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舞蹈是學生在音樂伴奏下由身體運動來完成的,為了研究這種身體運動對小學生身體發展有沒有意義,近年有教師及舞蹈專業工作者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張軍在“舞蹈教育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當代體育科技》,2014年)一文中提出,小學生無論身體機能還是心理機能,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這個階段進行舞蹈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小學生培養健康意識,更能促進心理健康的成長;馬文英在“韻律與舞蹈練習對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實效性研究”(《科學大眾》,2011年)一文中談到,對我校四年級學生為期一年的實驗研究表明:每天三十分鐘韻律活動與舞蹈練習,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意識和習慣、全面提高健康素質效果是十分明顯的;馬蓮在“舞蹈社團活動在小學教育中對小學生的影響的探討”(《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年)一文中提到,社團活動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受到來自教師、家長和學生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門課程必須能促使學生身心得到良好發展,這是國家、社會、學校、家長對其的基本要求,也是這門課程的價值所在。舞蹈的身體運動對小學生身體發展有無影響?有何影響?影響多大?我國雖有人進行了一些研究,但總的來說不是很系統、很全面,也不是很深入。本文即是筆者在教學實踐的同時,在這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究。筆者認為這對我們深入探究小學舞蹈功能大有裨益。
1.研究對象。本研究以2013年10月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北正街小學(以下簡稱“我校”)舞蹈社團活動小組四年級17名女生為實驗組;為便于比較,本校同期四年級210名其他女生為對照組。
2.研究項目。研究選用我國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狀況評定常用項目: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5×8米往返跑、坐位體前屈、1分鐘仰臥起坐、1分鐘跳繩、體質標準分。其中身高、體重為身體形態指標;肺活量為身體機能指標;第4-8項為身體素質指標;體質標準分為前8項的綜合評定分,為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指標。
3.研究方法。研究調取2015年10月我校六年級女生體質健康測評數據,該數據是學校根據《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實施方案》要求進行測試登錄的。對調取數據分項分組進行統計比較分析。比較分析時進行雙側檢驗;由于實驗組樣本為17,故采用t檢驗。
1.舞蹈可促進小學生身體發展。實驗組女生從2013年9月起在學校舞蹈社團活動訓練,每周2次,每次90分鐘,訓練兩年。2015年9-10月,學校進行體質健康測定。實驗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分平均值為83.88,對照組為78.58(見表1),統計檢驗計算t值為4.60,P<0.01,差異非常顯著。結果表明,舞蹈社團女生比同年級其他女生身體發展水平明顯要高,這說明舞蹈訓練可促進小學生身體發展。

表1 2015年10月六年級舞蹈訓練女生與其他女生體質標準分對比表
2.舞蹈對小學生身體素質有良好影響,但對小學生身體形態及身體機能影響差異不顯著。從表2可見,除了體重外,其余7項實驗組的平均值都高于對照組。經統計檢驗,僅身體素質中的2項差異顯著或差異非常顯著,故可認為舞蹈可促進小學生身體發展,即舞蹈對小學生身體素質有良好影響。
形態項目身高,實驗組均值雖高于對照組,但經統計檢驗,t<1.972,則p>0.05,差異不顯著,這只能說明這些差異是隨機抽樣造成的。另有很多研究結果表明:身高受多因素作用,其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遺傳,其很難受外界一時性條件的影響。另體重項目實驗組均值雖低于對照組,也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計意義,只能說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同一水平。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氣體量,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機能活動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從表2可見,對照組比實驗組雖高152.03,但t=1.61,則p>0.05,差異不顯著。人們往往會對此產生疑慮,為什么小學生每周進行3小時舞蹈訓練,身體機能水平沒有得到明顯提高呢?如果要提高肺活量,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提高有氧代謝能力,這說明小學生舞蹈訓練的有氧代謝練習內容不多,沒達到影響有氧代謝變化閾值,這也正是小學生舞蹈訓練時的特點。

