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玲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地方博物館的文化傳播開啟了新的大門,新媒體的應用已經成為博物館吸引受眾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新媒體在獲取方式上的便捷性、傳播范圍的廣泛性、文化信息的豐富性,地方博物館文化傳播越來越依賴新媒體技術。博物館行使的職能從文物收藏逐漸演變成文化傳播和提供娛樂,傳統的展陳文案、圖片解說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受眾對博物館內容的要求,因此,新媒體加入博物館文化傳播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地方博物館盡管在發展計劃上明確了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但由于投入成本有限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創新的渠道,地方博物館利用新媒體傳播文化變得困難重重。
“我國博物館文化還處于起步、探索、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整體水平不高,基礎比較薄弱,與博物館文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在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下,博物館機構依據社會的發展與博物館受眾不斷變化的需求,正在不斷探索新型的文化傳播路徑。尤其是在新媒體影響到受眾參觀博物館的體驗時,博物館對新媒體的運用必須跟上國際的步伐。新媒體相較于傳統的傳播方式而言具有快捷、便利、生動等優勢,盡管目前國內博物館在該領域的發展并不完美,但不斷強調新媒體傳播的創新,不僅能在某種程度上強化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還能增強博物館與受眾之間的互動。
博物館新媒體形式的創新能極大程度強化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博物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文案+圖片”形式只能將歷史文化無生命地傳達給受眾,這種傳播方式無論在細節呈現還是故事講述上都存在局限性,從而影響地方博物館對文化傳播的效果和范圍。而新媒體傳播的創新恰恰能通過靈動的音頻、視頻來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不僅如此,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博物館文化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傳播,通過博物館社交媒體的賬號主體,受眾與博物館、受眾與受眾之間都能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新媒體傳播的創新帶動了文化傳播的創新,使得博物館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傳播方式,也更加能吸引受眾走進博物館、認識博物館、了解博物館。
新媒體傳播是利用新技術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傳播的方法。目前,遼寧省博物館正在探索APP客戶端、微博、微信、語音導覽、在線游戲以及電子觸屏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同時依托新媒體技術做出許多具有創新性傳播方式的嘗試。
博物館參觀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面對偌大的博物館展廳不知該向何處去,即使找到看似正確的參觀線路,也只能走馬觀花似的將展陳文案與展出文物一一配對。面對如此尷尬的觀眾印象,遼寧省博物館在2016年12月首次以流動博物館宣展車展示博物館物品,它也是東北地區首家擁有該展覽形式的文博單位。流動博物館一改以往“以物為中心”的模式,圍繞展品主題,通過展前確定穩定的觀眾群體,結合多媒體、講解、實物展示和互動活動,表現出流動博物館“以人為本”的新模式,以需求為中心的形式讓觀眾獲得全新的博物館體驗。由于流動博物館的流動性優勢,流動文化服務車載滿歷史物品打破博物館的地域限制,擴大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范圍,使得博物館的宣傳和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地方博物館之間的文化傳播受到地域限制,文物信息很難在兩座博物館之間共享傳播,但由于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各具特色,所體現出的地方文化側重點也有所差異。因此,在某一地域內盡可能全面地傳播博物館文化變得愈發迫切。利用大篷車里的新媒體技術,受眾能借助透明觸摸屏自由查詢遼博資訊和精品文物信息,這一功能是采用了最新的技術分屏異步透明觸摸屏技術。遼寧省博物館展覽的創新意識,充分體現了“把當代注入博物館”的理念,也是博物館展覽史的新發展方向。
博物館文化傳播與新技術相結合,積極吸引愛好博物館參觀的兒童,通過網絡的便捷性、技術的新穎性以及參觀的娛樂性為兒童參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與國外戰爭紀念館新媒體傳播相比,遼寧地方博物館仍有不少局限。就兒童觀眾而言,其更需要在輕松、游樂的環境中學習歷史知識,受限于戰爭題材的嚴肅性,只能依賴新媒體技術上的優勢對兒童觀眾形成吸引力,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銘記歷史,避免血腥場面對兒童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陰影。
