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經濟開發區水湖學校 江西南昌 330013)
1.閱讀要有階段性。分學期、學年為小學生開列課外閱讀書目,要求以閱讀適合自己年齡段的讀物為主,幫助選擇讀物避免盲目性。小學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浩瀚的書山文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 和教育需要 ,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劣地進行課外閱讀。課外讀物的選擇應以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為標準。堅決杜絕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書刊在學生中傳閱,造成種種不良影響。
2.閱讀有目標。小學生閱讀除了吸納大量信息外,還要學習閱讀材料中典范的語言模式,積累各種各樣的語言素材,從中獲取表達的經驗。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每次閱讀也就能有更多收獲。我們根據課外閱讀計劃,向學生布置固定的閱讀任務。如每天作一頁讀書筆記,讀一篇好文章,每學期看3—5本圖書等,鼓勵學生多讀多背。
3.閱讀講方法?!暗梅ㄅc課內,得益于課外?!蔽覀円笇W生將語文課內學得的讀書方法運用于閱讀實踐,如怎樣閱讀序言和目錄、怎樣邊讀邊想、怎樣做批注、怎樣利用工具書、怎樣查找資料、怎樣做讀書筆記等。閱讀方法主要有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閱讀的書籍不同,閱讀的方法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應注重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靈活運用。
4.介紹讀物梗概激發閱讀欲望。教師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師可介紹《安徒生童話選》;結合《將相和》《赤壁之戰》的教學,教師可出示《三國演義》(兒童版)介紹書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1.建立班級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形成自主管理,自主閱讀的便捷。為了介紹圖書,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2.開展“我向大家推薦好書、好刊物、好作品”的活動。為了交流課外閱讀信息,我組織班級每兩三周開展一次“薦書”活動。由幾名學生向全班推薦講究藝術、好刊物或好作品,要求推薦者既要介紹精彩片斷,又要注意留有懸念。這一活動對交流信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欣賞表述能力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學校要經常開展有關活動,比如組織朗誦會、圖書節、故事會等,創造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在班級中要經常開展一些與讀書相關的活動:定期評選班級的“閱讀小能手”、“講故事小能手”、“科學小博士”等。在課前或者是每天早讀的某個時間讓學生輪流讀報、推薦新書、朗讀名篇片段等。
4.建立課外閱讀評比表。 “建立課外閱讀評比表”列出一學期的必讀和選讀書。學生閱讀了某一作品,就將閱讀筆記或心得交老師或課外輔導小組檢查,然后,填入課外閱讀評比表。學生隨時可以從表中了解自己和別人在讀書進度上的差距。這個評比表對促進大家多讀書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5.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