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寶山實驗學校 上海 200443)
教師在接手低年級新班級時,可能都會有這樣一些問題:在學唱活動結束后,進入編創表演或拓展活動等環節之前,教室里總是亂成一團,學生們嘰嘰喳喳興奮的交流常常打亂課堂節奏,讓課堂變得低效。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提高課堂效率,從建立課堂常規做起。當我還是名教學菜鳥的新教師時,常常因為課堂混亂而感到疲憊不堪,但在和新班級不斷磨合的過程中,我嘗試用一些有趣方法去建立音樂課堂常規,取得了一些成效,這其中有經驗豐富教師的知識傳授,也有自己一些教學心得。[1]
1.聽音樂進教室。把進教室的環節放在音樂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完成動作。如果這個教學環節變程式化,學生就會敷衍,比如敷衍著“飛”進教室,動作非常僵硬難看。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進入教室,將播放音樂換成鋼琴彈奏有趣的旋律,學生做自己喜歡的動作進入教室。如:教師彈奏圓舞曲旋律,學生可以雙手叉腰踮著腳尖,踏著三拍子的拍點進入教室;也可以拍手一次拍肩兩次,輕輕踏步進教室。無論用何種方式,學生一定是輕聲慢步腳踏節拍進教室,跟隨音樂節奏拍拍跳跳,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2.用音樂指令代替語言指令。當課堂進行窗邊活動及小組合作時,音樂聲、學生討論聲此起彼伏,學生很難再聽到教師指令,用音樂代替言語指令省時又省力,還可以鍛煉學生聽覺敏感度。比如:聽到教師彈奏上行音階起立,聽到下行分解和弦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聽到一段歡快活潑的音樂能快速“找到好朋友”。
輕聲唱歌是用弱音量歌唱,是一種有氣息控制又不失音樂表現力的歌唱方法。輕聲唱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正確的歌唱狀態,克服初學聲樂的常見病,使真假混聲自然,聲音統一。大聲歌唱對嗓子的損害很大,歌唱聲音整體不協調,音色也很難聽。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表現活躍、樂于表現自我,唱歌時常常很大聲,沒唱幾遍就聲嘶力竭了。我發現反復叮囑學生小聲唱歌,也收效甚微。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低年級學生表演欲望強烈,渴望得到肯定。在課堂中,我請多位同學示范演唱,請同學們評一評哪位同學的歌聲美,說一說為什么美?同學們就知道輕聲歌唱的聲音比大聲歌唱更省力、音色更動聽,還可以得到同學老師的肯定和贊揚,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在表揚聲中養成輕聲歌唱的好習慣。
要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與水平,首先應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經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我對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有以下幾點認識:
1.要懂得安靜聆聽是對他人的尊重。要告訴學生:一個有修養的人在聽別人說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專心聽清楚別人說話的內容。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認真地聽,等別人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欣賞音樂時也一樣,一個優雅的聽眾是不會破壞音樂完整性的,尊重他人的欣賞環境,也為自己贏得他人的尊重。
2.聽賞音樂之前有效設問。帶著問題邊聽邊思考比無目的的“盲聽”效果好得多。這需要教師做足課前準備,設計難度適中的有效提問,讓學生在思考中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的美。
3.靜靜聽范唱。歌曲學唱時,常會有這種情況,初聽歌曲學生常會跟隨音樂哼唱起來,這樣既沒有聽清音樂中的音準節奏,也沒有將歌曲唱好,這樣的聆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在聆聽過程中,我并不禁止學生動動嘴,而是請學生“對口型”不發出聲音的唱,這樣既滿足學生在聽賞同時想動動嘴的渴望,也不影響“音樂小耳朵”接收有效信息。[2]
4.在同學表演時,做個文明小觀眾。在課堂上,偶爾有小朋友因回答問題不夠完整或表演不夠精彩被同學喝倒彩,打擊自信心。我告訴學生,換位思考下,如果你被別人喝倒彩,心里會不會很難過?一個優雅的小觀眾是不會給演員們喝倒彩的,不光不能喝倒彩,還不能大聲喧嘩,打斷別人的表演。多給小演員們些鼓勵,他們一定會演得更棒!隨著時間推移,那些曾經讓課堂吵鬧的同學也成了樂于表演的積極分子,因為他們也樂于表現,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
在我們的課堂上,八孔豎笛是學生喜愛的小樂器,但在教學中,常常遇到練習豎笛滿堂噪音的情況,如何讓學生不因噪音喪失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堂練習,我進行了以下幾點改進:
1.小豎笛佩繩掛胸前。音樂課堂活動豐富,課堂上常常有乒乒乓乓小豎笛滾落的聲音影響教學進度,而讓學生一節課都把豎笛緊緊抓住也不現實。我請教經驗豐富的老師得到答案:自制掛繩,將小豎笛掛在胸前。這樣一來,既解放了孩子們的雙手,讓雙手更多的參與音樂活動,也解決了圓溜溜的小豎笛易滑落的難題。
2.熟練指法再吹奏。一首新樂曲,學生從熟悉旋律到能夠熟練演奏,需要時間練習。在練習時,我采用的是“無聲練習”方法,即指法熟練再吹奏。低年級的學生手指很柔弱,常會出現笛孔蓋不嚴、手指運動不靈活等情況。在演奏樂曲前,讓學生專注地感受手指運動非常關鍵,練出了手感再吹奏,課堂上少了很多“亂吹亂奏”,學生也能更自信的表演。
學生在音樂課上表現出任何一點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閃光點,我都會尋找一切機會給予表揚及肯定。比如,一個良好的坐姿,一次認真聆聽同學的演唱,一次專注認真的演奏,都會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熱烈的掌聲。積極舉手有獎勵,爭做器樂小組長,及開展評比活動,如:哪個小組坐姿最棒,哪組笛聲最美,哪組表演最精彩。小學生都有愛好表現,渴望受到表揚的心理,小小的獎勵,哪怕是一顆小星星,一朵小紅花,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生帶著成功的喜悅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得以鞏固和發展。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及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如果不注意課堂常規的建立及鞏固,僅僅依靠指令維持課堂秩序,不僅管理效率低下,也會讓學生在吵鬧中喪失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課堂常規的建立,需要持之以恒的落實。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把這些常規當成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長久地發揮積極的效益,構建高效率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