遼寧地區由于歷史原因,以戰爭紀念類博物館數量居多,但其中對暴力場景的再現以及殘酷事實的描述不適合兒童觀看,但博物館的傳播責任是盡可能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勿忘國恥、銘記戰爭教訓。新媒體時代,為了讓兒童在參觀戰爭紀念類博物館有更舒適的參觀體驗,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開放兒童體驗館,依托AR虛擬成像、數字互動觸摸等技術,積極為兒童探索一種適度的參觀方式。
“在博物館傳播中,社交媒體從根本上改變了博物館的傳播模式。”社交媒體是博物館新媒體應用中一種重要的傳播形式。一方面,博物館利用社交媒體能向觀眾傳遞博物館相關的基本信息。隨著受眾對社交媒體依賴程度的上升,博物館與受眾之間聯系的緊密感是越來越強,如博物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能提供具體位置信息、開閉館時間信息等。另一方面,博物館通過社交媒體向受眾發布與展品相關的高清圖片,這種展示形式在博物館展覽中幾乎不存在,通過對展覽文物的特點“預告”來挑起外地游客參觀博物館的欲望。
近年來,社交媒體以擴散范圍廣、涵蓋人群大、運營成本低等優勢成為博物館機構溝通受眾的主要陣地。博物館通過社交媒體賬號實現與受眾的溝通,并為受眾與受眾之間建立溝通的平臺,對展覽信息傳播、服務方式改進、后續體驗調查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結合社交媒體呈現的受眾具體信息,提供更個性化、娛樂化與參與感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增強受眾參觀博物館的體驗享受。
智能手機和4G時代的到來,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博物館文化傳播帶來了一個極大的機遇。移動閱讀已經成為潮流,它打破了時間、地域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實現受眾與信息同步和互動參與。雖然移動媒體客戶端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但博物館對移動客戶端的使用還處于起步階段。
作為博物館現場參觀的延伸,博物館移動客戶端更具有新媒體時代傳播的特性。當前博物館服務比較分散,如語音導覽、展館分布、館藏介紹等都處于不同的傳播系統,在形式或內容上受眾參觀的體驗度都不高。而博物館利用客戶端傳播信息,受眾利用手機即可享受上述服務項目;此外,還能通過移動客戶端提供的在線游戲,增強參觀過程的娛樂性。遼寧省博物館APP提供四種語言的宣講服務、上百件文物的高清大圖以及展品的語音介紹,讓受眾通過手機享受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賦予博物館傳播形式新的道路,使得博物館文化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體驗互動感更強。但由于缺乏科學、專業的運營與管理方法,博物館在進行新媒體傳播的創新時,仍然存在一系列嚴峻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博物館利用新媒體傳播文化的未來。
新媒體傳播是時代的要求,但觀念的轉變卻并不都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許多博物館管理者往往關注的是博物館文物的展覽陳設,對于如何利用新媒體傳播博物館文化的了解不多;另一方面,能熟練使用新媒體的傳播者又不了解博物館的具體文化內涵。這種情況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傳播阻隔。博物館應積極主動根據市場需求,激發新媒體形式創新意識,勇于投身創新創意實踐,從而實現自主創收,更好地為博物館文化傳播出力;通過傳播形式的創新,在博物館文化傳播過程中注入新鮮血液,使博物館成為想象力、創造力的舞臺,進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秀文化需求。
博物館傳遞的具體信息內容是讀者追求的價值所在,讀者對博物館文化的內容需求并不局限于形式上的紙質內容、電子內容等,而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雙重期待。博物館文化傳播應結合新媒體的優勢特色,把枯燥乏味的歷史文化內容通過新媒體平臺轉化為集趣味性、教育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有吸引力的文化。為不同新媒體形式精準分配適合的傳播內容,如在微信上的文案內容應多結合熱點時事,通過標題吸引受眾注意力并產生走進博物館參觀的欲望。目前博物館新媒體傳播的創新,不應單純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應該體現在喚醒枯燥內容的生命力之上。
傳統的博物館文化傳播是枯燥的、呆板的、令人費解的,往往只是傳遞文化卻不考慮傳播效果。但通過新媒體傳播的文化內容卻使得受眾逐漸沉浸在傳播過程中,博物館提供的語音導覽系統,能讓受眾的眼睛從展板文字上解脫出來,聚焦于展品本身,關于展品的介紹內容則通過語音導覽系統通過聽覺實現。博物館的在線游戲是為了娛樂和教育而開發的,以期為博物館資源和主題的進一步探索提供幫助。博物館游戲功能是通過“嚴肅的游戲”營造寓教于樂的氛圍,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其主要目的還是聚焦于教育功能,因此更需要平衡游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在玩樂中達到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目的。
[1]劉宏宇.呈現的真相與傳達的策略:博物館歷史展覽中的符號傳播和媒介應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5-14.
[2]單霽翔.從重“物”到“人”“物”并重——博物館社會服務理念的提升[J].中國博物館,2014(03):38-46.
[3]朱莉·德克爾.賓至如歸:博物館如何吸引觀眾[M].王欣,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3-28.
[4]簡·基德.新媒體環境中的博物館——跨媒體、參與及倫理[M].胡芳,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