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時政熱點的情境中增強政治認同和法治意識。選取當前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問題等社會生活熱點,能體現時代性、弘揚正能量的國家政治、經濟、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方面發展成就的事例進行教學。通過創設時政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國家意識、公民意識,認同正確的價值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從而提升思想政治學科素養。例如,在“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一課中,教師選用學生時政述評“中非南海爭端”的系列材料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正確觀察和判斷國際政治現象,從而堅定為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而努力的信念。又如“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的教學中圍繞“《慈善法》的制定過程是我國開門立法的典范”的典型事例創設教學情境,設置探究問題,讓學生感受我國民主與法治的有機統一,認同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定擁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信念。
2.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培養辯證思維和理性精神。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教學中,教師以當今社會電子等高科技產品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視頻材料引入教學,并圍繞情境設置教學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又如,“市場配置資源”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再次刷新紀錄以及快遞爆倉,網絡購物存在的問題等學生身邊的經濟現象,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如網購的時候最擔心遇到支付詐騙、假貨橫行、虛假宣傳等問題,若任由這些現象泛濫會導致什么后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學會理性地科學地、看待生活現象。
3.在模擬生活情境中提升公共參與能力。將投資理財、模擬聽證會、辯論會等模擬活動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賦予學生真實的體驗和感悟,將思想政治學科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領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思想、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升華,獲得社會參與感。例如,在教學“民主決策”時,教師通過“某公辦高校學費上漲”的模擬聽證會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入理解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責任意識。
1.針對性問題構建意義聯結。教師通過研究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教學目標要求、教學內容轉換成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同時對學習者進行預評估,了解學生學習風格、學習偏好和先期知識等,然后確定設置哪些問題呈現給學生,為學生學習提供明確的方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預學中提出問題。通過問題來激活先期知識,獲取新知,實現新舊知識的鏈接與知識的深度加工整合,完成知識與意義的構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資源、學生的認知水平等提出教學問題,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教師提出的問題應避免“高大上”、角度要合適、指向要明確、與創設的情境和教學知識需緊密相扣,使課堂教學更加豐滿、生動而富有情趣。
2.層次性問題引導思維發展。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不斷提高學識水平的過程,教學目標也有不同層次要求。因此,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目標要求,同時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設置層次分明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層層遞進,有組織地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在教學《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決策”一課時,教師設置“某公辦高校學費上漲”的模擬聽證會,并針對聽證會程序、要求、內容等方面設置三個問題。第(1)問“假如你是聽證會的組織者,為了確保聽證會的科學性、透明度,應邀請哪些方面的人員參加這次聽證會并說明”。第(2)問“請你代表某一利益方對該聽證方案進行論證或質詢?!钡冢?)問“請你代表決策部門綜合各方利益群體的意見,最終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決策。”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第(1)問從淺層思維角度考查學生對民主決策程序的了解,屬于“是什么”的問題,了解民主決策需要不同利益主體的參與,主體的廣泛性、代表性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合理。第(2)問對聽證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進行論證,屬于“為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緣由。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為什么?對學生學習提出更高層次要求,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第(3)問屬于“怎么辦”問題,考查綜合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又能考查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對于解決第(3)問這種深層思維的問題,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方案,并由小組代表展示交流。這個問題的設置和解決符合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注重聯系與建構、注重遷移與應用。
3.開放性問題培養高階思維。新高考命題堅持能力立意的取向,注重發掘時代主題,精選題材,構建問題情境,強化考查學生的高階能力和綜合學科素養,因此教學問題的設置要具有開放性。例如,在教學“社會發展的規律”一課時,教師通過電影《刮痧》講述的美籍華人使用中國古老的治療方法——刮痧來治療孫子的病,卻被美國人認為是不合兒童保護法,被剝奪撫養權的情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個不同文化,不同價值取向產生的文化沖突,有什么樣的文化心態,就有什么樣的文化沖突,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學問題需要學生運用判斷推理綜合分析批判等綜合思維,深入思考和準確判斷,探究現象背后所隱含的本質原因,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價值準則。學生可以選擇支持,也可以選擇反對,說明支持或反對的理由,也可選擇綜合分析,說明其片面性,等等。類似這樣的頭腦風暴,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學會綜合分析問題。
4.拓展性問題提升學科素養。深度學習注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即學以致用,因此問題的設置要能把學生的思維拓展延伸到課外,關聯到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和內心世界,以促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達成,在解決實際生活情境問題中形成關鍵能力和優良品質。例如,在教學“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要求學生將所學的聯系觀應用在創業計劃的設計中,結合自身的愛好和特長,全面考慮當地的各種條件,以小組為單位草擬一份創業計劃,并說明哲學依據。將知識運用到新情境中來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創業的成功需要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有利條件,又要克服不利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從而認識到今天在學校努力學習,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是為將來走上社會成功實現創業就業、實現人生價值做準備,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
總之,掘取生活資源以創設教學情境,組織教學問題以引導學生深度思維,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高中思想政治課促進深度學習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