表2 2015年10月六年級舞蹈訓練女生與其他女生體質因素對比表
3.舞蹈能提高小學生跑步速度和身體柔韌性,能有效增強其下肢力量和動作協調性,提高其無氧代謝能力。在實驗組與對照組5項身體素質數據對比中,實驗組均值都高于對照組均值(見表2)。經統計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速度素質50米跑差異顯著,柔韌素質坐位體前屈差異非常顯著,其他3項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不顯著。
舞蹈能提高小學生跑步速度,是因為在小學生舞蹈教學訓練中,下肢練習內容較多,如把上動作就有擦地、蹲、劃圈、小踢腿、單腿蹲、下叉、大踢腿等,把下練習有大踢腿、跳以及小組合等,這其中一些訓練可以有效地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和動作協調性。較大強度的持續10秒左右的練習,對小學生來說屬于無氧供能練習,而50米跑是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和動作協調性,且在無氧供能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小學生舞蹈訓練能有效增強其下肢力量和動作協調性,提高其無氧代謝能力。
坐位體前屈是衡量柔韌性的重要指標,從表2中可見實驗組均值為18.29厘米,對照組均值為14.45厘米,計算t值為2.99,P<0.01,差異非常顯著。舞蹈的柔韌性是極重要的一項素質,從事專業舞蹈訓練的人都知道,軟度要從小訓練,很多人以為“年少時骨骼軟,所以軟度就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變硬,所以軟度也隨之下降。”其實軟度好壞與骨骼的硬度無關,影響柔韌性的因素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因素是關節面面積的大小差異、關節周圍的骨突起等硬組織的問題。舞蹈基本功里每天都會進行基本功的訓練,如壓腳踝、壓雙腿,還有豎叉、橫叉、壓垮、彎腰等等這些訓練都是在拉韌帶,長期這樣進行訓練的孩子柔韌性會好很多。我們主要采用的一是坐式拉伸韌帶:前胸向膝蓋靠攏,膝蓋不要彎曲。感覺腿部韌帶與后背有酸痛感,停止拉伸并做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重復動作12次。二是臥式拉伸韌帶:慢慢拉起繃直的左腿,膝蓋不要彎曲,臀部與大腿肌肉繃緊,直到大腿與身體呈直角后停止拉伸,做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三是一個簡單的動作:站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腿的方向外八字打開,腳不要彎曲,上身向下彎曲,用手去碰腳尖。感覺到雙腿內、后側有拉伸的感覺。韌帶拉開每天至少一次,這種方式也是緊張運動后的一種很好的放松,肌肉也會由于這些簡單的拉伸練習而變得更富有彈性。柔韌練習必須輕柔,否則極易拉傷。在訓練過程中,老師也要注意分散女生注意力,可以讓女生一起唱歌,做簡單的游戲等,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良好的柔韌性對女生現在學習和將來生活是很有意義的。
4.非體育舞蹈和非專業的舞蹈訓練,對小學生身體影響有限,小學舞蹈作為促進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有著獨特的作用。近年來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興起,體育舞蹈迅速走進大眾的視野和生活,并且迅速在學校中開展起來,多位有識之士就體育舞蹈對小學生身體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發表了論文。較有影響的有新疆師范大學的張燦燦的碩士論文“體育舞蹈作為小學體育課程的實證研究”(2014年);萬方的“體育舞蹈對小學生身體形態功能的影響”(《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年);許亞云的“體育舞蹈對10-12歲少年身體發展影響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2015年)等,以上論文從實踐到理論談到體育舞蹈可促進小學生身體全面均衡發展。筆者認為體育舞蹈的本質功能是健身強體,而一般小學生舞蹈社團活動的主要功能與體育舞蹈是不同的,其主要是展示自我、抒發情感、提高審美意識,而健身功能則為其附加值,這也正好佐證了表2中舞蹈訓練僅對2項身體素質發展有意義。當然,如果小學生舞蹈訓練增加時間,增大強度,選用專業方法,這對小學生身體影響會更廣更深。所以,非體育舞蹈和非專業的舞蹈訓練對小學生的身體影響有限,小學舞蹈作為促進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有著獨特的作用。