好心理準備接受陌生知識,另外一方面是要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習慣鏈條,將課前、課中和課后串聯(lián)起來。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時,要認真閱讀課文后面的問題,并以此為預習的基礎(chǔ),把握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大致了解課堂學習流程,為聽講做好準備。對于一些能夠通過預習就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適度的進行放松,而對于課文中蘊含的重點和難點來說,學生要有意識地重復回憶老師的授課內(nèi)容。學生的良好預習習慣需要教師進行適度引導,比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前思考—“為什么爸爸堅信兒子還活著?”“通過這個故事,你對于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什么體會?”,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還可以教會學生做記號,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比如非常不能理解的地方用紅色的筆標記,可以自己大致理解但是沒有完全弄明白的地方用粉色的筆標記。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尤其是對學生較難掌握的內(nèi)容重復解析,從而提升整個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避免在一些比較簡單的內(nèi)容上面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內(nèi)容,大部分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將課文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小學語文的寫作需要從生活中獲取素材,比如教師經(jīng)常會采取布置日記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而日記正是對學生生活點點滴滴的記載。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首先教師要以小學課文作為載體,對學生細致觀察周圍生活和發(fā)現(xiàn)生活存中存在的善美打好基礎(chǔ)。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語文課堂并不只是局限在教室中開展,課外課堂的模式已經(jīng)被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接受并實施,教師在組織學生在自然中進行教學活動時,要引導學生觀察周邊新鮮的事物,并與自己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找出細微的差別。比如在學習《白鵝》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前往有白鵝棲息的公園進行實際的觀察,觀察白鵝的外在形態(tài)和課文的描寫是否一致,聆聽白鵝的叫聲。然后引導學生對比白鵝和生活中常見的雞鴨有哪些區(qū)別,這些區(qū)別在文章中有沒有描寫,學生還可以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怎樣的補充。這樣學生就會形成細致觀察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還可以幫助學生辨別書寫類似的生字詞,比如“刁”和“習”、“白”和“日”等等。
細致觀察的習慣還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表明,學生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觀察生動形象的事物,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求知欲望,比如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學校校園里面的白楊樹,學生就會好奇,為什么白楊樹長的這么直?比其他樹長的高?這樣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就會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希望從文章中找到答案,這樣形成習慣,學生就會自覺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去觀察和探索。[2]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小學生還處在兒童時期,對于學習的經(jīng)驗還比較欠缺,因此需要通過外界手段的刺激來幫助記憶和理解。小學語文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字詞,生詞的學習離不開反復書寫,反復書寫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字的筆順和結(jié)構(gòu),如果沒有經(jīng)過練習,學生就很容易在獨立書寫時出現(xiàn)書寫錯誤的現(xiàn)象。除了字詞的書寫之外,小學作文書寫的教學也是重點之一,學生要想書寫出一個優(yōu)秀的文章,就要在日常學習中不斷積累好詞好句,把自己認為需要記錄的內(nèi)容都用筆寫下,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這樣一個小小的習慣也可以讓學生擁有大量的知識和素材,從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在課堂聽講時,學生對課本中的重點進行標記,勾畫表達中心思想的語句。在課下進行閱讀時,學生的摘抄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語句的積累,一方面也可以對摘抄的內(nèi)容進行批注,批注可以是簡單的幾個詞,如“很精彩”、“棒”,也可以是一段話,如“這是本文的中心句子,描寫十分簡練而富有深意”。[3]
比如在學習《觸摸春天》這一課文時,作者用非常優(yōu)美的語句向讀者展示了小姑娘和蝴蝶這樣一幅生動的情境,其中“繽紛世界”、“清香裊裊”、“花繁葉茂”等詞匯對于學生來說是值得用筆記下積累的。[4]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養(yǎng)成能力并讓學生終身受用。其中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是養(yǎng)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并不僅僅是向其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為今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