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城中心校 山西太原 030041)
家校共育是以學校為主體,引導在小學生的教育中使家長積極參與到教育中或是說增強家長注重家庭教育的意識[1]。家校教育能彌補學校教育在素質教育方面的薄弱,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目標,曾幾何時我們在教育方向上一度走偏,只注重學習成績,不注重學生的素質、心理、正確三觀的教育。只有家校共育的模式才能使小學生全面發展,無形中增加的小學生的教育時間,家長、老師應改變傳統的觀點,小學生不是只有在學校才能得到教育,好的家庭環境更能為小學生提供良好的素質教育[2]。
目前城市的家校共育的發展比較順暢,城市的家長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精力來關心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能積極配合學校提出的建議,并經常主動和老師溝通小學生的狀態,交流心得[3]。但是在廣大的農村,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家長的文化水平低,或是由于經濟的壓力,不得不外出務工,導致越來越來的兒童都是隔代教育,現在國家對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視,對于這些所謂的“留守兒童”的教育難道都要交給學校嗎?
農村家校共育主要存在以下4個方面問題:(1)由于農村地理原因,造成老師和家長之間溝通困難[4]。在農村地區由于居民居住不集中、分散,有很多小學生要走幾里路,天不亮就要出去上學,這在客觀上阻礙的家長及時的和老師進行對小學生在校表現進行溝通,老師也得不到家長的反饋。家校共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增加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使家長參與到小學生的教育中。但對于農村的家長來說與老師進行溝通都是難題,盡管是老師挨家挨戶的進行家訪更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農村家校共育的第一個問題是老師與家長之間缺少溝通;(2)農村小學生家長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如果要求他們參與到教育中對于農村的小學生家長來說非常困難,他們對于教育的理解是考試取得好成績,所以他們認識教育司老師的任務。就算是老師能說服家長參與到教育中,他們也只能在督促學生完成家庭作業上起到一點作用,輔助小學生完成作業或是要求他們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綜合素質等的困難程度如同難于上青天,但是老師在學校教育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在部分農村地區現在還存在比較落后的想法,學習有什么用,這些家長認為上學沒有用,不如早點出去上班掙錢或是在家幫忙干農活,就更別說讓這樣的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3)在農村地區小學生家長為了給兒童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大都選擇去城市里打拼,將兒童留給家里的老師照顧,老人們不懂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他們只能幫助這樣的孩子吃飽穿暖。農村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基本很少有物質方面的享受,家長出于愧疚的心理,在經濟情況稍有好轉的情況下,他們最關心的是兒童在物質上的得失。所以對孩子的“溺愛”目前在農村地區是最為普遍,家長們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由于家長和孩子們接觸時間少,沒有溝通,家長發現學生的錯誤不去批評,長時間造成了小學生不健康的心理。(4)德育意識的缺失,教育不只是教會學生們課本上的知識,也是育德與人的過程,教會學生們建立一個健康的三觀。盡管有個別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也只是簡單粗暴的打罵體罰的教育方式,這樣對小學生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會導致小學生的逆反心理,并走上錯路。
對于農村小學生家長教育程度低,不懂對小學生的教育問題,應該統一組織家長們進行學習,大力宣傳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例如開設家長學校等。學校不定期的開設基座,普及家校共育的教育方法,讓家長接受系統的學習。應引導家長觀察發現每個小學生的特點,在督促輔助小學生的學習的同時,還能在精神上關心小學生,注重小學生的德育發展。暢通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針對溝通難這個問題,老師可以給每個小學生寫在校的學習日記,由小學生帶回家之后讓家長寫上反饋,或是采用微信等聊天工具進行交流,但一定要增強家長主動溝通的意識。開展家校共同參與的活動,例如布置一些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作業,或是在學校組織一些老師、家長與學生都參與的活動,促進三者之間的溝通。對于目前留守兒童增多的問題,目前在農村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靠家長外出打工來維持,所以在農村的兒童大多是隔代撫養。因此要在根本上解決農村小學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社會各界應該參與其中,為農村小學生提供的專業的教育,例如像大學生,退休教師這樣的志愿者擔當起家長在家校共育的角色責任,彌補農村小學生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使農村小學生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重大工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和引導,更需要家長的參與。本文主要分析的在農村小學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不僅需要農村地區的家長改變錯誤的觀點積極參與學校小學生的教育中,還應呼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只有這有這樣才能廣泛在農村發展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