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娜
(玉溪日報社,云南 玉溪 653100)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傳統紙媒的改革必定會促使傳統紙媒記者的改變,在報端經常出現“全媒體記者”一詞。[1]盡管業界對全媒體記者的特點和定義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是記者和全媒體已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紙媒變革的形勢下,記者應怎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是現階段記者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現階段,新媒體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形勢下,紙媒記者該怎樣應對?某紙媒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發現活動主辦方邀請得最多的還是新媒體記者。紙媒記者不管是能力上,還是心理上都應該重新建設,樹立正確積極的,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意識和全局觀念。
采訪和寫稿是傳統紙媒記者的主要工作,新媒體則需要記者在紙媒準備刊發稿件的階段學會借助客戶端、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在第一時間發布稿件并和受眾互動。記者要習慣自己不僅是發布者,而且還是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這種變化。
記者的首要任務是再認識大傳播理念,進而建立全媒體思維。傳媒無時無處不在,過去可能職業記者尚未充分認識到這個道理,但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這個觀念變得更加清晰。記者要和不斷加快的傳播節奏、不斷變化的傳播格局同步,就必須建立全媒體思維。
新聞記者應充分認識到,在傳統技術數字化的過程中伴隨的是媒介之間的相互滲透、互補和融合,當然也可能存在競爭,而在不斷深化的媒體融合中,還會出現更全、更新的媒介產品。傳統媒體和記者隊伍在傳播領域占據的地位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了改變,媒介傳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用戶選擇也不再單一,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記者只有打破僵化思維,避免故步自封和唯我獨尊的現象,對單一媒體和多媒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正確的認識,首先從理念和觀念上做好準備,才能真正滿足全媒體時代的要求。
互聯網具有便利、及時的特點,因此網民一直非常喜歡瀏覽網絡新聞。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新聞在傳播速度和深度方面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新聞事件后,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重大新聞事件信息便捷性最強的傳媒工具之一。因此,記者既要掌握網絡傳播技能,又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網絡新聞傳播。在三網融合的形勢下,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和新技術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網絡電視、手機電影、手機電視和手機報等新興事物出現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這樣的形勢下,掌握各種媒介信息的傳播模式的專業人員絕對是當下乃至今后傳媒行業迫切需求的人才。
以玉溪日報社報道2018年市兩會為例,從兩會前12個回顧全市及各縣區5年工作亮點報道,到會中刷爆朋友圈的10秒畫報式新聞,再到會議結束兩會掌上手機直播點擊量10萬+……報社整合旗下由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客戶端等組成的全媒體矩陣,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寬視野地報道了兩會盛況,為大會的召開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特別是由玉溪日報融媒體出品的兩會掌上手機直播,讓市民在第一時間就能拿著手機看新聞,幾乎能與在會場內開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同步接收信息。這就是報社“出動報網記者編輯47人組成的2018兩會報道群”帶來的及時又好看、全面又客觀的新聞報道,真正體現了全媒體時代對記者的素質要求。
在現階段的媒體發展形勢下,出現了更多的新聞類型。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應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展開深刻分析,盡最大的努力體現新聞信息的社會價值。最關鍵的是,記者在采訪時表現出來的判斷力要非常強,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報道新聞。同時,記者還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中立的態度,防止在報道時偏向某一方。新聞報道者的報道如果存在偏向性,會極大地影響信息接收者的判斷或思考。所以,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判斷能力,盡最大的努力給廣大人民群眾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應經常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改正,同時不斷研究新的報道方式方法,盡全力讓大眾認可新聞報道內容。
記者的職業特點是不斷探求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善于捕捉各種啟迪人的新觀點、新思想,善于探尋事物發展的新方向。就處于全媒體時代的記者而言,必須立足媒體的發展方向和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竭盡所能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能型“多面手”記者。
[1]朱皓峰.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應該如何主動轉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